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偌大的宰相府邸中,只有两个仆从、一个车夫、一个门房和一个厨子,共计五人而已。
与其说这是宰相府邸,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稍微富裕一点的普通人家。好好的一个宰相府邸,里面至少有八成以上的空房。
所用食物也与平时无异,没有珍稀佳肴,也没有色香味俱全的盛宴。每一餐都只是寻常人家的饭菜而已。
说到底,整个宰相府邸里一共也就五个人,倒是让厨子轻松了不少。
而在这府邸中,积累最多的就是书籍了。
荀子游历天下时,曾见过无数的珍本书籍。但当时的他囊中羞涩,根本买不起这些书。
如今成为了大秦宰相,最让他高兴的就是有钱了,可以去购买当年那些想买却买不起的书籍了。
荀子身为宰相,位高权重,深受嬴政器重,并且确实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因此,有不少秦国的官员想来拉拢、讨好他。
对于这些来者,荀子不论官位高低、礼物轻重,既不拒绝也不答应。他总是笑呵呵地把他们请进来,亲自斟茶煮酒,与他们愉快地交谈,最后恭敬地送他们离开。
尽管荀子仕途并不显赫,但他对于官场应酬、人际往来却了如指掌。
早在年少时,他便对官僚体系有了深入的理解,甚至撰写了一本专著来阐述他的观点。
如果换作年轻时,荀子或许还有心情与那些官员们周旋,但如今的他早已没有那份闲工夫。
他现在的唯一心愿,就是全心全意地辅佐嬴政,助秦国崛起。
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能亲眼见证大秦的铁骑踏遍齐国的东方海岸,看见大秦的黑旗在燕国北方的长白山上迎风飘扬。
“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得解决两个问题。”
在宰相府邸的一间阁楼内,书籍堆积如山,荀子端坐在书堆旁的矮桌前,凝视着窗外,陷入沉思。
这里是荀子常常思考的地方。无论公务繁忙还是闲暇时光,他都喜欢在这里阅读书卷,或是思考天下大势。
如今秦国局势已逐渐稳定,六国虽虎视眈眈,但想要发动进攻,还需时日。
作为秦国的宰相,荀子自然知晓六国在齐国的会盟。然而,他对此却不屑一顾。
六国想要联合抗秦,并非易事。虽然秦国现在势力庞大,但六国也并非不堪一击。他们之间的矛盾重重,想要联合起来,首先就得解决由谁来领导的问题。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有一个能够一言九鼎的领袖,而不是六国之间互相商议。
如果李牧还在世,或许有可能成为这样的领袖。至于项燕,则稍显不足。
即便六国商议完毕,后面还有诸多难题等着他们。
聚集军队、发动动员、准备粮草、商议对策,这些都需要时间。难道他们六国会贸然从正面进攻?
荀子认为他们不会这样做。如果六国真的如此轻率地进攻,荀子反而会感到失望。因为,如果轻易地击败六国,那未免太过无趣。
六国如果想要真正联手进攻秦国,至少也得等到冬日过后,来年的时间了。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敲响,仆从在门外轻声通报了一个人的名字,令荀子有些意外。他点了点头,示意仆从将人带进来。
不久,门外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最终在门前停下,轻轻敲响了房门。
“进来吧。”荀子一边说着,一边安静地翻看着书卷。
‘吱呀’一声,古老的木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个身着白衣的青年。
“老师。”来人恭敬地向荀子行礼。
竟是韩非。
荀子通常见到人都会面带微笑,上次见到韩非也是如此。即便韩非刚刚在咸阳城中挑衅了嬴政,来此求援,荀子也没有为难他。
但这一次,这位在秦王身边举足轻重的老人却面色严肃,沉默了片刻。
“你不该来这里的。上次无论是我还是李斯,都放你走了。”荀子缓缓说道。
“嗯。”韩非自然明白荀子的意思。
“你求学时便是最聪慧的,如今应当也是。但你的情感总是过于强烈,许多事情都会被情感所左右。我曾教导过你,但你却从未听过。”荀子的语气平静而深沉。
“你应该知道,你所有的师兄、师弟以及在秦国为官的人,恐怕都恨不得现在就将你抓住献给王上。”
“除了老师。”韩非抬头看着荀子,语气坚定,“自从学生求学以来,无论老师如何,总会认真听完学生的请求。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荀子看着韩非,神情未变,但心中却有些疑惑。
因为这一次韩非的语气相比上次更加坚定,少了几分软弱,多了几分强硬。
然而,看到自己的学生敢于直面困境,不顾自身安危来此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荀子还是感到有些欣慰。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成长、成熟,心中充满了宽慰。
荀子望着韩非,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说你的理由吧。”
看到这一幕,韩非在心里大大地松了口气。他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来此,终于还是赌对了。如果荀子这次不肯听他说话,那这次就真的白来了。
与六国合纵相比,韩非更想做两手准备。他并非不相信六国合纵联合,而是希望为韩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多留一条路。
荀子作为他的老师,韩非非常清楚他的性格——干脆利索、绝不优柔寡断。
因此,韩非没有卖关子,直接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底牌。
“老师,韩国有农家宗师培育出了最新的小麦品种。”
“这种小麦可以亩产400斤!”
“而且它并不需要严苛的灌溉条件,在旱地上也能达到这样的高产!”
