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南山村1980 >第151章 促膝长谈

第151章 促膝长谈

作者:昇记笔谈字数:4188更新:2024-12-09 14:15

两人来到办公室,匆匆吃过晚饭,或者说是夜宵,开始讨论起项目的事情。

宋佳东借调李大国,原本只是想让他帮着升级一下航天大院的大型机。

可是,刚才听了李大国即兴的讲座,他又改了主意。

李大国几乎是个全才,机械、动力、航天、通信全都有所涉猎,这让宋佳东倍感意外。

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李大国的理念居然超出当前的航天院很多,好多科研人员尚在论证的课题,在李大国那里甚至都已经有了答案。

这也改变了宋佳东最初的想法。

他抽出一大叠资料,笼统的为李大国做起介绍。

这是一个有关通信卫星的项目,也是航天院准备要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

如今距上次的发射已经过去十年有余,这十年中,航天院一直在进行这个项目的筹备工作,春节后,项目刚刚正式启动。

李大国接过项目书简单看了一遍。

内容和上次在田老师的办公室说的差不多,通信卫星根据推进器的推力,计划不超过五百公斤,其中包含了电话、电视、广播等几项功能,站在李大国的视角,并没什么亮点。

印象当中,这颗卫星的设计工作应该是持续了整整三年。

首次发射的时候,推进器的三级助推器由于故障,没有成功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之后,科研人员不得不启动了B计划,在半年后又发射了通信2号-B卫星。

“大国,对于现在这颗卫星有什么想法?”

宋佳东迫不及待的询问李大国的意见。

上次李大国的理念太惊艳了,这让宋佳东早就垂涎其才华很久了。

“首先是轨道,我认为既然是第二次发射了,可以挑战一下赤道静止轨道的技术。

再有就是通信、电视、广播的信号处理,最好采用电研所的集成电路技术,这样可以至少节约三分之二的重量,节约下来的重量,咱们可以再增加气象、遥感、定位等模块。”

按照李大国的设想,这就相当于将现有卫星的功能扩展了一倍还多,而且全都是一些高精尖的技术。

“大国,如果增加你说的这些模块,那咱们现在的卫星天线就得改造,或者重新设计。”

宋佳东指着当前的卫星轮廓图强调。

当前的卫星形状类似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外皮采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板,而顶部则是一个电线,用于向地面发射各类信号。

“宋教授,我建议将卫星的形状重新设计一下,例如天线和电池板,可以先折叠放置,等到了预定轨道再通过指令自动展开。”

李大国说着,拿起笔来,在项目书的背面勾勾画画。

片刻功夫,一个无限接近于后世的卫星轮廓图便画了出来,他还重点将可折叠天线和电池的结构画了一下。

按照李大国的设计,天线展开之后,其发射的信号种类和强度,至少会是现有方案的数十倍。

再有就是电池板,新的方案,电池板的面积足足是当前方案的五倍还多。

也就是说,按照李大国的方案,可以给卫星提供比之前多数倍的能源。

“如果按照你的方案,那电池的容量也得增大,电池的重量也必然会增加不少。”

宋佳东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又开始担忧起来。

卫星不同于地面设备,它需要由推进器发射到太空轨道上运行,也就是说,每一公斤重量背后,代表的全都是高昂的成本。

“有没有可能研发一种新型的,容量更轻,放电能力更强,储存电量更多的电池?”

李大国脑子里迅速的在盘算有什么新型的电池技术。

按照他的经验,后世广泛应用的还是锂电池,不过他不确定当前的年代,锂电池到底发展到什么状态了。

“大国,你说的容易,要知道,电池是诸多技术当中最难研发和攻克的技术。”

宋佳东长出了口气。

李大国的大胆创新还是深受他的认可,但有些技术不是说突破就能突破的。

“其实可以试试锂电池,不瞒宋教授说,日前我们已经和光学所达成了合作,用不了多久,太阳能电池板就会有所突破,如果卫星再采用我刚才说的这种可收缩结构,再加上新型的锂电池,那必然会是一套最为完美的供电方案。”

李大国开始鼓动宋佳东。

因为他接下来重点要攻关手机技术,而手机当中,电池技术也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是能在研发卫星的同时,顺便攻克了锂电池技术,那接下来,手机的技术也将更为完善。

“锂电池?”

宋佳东脑子里也开始盘算李大国的建议。

他没想到电研所的动作会如此迅速,居然在攻关太阳能电池技术。

锂电池的技术他也有所了解,但目前只是在一些实验室里有在研究,并没什么太成功的案例。

“是的,其实可以考虑,和电研所合作,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电池技术的研究组。”

李大国不无私心的建议。

他很清楚,锂电池在未来的重要性,手机、电脑、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是汽车,全都离不开锂电池。

“为什么要和你们电研所合作,不能由航天院独立研发吗?”

宋佳东白了李大国一眼,一不小心差点又着了这小子的道儿。

他也听说了,李大国是出了名的貔貅,什么人才和技术都往他那电研所里划拉。

听田学林说,最近李大国连骨科专家都划拉了一个过去,这样的人肯定得防着点,别到时候连自己也不小心着了道。

“宋教授有所不知,我们电研所之前已经攻克了水电技术,最近在攻克光电,而且要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攻克风电技术。您想想,风光水可全都是清洁能源,如果再加上电池技术,那不就齐活儿了。”

李大国尴尬的笑了笑,他知道自己的小伎俩被宋佳东给看穿了,但他还是想争取一下。

“什么?你们一个电研所,搞什么风光电?”

