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老太后心中则是暗自思量,“我王氏宗亲再怎么励精图治,还不是为了你刘家的江山?
不至于连这笔账都算不过来吧?
若不是安汉公,你个小病秧子到现在也不过是个中山小王,哪能轮到在这里发威?”
钟鼓齐鸣中,王莽领着老三王安、老四王临来到殿前行叩拜大礼。
司礼官高声宣读策书完毕,王莽和儿子们已经跪好,该平帝出场了。
可他却巍然端坐在龙椅上,手执策书旁若无人,就是不挪地儿。
这一下,隆重的策命典礼一时陷入了僵局。
王老太后又是使眼色又是瞪眼睛,然而,平帝却假装在背词,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晃脑,视若无睹。
老太后忍不住心中暗骂:“真是个不中用的东西,一点规矩礼仪都不懂。
本想借此仪式昭示天下,皇上很快就可亲政,看来还是为时尚早了。”
老太后无奈的摇摇头,只好几步走下宝座,拿过策书宣道:“安汉公跪拜受策!”
王莽早已稽首如仪,但说出言语的却不是什么“谢主隆恩”或“吾皇万岁”。
而是“臣……臣不敢”。
这下王老太后是真火了:“转脸训斥道:
“光禄勋,你们究竟是如何演练的?怎么老出错?
安汉公,你贵为三朝老臣,连策命大礼的规矩都不懂吗?
王莽一听,忙以头触地:“太皇太后息怒。
非是臣忘了规矩礼仪,臣实乃不敢受此隆宠!”
王老太后见这等阵势,又深知王莽的脾性,再僵持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无奈地摆手:“得了得了,你们都成心不让我省心!
暂且退朝,择日再议!”
随后扭头一看,平帝还在那儿装模作样地背词。
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拽起他道:“都散戏了,还背什么!
走,跟哀家回长乐宫背去!”
朝会结束,王莽父子依然趴在地上。
内侍走过来提醒:“安汉公大人,您还是起驾吧。”
王莽这抬头,递上一份奏折:“有劳大驾,我这有一道封事,请速呈太皇太后御览。”
老太后正在长乐宫监督小皇上背书,一见封事递到,皱眉道:
“又是安汉公的封事?
怎么总这么多事,每次都想给我找麻烦!”
随后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王莽在封事里提出,只能接受给其母的功显君封号,其他一概不受。
还是老套路,以身体不适为由,表示如果不接受他的请求,就正式打报告提前退休。
王老太后思索着,王莽这般推辞,朝野间又民意汹涌,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
眼角余光瞥见小皇上正聚精会神看着奏书,面露喜色。
老太后开口询问:“皇上这般高兴,是有何喜事?
不妨说与哀家听听。”
平帝心无城府,直言不讳道:“安汉公不肯受封,这难道不是喜事一桩吗?”
老太后略感诧异,却仍保持镇定,进一步追问:“哦?
这喜从何来呢?”
平胸有成竹地回答:“功高震主,这个道理谁人不知?
安汉公不受封,便意味着朕以后可以安心治国了。”
听到这番话,老太后忍不住笑出声来:
“呵呵,我的小皇上啊,治国安邦可不是儿戏,你以为就那么简单吗?”
平帝努力摆出一副成熟的气概,不服气地反驳:“那有何难?
不就是批阅奏章,画个圈,写个‘准’吗?”
王太后瞪了他一眼:“哼,十来岁的小毛孩子,口气倒不小!
看人家养孩子不费劲是吧!
画圈儿是不难,可是皇上别忘了,朝廷里里外外多少事儿都得决策,皇上又知道哪些该批哪些不该批?”
平帝被噎了一下,但还是嘴硬:
“那朝廷里还有那么多三公、四辅、九卿、百官,又不只他王莽一人。
有了这些人,朕照样能把国家大事料理好!”
老太后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语重心长道:“打住吧,我的小皇上!
人是不少,可有几个听你的?
那都是安汉公的人!
别的不说,这次为安汉公请封的就有八千多人!
这就是民心所向,你懂吗?
若不是我们王家几代人为国尽忠,又岂能有今天这局面?
你还不学着人家怎么拢络人心。
真要给逼急了,又凭什么去慑住局势?”
平帝一时间被说得哑口无言,半天才挤出一句话:“那该怎么办?”
“怎么办?跟你商量也没用!
随后,老太后陷入了沉思,眉头紧锁,仿佛在权衡着利弊得失。
正在这时,内侍通报,太师孔光求见。
孔光匆匆进殿,向平帝与老太后深深一礼。
老太后顿时一喜:“孔太师,你来的正好,哀家与皇上正商量来着。
这每回朝廷加封,安汉公总是叩头坚辞,此次更是态度决绝。
言辞若再逼其加封,便行告退之礼,这可如何是好?”
孔光却微微一笑,开解道:“太后勿忧,微臣正是为次而来。
在微臣看来,安汉公此举,不过是唯恐天下人怀疑他的忠心,才不得已出此下策。
可他似乎忘记了,世间之事,往往大忠若奸,大奸若忠。
真正的忠臣,为了大局着想,有时也不得不委屈一下自己的操守。
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他应该比谁都明白。”
太后听后,眉头微微舒展,但仍有些迟疑:“那依太师之见,该如何是好?”
孔光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深意,“太皇太后,对安汉公的推辞,我们不妨不予过分理会,直接进行赏赐。
一来可彰显皇家的宽宏大量,二来也可稳定朝局。”
接着解释道:“其中,‘宰衡’之职虽然权力显赫,但并非世袭官职。
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意味着宰衡的权力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受到制度和法律的制约。
因此,也无需过分担忧安汉公会因此擅权自重。”
孔光胸有成竹,继续道:“若太后还不放心,可令大司徒、大司空两位大人拿着使节,捧着制书,亲自前去请安汉公上朝。
再令尚书们不得接受安汉公退封的奏章,让他求告无门,自然便会就范。”
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终于有了主意。
接着引经据典道:“《谷梁传》里说得好:‘天子之宰,通于四海。’
宰衡的官位,乃是匡正百官、平治全国之大任,此等重任,非安汉公莫属。
他若真心替大汉分忧,就应当欣然领命才是。”
孔光也是连连点头,心中却暗自感叹还是王莽会玩啊。
然而王莽在听到赏赐的决定后,还是不肯完全接受。
最后更是辞让了大部分封赏,包括给自己增加的封邑、儿子的封爵和女儿的聘金。
却紧紧将宰衡这一关键官位抓在了手里。
就这样,在众愿难违的情况下,王莽半推半就地揽到了宰衡的之位。
值得玩味的是,他还特意命人,将所宰兼的大司马、太傅以及宰衡三个职位刻成一枚官印——“宰衡大司马太傅印”。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正式受命宰衡,这一年,他已然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