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匈奴使者们满怀疑虑,在离开长安前,私下打听了关于登的消息……
当使者的车马抵达单于王庭时,他们向乌累单于详细描述了陈良等人被火刑烧死的惨状。
并沉痛地报告了,单于的儿子登及其随从,早在几年前就已被新朝公开处决。
上次来访的新朝使者并未说出真相。
乌累单于闻讯既伤心又愤怒。
尽管已答应与新朝息兵,但儿子的死,促使他继续派兵骚扰新朝的边境。
新朝很快察觉到匈奴并未遵守诺言,于是派使者前来质问。
乌累单于装作满脸无奈,推脱说这些都是乌桓和匈奴的不法之徒所为。
就好比中原的流民和盗贼。他刚即位,威信不足,难以制止。
然而,王莽从边境的报告中看出,这些入侵的匈奴兵马强壮,绝非普通盗贼,
王莽明白了是乌累单于是在敷衍他,再次大怒。
“怎么就给脸不要脸呢?”
于是再次下令恢复边境屯兵,刚刚平息的战火再次燃起。
王莽一直困惑于匈奴为何如此言而无信。
直到始建国天凤二年(公元15年)
乌累单于派使者前来索要儿子登的遗体,王莽才恍然大悟。
为了表示诚意,并推卸责任,王莽决定拿忠心的陈钦当替罪羊。
他随便找了个借口逮捕了陈钦,陈钦突然被抓,心中已然明白了一切,
随后心灰意冷的在狱中自杀,这反而让王莽更加理直气壮。
他隆重地殓葬了登的遗骨,并选派了能言善辩的儒生王咸为使者,带着陈钦已死的消息和丰厚的财物出使匈奴。
在实质上向单于示好的同时,王莽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一是,要求匈奴进贡大量的马、牛、羊,并归还被掠夺的新朝人口。
二是,要求乌累单于掘开乌珠留单于的坟墓进行鞭尸。
这些要求简直不可思议,
但王咸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辩论技巧,硬是把王莽的要求说成了必须执行的道理,让单于都无语了……
此后,乌累单于依然连年侵扰新朝边境,让王莽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王莽对西南夷的动兵也是持续了长达七年之久。
这期间,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损耗,士卒因疾病和战斗而大量死亡,达到了十之六七的比例。
同时,为了维持战争的开销,王莽加重了对百姓的赋税征收,甚至达到了十取五的程度。
这使得益州等地区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民生凋敝。
王莽的南北征战,不仅在国际上显得失智,更在国内引发了深重的民怨。
他的种种政策,无论是对内的改革还是对外的征战,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考虑。
这也导致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将天下折腾得面目全非,民不聊生。
王莽称帝后,除了内外一通胡搞改制的同时,对官僚群臣也是苛刻到了极致。
在始建国元年冬天,陈崇被任命为新朝第一任五威司命,这一职位在五威系统中拥有极大的权力。
陈崇此前以丞相司直的身份替王莽监视丞相孔光。
并担任绣衣使者赴各地采风,显示出他既懂政治又擅长刺探的能力。
五威司命的职责是监督上公四辅以下的各级官员,维护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体现了王莽对群臣的高度警惕。
五威司命的设置实际上成为了王莽的特务机构。
这一方面是因为儒家讲究“尊尊”,即尊重等级秩序。
另一方面也因为王莽本人敏感多疑。
他登上帝位之前就曾是权臣,因此对权臣特别敏感。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王莽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对高官极度苛刻,不分给实权,并时常找碴儿打压;
对小吏则常施恩惠,时而以帝王之尊为他们撑腰;
对中生代官员则予以笼络,提拔那些敢于为他充当爪牙的人。
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孔仁、赵博、费兴等中生代官员因为敢于向大臣发难而得到了王莽的信任,升职速度也很快。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
二月的一个晴朗日子,长安城内的吏民们正过着他们平静而有序的生活。
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车马声“轧轧”作响,不时掀起一阵阵尘土。
高大的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投下巨大的影子,仿佛守护着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
城墙上,旗帜迎风招展,发出猎猎声响。
城门口人潮涌动,车马往来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尽管天气还带着些许寒意,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却让人感受到一丝丝暖意。
然而,这平静的气氛却突然被打破。
长安城的各个城门被紧急关闭,数队步兵骑士沿着街道迅速奔来,驱散了路上的行人。
人们纷纷躲避,猜测着是不是有什么重要人物要出行。
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尊贵的车驾,只看见军人们在四处搜查,
甚至那些躲进屋子里的人也被凶神恶煞般的军人们盘查了一番。
有些熟知历史掌故的人突然恍然大悟,这不是汉武帝时期曾经搞过的“大搜”吗?
他们回忆起汉武帝后期,皇帝喜怒无常,时常会突然关闭城门,进行大规模的搜查。
有时是为了搜查奢侈逾制的行为,有时则是为了查找巫蛊诅咒的证据。
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武帝甚至命令三辅的骑士们在长安城和上林苑进行了长达十五天的“大搜”,
导致吏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据说有人因此饿死。
好在汉武帝驾崩后,这种大规模的搜查行动就逐渐绝迹了。
然而,没想到八十年后的今天,历史竟然重演,
只不过这次不再叫“大搜”,而改称为“横搜”。
街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地逃命躲避,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横搜”中被逮捕,他们的命运也如同飘萍一般无从知晓。
吏民们在担惊受怕和忍饥挨饿中度过了漫长的五天,终于等到军士们退去,紧闭的城门缓缓打开。
他们看到皇帝的车辇仪仗从南门浩浩荡荡地出城,后面跟着一长串认得出的高官显贵和皇亲国戚。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呢?
需要这么多公侯出席,而且皇帝还要特意事先进行一番“横搜”?
人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但谁也不敢多问,只是默默地目送着这支庞大的队伍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