宋佳东听了李大国的解释有些暗自震惊,电研所刚成立不过一年,除了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居然还不声不响的搞了那么多其它的研究。

“电研所,和电相关的可不都得研究,不瞒教授说,如果将电池技术也放在电研所,那是最合适不过的合作伙伴。您想想,到时候太阳能电池,可折叠结构,锂电池,外加集成电路技术,那不就代表了,咱的卫星制造工艺已经成熟了一大半了吗?”

李大国舔着脸继续给宋佳东洗脑。

“照你这么说,卫星干脆都给你们设计算了,还要航天院做什么?”

宋佳东都被李大国那不要脸的精神给气乐了。

“航天院搞总体设计、搞集成、搞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至于制造工艺,找谁合作还不是都一样。”

李大国可不敢将人家航天院的项目全都吃进去,电研所充其量连航天院的一个零头都没有。

不过宋佳东确实有点动心了,按照李大国说的这套,确实能大大加快卫星上天的进度,而且还能增加其不少功能,但他表面上还是沉着如水:“我再考虑一下吧,对了,你那个卫星定位是个什么技术?”

今天已经是李大国第二次提到定位模块了。

宋佳东搞了一辈子研发,他到现在都没理解李大国所说的定位模块是个啥。

“其实就相当于通过卫星对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

不过这是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单靠一颗卫星,只能判断某个地面单位所处的坐标,但不能判断其移动的位置和速度,如果有多颗卫星,那就不一样了。

到时候,不光能判断其所处位置,还能判断其行进的速度以及方位。

如果再配合一些其它的技术,还能判断地面单元的海拔等信息。”

李大国滔滔不绝的将他了解的后世那些关于卫星定位的技术,全都给宋佳东科普了一遍,宋佳东听完,眼睛都开始冒出精光:“大国,如果按照你所说的,那岂不是可以为咱们的诸多装备全都安上了眼睛,到时候就能全球无死角的指哪儿到哪儿。”

“宋教授这么理解也没问题。”

李大国憨憨的回应道。

事实上,李大国很清楚微信定位的重要性,这种技术,越早研发,越是主动。

“能不能写个方案?”

宋佳东才不管是几颗卫星,多少时间可以实现呢,只要是有用的,那就必须得搞。

“额,可能得需要一些时间,再有就是这种技术,我只能写个概要方案,具体的关于地图、定位、测绘方面的技术,这些得需要其它的研究所进行配合。”

单靠李大国一个人可搞不定如此庞大的项目。

测绘、理论、算法、遥感等技术,这需要多个不同领域的研究所进行密切配合、协同攻关才可以。

“有概要方案就可以,剩下的我会组织座谈会,号召大家进行联合攻关。”

宋佳东完全不担心协调资源和部门的事情。

“那就行。”

俩人的谈话一直持续到了凌晨的三点。

宋佳东依旧是意犹未尽,但他毕竟是年事已高,实在是精力跟不上了,于是才不得不结束了这次的讨论。

“大国,明天开始,你先将咱今天交流的方案给所有的研发小组开个报告会吧,让大家调整思路,按咱们商定的内容来。”宋佳东这是上来就把李大国放在了高级顾问的位置上。

要让他给所有人做报告。

“宋教授,这些都不是问题,不过,你得说说,这次调我过来,具体是要负责什么工作吧?”

俩人聊了半个晚上,到现在李大国也不确定此次前来航天院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其实本次找你来,主要是想让你帮着将咱们航天院的大型机升级改造一下,原本我是想让夏培晓教授参与的,可我们几个老家伙简单讨论过之后,还是认为你小子最合适了。”

宋佳东打了个哈欠,说明了请李大国的意图。

李大国这才反应过来,搞了半天,自己今天做的全都是义务劳动,他的本质工作是大型机的设计。

“说到大型机,我其实也有些想法。”

看宋佳东已经很是疲惫,李大国原不想再继续聊下去,可事关他的本职工作,不说又不行。

“那咱们卡着点儿,就再聊十五分钟。”

宋佳东指了指手腕上的手表,他有心想和李大国一直聊下去,无奈毕竟是精力跟不上了。

“咱当前的大型机采用的还是晶体管技术,体型笨重、耗电多,而且算力还很差,但这块要是用上电研所的微处理器就不一样了。

我有个方案,可以为大型机特殊定制一批微处理器,每个微处理器封装四个子处理器,八颗微处理器配合起来进行协同运算。

如果这样的八颗处理器,三十二个子处理器的算力依然不够,那还可以采用多个办卡协同运算的方式,例如八张板卡协同运算。

按照我这个方案,多少算力都可以支持。”

李大国这样的想法,还是基于后世的多核心、分布式的理念。

夏培晓之前有做过分布式运算的研究,实现李大国所说的方案完全不是问题。

其实当前的大型机看似体型很大,但其算力,也不过相当于夏芯2号的十倍左右。

如果按照李大国的方案,一张卡的算力,就能超过当前大型机的几倍。

要是采用多张卡协同的方式,可以远超当前大型机的千倍、万倍。

关键是,它只需要一个机柜的空间,连当前大型机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你说的是真的?”

宋佳东瞬间又来了精神。

算力可是制约当前项目的主要瓶颈之一,一组数据的运算,有的靠人工需要一个研究组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中间还容易出错。

即便是有了大型机也好不到哪里,因为其程序控制太不友好了。

会计算机的不懂运算,会运算的又不懂计算机,其效率有多低可想而知。

可有了电研所的微处理器就不一样了,它不仅仅是算力恐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的编程语言非常的友好。

只要能掌握C语言,就能熟练的操控计算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