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
潜逃至华山的甄寻终被捕获,随即被押解回京城接受审讯。
在审讯过程中,甄寻如竹筒倒豆子般供出了所有秘密。
包括“左伯右伯”与“娶黄皇室主”两个符命的制造者、参与者,
以及逃亡过程中的协助者和知情不报的公卿宗亲。
此案迅速激起轩然大波,令人想起当年的吕宽案。
刘棻、刘泳、王奇、丁隆等涉案人员相继被捕,
而随着审讯的深入,涉案范围不断扩大,牵连甚广,
公卿、宗亲、列侯及以下数百人纷纷落网。
更令人震惊的是,甄氏父子的最终图谋是推翻王莽,自立为天子。
而甄寻手掌上竟天然长成了“天子”二字的纹路……
王莽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命令将甄寻的手臂肢解送来亲自验看。
他翻来覆去的审视着那断臂上的纹路,冷笑道:
“这不是天子,而是一‘大’字。
或许是一‘六’字。
对,就是‘六’字,六意味着‘戮’。
这是上天要戮死甄氏父子的征兆!”
王莽的举动令在场官吏胆寒不已,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冷酷的君主,
竟然倘若无人的拿着断肢来回把玩……
那些曾将王莽视为“周公”般圣贤的大臣们,此刻也终于看清了他们所拥戴的帝王的真实面目。
既然甄氏父子因谋反被定罪当死,那么所有涉案人员也难逃一劫。
经过审讯,数百名够格的嫌疑犯被处以极刑。
汉朝廷尉在审讯过程中发现新的嫌疑犯时,可不必请示直接抓捕。
治狱使者们四处出击,其中几人直奔天禄阁而去。
天禄阁,作为新朝的皇家图书馆,此刻却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几名使者如狼似虎地冲进阁楼,直取正在校书写作的扬雄。
扬雄虽知甄寻大案轰动朝野,却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与此案有所牵连。
面对突如其来的治狱使者,他心如死灰,以为一旦入狱,自己必定难逃一死。
在绝望之际,他冲到窗前,从阁楼上纵身跳下。
使者们大惊失色,急忙下楼查看。
所幸天禄阁并不高,
扬雄虽然年迈体弱,但在一番抢救之后还是捡回了一条性命。
鉴于扬雄与王莽的旧交情谊,他自杀未遂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王莽耳中。
王莽对此颇感意外,他深知扬雄的为人和性格,绝不相信他有胆子与自己为敌。
于是疑惑地问道:
“扬雄向来不问政事,为何会牵扯进此案中?”
事后经过一番查问才得知,
原来仅仅是因为刘棻曾跟随扬雄学习古文,而刘棻在交代行迹时提及了扬雄。
了解事情真相后,王莽亲自下诏为扬雄洗清冤屈,宣布此事与他无关,不再追究其责任。
虽然扬雄幸免于难,但京城的知情者们却津津乐道地传颂着一段民谣:
“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这段嘲讽之语的大意是,
调侃扬雄在赋中自称清静寂寞,却又因符命之事而闹得跳楼自杀的窘境。
除了扬雄之外,还有许多牵连被杀的人同样只是间接相关,并无实际谋反行为。
但王莽对此并不在意,他更看重的是从这个案子中寻找到的新的契机。
儒家圣史中记载着尧舜等圣王处置罪臣的典范。
如今王莽以圣王自居,自然也要效仿尧舜之举。
因此,尽管刘棻、甄寻、丁隆等人已被处死,
王莽仍然下诏,宣布将他们的尸体流放到幽州、三危、羽山等地示众,以彰显其圣王之威。
与尧舜不同的是,
王莽“流放”并非真正的让罪臣在远方生活,
而是将他们处死之后,通过驿站将他们的尸体运送到各地示众。
尧舜的流放是给予罪臣改过自新的机会。
而王莽的“流放”则是对罪臣的彻底惩罚,甚至要在其死后都不得安宁。
以至于甄寻的尸体还需要经过拼接才能完整示众……
那些前汉的老人们回忆起往昔,不禁感慨万千。
当朝皇帝当初平翟义叛乱时堆起的京观。
与如今将叛臣尸体示众的举措,
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丘壑与算计。
更是暗自议论:
“皇帝作为自诩为圣王的君主,为何会如此残忍?”
但一些明白人也看透了局势。
在当朝皇帝心中,权力与符命如同生命般宝贵。
任何敢于挑战这一权威的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甄氏父子玩弄符命,无疑触动了皇帝逆鳞,更是成为了他整肃功臣、巩固统治的牺牲品……
然而王莽却并未意识到,他这一系列举动,
不仅重创了刚刚确立的执政班底,更让新朝的权力结构变得畸形。
王莽一人独揽大权,内辅、三公、四将等职位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发挥行政作用。
而那些忠诚的“后备干部”陨落,让朝局动荡不安,大臣们人心惶惶,自保之余,对政治事务愈发消沉。
但在这场风暴中,最为震怒和悲痛的,莫过于国师刘歆。
他一时间失去了两个爱子,这份伤痛如同刀割般难以承受。
同时也终于让他意识到,自己在王莽心中的地位竟是如此脆弱。
那些曾经的交情,在权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刘歆开始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未能看清王莽的真面目。
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惜的人,又怎会真心对待他人?
更令他担忧的是,新朝虽然以儒家经义为基石,
但如今的朝中大事,除了几项改制措施还勉强属于儒家范畴外,
真正左右朝局的却是符命与那些被扭曲的文学理论。
无论是今文儒学还是古文儒学,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失去了原有的纯粹与尊严……
与此同时,桓谭因曾担任甄丰的司空掾而侥幸未受波及。
这场风波也让他对王莽的信任彻底崩塌,开始更加频繁地往来于扬雄、刘歆之间。
或许是在寻找心灵的慰藉,又或许是在共同感慨这世态炎凉。
随着时间的推移,桓谭的生活轨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接任了崔发原先兼任的皇帝太子“讲乐祭酒”一职。
这让他逐渐回归学者的本色,仿佛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