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见王获还敢顶嘴,心中怒火中烧。
念及所有子女都在场,决定借此机会好好给他们上一课。
于是,他语气稍缓,沉声道:“奴婢虽身为奴,却也是人,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主人的户籍之中,与主人对子女的责任相似。
自大汉初立,便有释放奴婢的善举。
在我当政期间,更是立法保护奴婢权益。
主人若擅自杀害奴婢,或奴婢死因不明,皆需承担法律责任,即便是位高权重的丞相,也不能例外。”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儒家对此态度明确,‘仁者,爱人’。
如何对待奴婢,是苛刻还是宽容,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德性。
你作为我王莽的儿子,不支持为父也就罢了,怎能说出如此禽兽不如的言语?”
王获闻言,顿时萎靡不振,不敢再言语。
这时,一直乖乖站立在一旁的老大王宇看不下去了。
因父亲是名儒,他自小便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只见他上前一步,跪倒在地,求情道:
“父亲,二弟平日里也谨遵您的教导,不敢胡来。
今晚只是一时酒后失态,才如此糊涂。
还请父亲网开一面,饶他这一次吧!”
王获见大哥也为自己求情,眼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然而,王莽却脸色阴沉,不发一言。
王宇见状,心中一动,再次开口引经据典的用了孔子与叶公的故事:
“叶公曾对孔子说:‘我们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
孔子却回答:‘我们家乡的风俗不同。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也会为父亲隐瞒,这才是正直。’
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父子相隐’,并不违背‘仁者,爱人’的道理啊!”
老三王安这时也趁机跪拜,劝道:
“父亲!大哥说得对。
宣帝时期曾下诏明确这一原则:父子、夫妇之情是天性使然,要彼此诚爱,虽死不渝。
因此,如果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应追究包庇者的责任。
反过来,长辈包庇晚辈也是如此。
除非罪犯犯下了‘殊死’的大罪,如谋反等,但这也需要请示中央司法部门定夺。
因此,儿子告发父亲犯罪,不仅不会被看作‘大义灭亲’,反而会被认为是违背道德底线的恶行而被处死。
二哥也是一时糊涂,父亲就饶过二哥这一次吧!”
屋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等待着王莽决断。
此时的王莽,内心本就因孔休的不识好歹而暗自愤懑。
如今,次子又闯下如此大祸,本想借此机会好好教育一番子侄辈,
却没想到老大老三竟然引经据典的反过来教育起了自己。
这一举动,让王莽内心那股‘极端’之情被再次激起。
他脸色瞬间黑如锅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哼,你们那些书,还真是没白读啊!”
略微一顿,再次斩钉截铁地说道,
“孔夫子之言,乃是教化普罗大众与小民,我王莽又岂是寻常之辈?
今日之事,若换做普通人家,或许可以轻轻放过,但你们生在我王家,就得遵从我王莽的行事规矩!”
说完,他猛地转头,冷酷地对下人吩咐道,“速去准备鸩酒过来。”
一旁的王夫人听闻此言,心中顿时明白了什么,她猛地一把将儿子王获拉进怀里,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
边哭边跪下哀求:“侯爷,这可是你的亲生儿子啊!
你……你千万不能……这么狠心啊……
就为了一个丫头……啊……
获儿……快……快向你父亲认错啊……”
然而,此刻的王获却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不再言语。
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只剩下一片死寂。
王莽面无表情地看着痛哭的夫人。
沉默良久后,从下人手里接过酒盅,颤颤巍巍地放到了王获手里。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他的决心已下。
王夫人见状,突然一把死死抓住酒盅,声嘶力竭地喊道:
“侯爷……你要是一定要罚……就请罚我吧!”
王莽转脸叹道:“冤有头,债有主,一人做事一人当。
作为我王莽的儿子,他就应该理解我今日之苦心。”语气中充满了决绝。
王夫人听闻此言,知道王莽一旦做出决定,便是无法挽回了。
当即急火攻心,昏厥过去。
王宇、王安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番求情,反而害了老二。
两人相视一眼,眼中满是痛苦和无奈,却不敢再过多言语,只能再度拜倒。
其余儿女也跪倒一片,连声恳求王莽开恩。
王莽眼神闪动,看着眼前的子女们,心中亦开始挣扎起来。
毕竟,王获是他的亲生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
但是,自己一生树立的道德品牌,也不能就此葬送。
或许,还有别的办法……正当他犹豫不决之际,王获接下来的一句话,再次让他暴怒。
王获太了解父亲的性格,他知道今天自己气数已尽,唯有认命了。
抬头看着父亲,突然无比悲凉地一笑,说出了一直压抑在心头的那句话:
“父亲,你自诩为圣人,可在孩儿看来,你不过是个十足的伪君子罢了!”
说完,他鼓起勇气,端起酒盅,眼睛一闭,将毒酒一饮而尽……
这件事情,彻底击碎了孔休心中王莽那儒宗的光辉形象。
但世人对此事各有见解,赞誉与质疑之声交织。
有人高度赞扬王莽治家有方,能够大义灭亲,彰显其公正无私。
也有人揣测王莽此举实乃不甘寂寞,意图东山再起,不过是用心险恶的权宜之计。
因为按照汉律,杀奴者并不犯死罪。
是王莽那严厉到近乎苛刻的人格,间接导致了王获的悲剧。
而这一切并不违反“容隐”的儒家原则。
更多的人认为,即便是作秀,又有哪个权贵愿意拿自己的亲骨肉作为牺牲品?
“虎毒不食子”的道理,在当时深入人心。
因此,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王莽在“大义灭亲”。
反而觉得他是以“仁者爱人”的圣人人格,让儿子在羞愧中自杀,从而实现对亲人的道德救赎。
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是对儒学的违背,反而是对其忠实的实践。
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众说纷纭,王莽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沉寂与内敛,不置一词。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除了那些真正了解王莽的人之外,多数人都开始倾向于朝廷将王莽斥逐出长安,实则是一桩冤案。
并开始同情王莽的遭遇,甚至期待着他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政治舞台,继续他的儒家理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