荀子闻言微微一愣,然后缓缓皱起了眉头。
“亩产400斤?”
作为儒家大师,荀子虽然从未亲自耕种过,但他对农产品的各种数据都了如指掌。
当前秦国的小麦产量大概在亩产250斤左右。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如果稍微遇到一点旱灾,产量还会下降更多。即使是在最风调雨顺的时候,也不过亩产300斤左右。
亩产400斤的地方,只有在秦国的黔中郡盆地才有。那里是秦国最富饶的地方,但即便是那里的水稻等农作物,在最为得天独厚的时候,产量也比400斤多不了多少!
现在韩国居然有了亩产可达400斤的小麦?
而且还是可以在旱地上种植?
如果大秦能够……
荀子微微眯起了眼睛。
当前秦国要解决的问题,在荀子看来无非就两件。
第一件是如何快速为秦国寻找更多的人才。
荀子游历各国,见过了许多天下的寒士。
如果有可能,他很想大开寒门,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他坚信许多人才就潜藏在寒门之中,只要施以援手,就能为君王带来巨大的助力,比如李斯。
然而,想要让寒门出贵子却非常困难。
一来书籍制作复杂且昂贵;二来是粮食问题,严苛的赋税让许多百姓连耕种都来不及,仅有的余量有时都无法填饱肚子,怎么可能还有心情去读书?
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问题——粮食问题。
现在秦国虽然减少了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百姓,但实际上想要靠这些来帮助寒门贵子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如果能够获得这种最新的小麦品种,百姓富裕了,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事情。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诸多寒门也就可以逐渐走出贵子。
韩非看到荀子这般模样,知道他正在思考,心中顿时一喜。他也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于是急忙劝说起来。
“老师,您有远见卓识,许多事情都能通过一些细微的线索推演出来。您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农作物所蕴含的意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老师您说过的话。百姓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非同寻常,只有让百姓填饱了肚子,国家才会强盛,君王才能得心应手,诸多战士们才能上阵杀敌。”
“未来六国联手合纵联合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到时候秦国对粮食的需求注定会大幅度增加。弟子曾算过,仅凭当前秦国的生产力,除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否则是不可能收获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战争的粮食的。”
韩非神情严肃地说着,他在来之前已经反复确认过这些事情。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荀子。
“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说其他,单单是今年秦国的收成,就注定不会太好!”
“黔中郡遭受了连日大雨,而北方的多个郡县,近月来才盼来了雨水。旱灾与水灾同时肆虐,导致秦国今年的收成,恐怕最多只能达到往年的七成。”
“若等到明年六国大军联合进攻,我们势必难以筹集到足够的粮食!”
“到那时,恐怕这微不足道的粮食问题,将会引发巨大的灾难!”
“暂且不论秦国目前的兵力状况,即使兵力充足,足以抵御六国合纵,但我们真的能毫发无损地面对六国联军吗?”
夜风徐徐,星光洒满天空。在宰相府内,韩非端坐在荀子面前,神情庄重,竭力劝说着荀子,希望能改变他的心意。
“老师,那是不可能的。剑门关前五万秦军击败三十多万楚军的奇迹,不会轻易重现。而且,当时秦军还以一万军队作为诱饵。”
“剑门关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连绵的暴雨和楚军无法攻克的焦躁情绪,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聚,秦军这才取得了胜利。”
“诚然,秦军的武器装备强大,军队战斗力惊人。但想要在六国的战场上,再用五万军队击溃如此庞大的敌人,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壮举!”
荀子抬头望向韩非,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昔日授课的时光,两人仍在狭小的房间中对坐,辩论着是非曲直。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辩论,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乎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生死存亡。
韩非并不知道荀子心中的思绪,他专注地看着荀子,身体前倾,英俊的面容上写满了凝重。
“再者是时间问题,老师,您应该也清楚,这场战斗绝非一年半载就能结束,而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征战。”
“战争一旦爆发,除了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的指挥外,还要看双方的经济实力。没有粮食和后勤补给,即使军队再强大,将军再神勇,也终将走向失败。”
“这次漫长的战线更是如此,秦国若想赢得这场战斗,除了军队外,还必须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
“这次的六国合纵与上次截然不同,老师。这次六国联合,是坚实的后盾,是稳固的基础。他们罕见地统一了意见,共同对付秦国。”
“有了这种联合,就意味着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六国地域辽阔,他们倾尽全力支持这场战争。秦国或许能在军队上与之抗衡,但如果真的交战起来,如何应对得了?注定会被拖垮的!”
韩非滔滔不绝地说着,列举了许多有力的论据。
荀子看着韩非,微微一笑:“在这里面,韩非,你忽略了一件事情,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韩非一愣,迅速思考了一遍,却未发现任何遗漏。他沉声问道:“何事?请老师指教。”
荀子笑道:“人心。”
老人缓缓起身,从书堆中走出,来到窗前,轻轻关上阁楼的窗户。岁月不饶人,秋夜的凉风让他感到一丝寒意。以前的荀子并不在意保养身体,只关心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能否流传。
但现在,他还渴望看到大秦的铁骑踏遍东海,看到王上君临天下,因此也更加注重身体了。
“暂且不论六国与秦国的战况,想象一下,需要六国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那六国在联合时,他们需要多么正直、正义、聪明且无私?遇到什么情况,才能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秦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