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说到明朝的货币制度,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呐。
反正大明几次相应的货币改革,都不理想,还把普通老百姓坑惨了。
古代因为开采矿藏技术有限,加之中国本就缺少银矿。
所以在明朝之前,银子多是贵族们的财宝,还没有广泛流通当作货币来使用。
银本位的概念可能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当时还是铜银并用,直到明朝中后期才真正确立并得以实施。
但是明朝缺少相应的货币机制,还有铸造方面的技术问题,白银作为货币流通,还是相对比较混乱的,特别是兑率方面,对普通百姓来说,相当麻烦。
大明立国初,主要还是实施以实物粮本位为主的货币制度。
随着大明社会逐渐稳定,商贸变得繁荣发达,以粮本位为货币制度就非常的不方便了,于是明朝前期发行了纸币宝钞。
因为没有监管控制好,疯狂滥发宝钞,把民间财富当韭菜一样狠狠割了几波。
结果大明宝钞被搞得一点信誉都没有,丢在大街上都没人捡,很快宝钞这个货币制度,就彻底的崩溃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海贸兴起,大量白银流入大明。
这时正好大明朝廷为了减少行政成本,不得不废除被官潦们玩坏了的“开中法”,推行“折色法”,税赋、盐引等本色折银。
朝廷的税赋征收银钱,开始铸造大量的官银,银子才被广泛当作货币使用。
但这个时候银本位货币体制并不完善,朝廷允许地方铸造的银锭就有很多种,比如四司银、行税银、行银、地亩银、地亩辽饷银等等。
除朝廷铸造的官银外,民间私铸货币者多如牛毛,尽管朝廷律法对铸私钱杀无赦,但屡禁不止。
各种劣质钱币在民间流通,造成铜钱和银钱的兑换率非常混乱,上下浮动都很大,没法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普通百姓非常不友好。
其实大量私钱在民间流通,说到底,还是因为朝廷铸造的货币跟不上市场需求,普通百姓在市面上小宗交易不方便,兑换铜钱又要被人割韭菜。
因为货币兑率混乱,朝廷的折色制度,让普通百姓相应的又成为了受害者。
折色是指的是将原本应按额征收的粮食,折合成银子上缴国库。
像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对朝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让国库充盈了一把,要不然万历三大征都打不了。
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用银子交税,却被变相的多了一层压榨盘剥,有中间商赚差价。
因为农民手里没银子,只能通过卖粮食等农作物来换银子交税。
而银子大多都在士绅官吏们手里,他们可通过操纵粮价,压榨农民。
所以朱由崧在税赋制度改革的时候,就做好了相应措施。
现在张有誉担心的问题,他早就想到了。
担心朝廷没银子?
不存在的。
最近抄了那么多罪臣的家,堆在库房的银子有一千多万两。
那些勋贵们家中大量的窖藏银,一种俗称“气死贼”的银冬瓜,加起来就有几百万两。
朱由崧又怎么会让这些银冬瓜一直放在库房,得把它重铸成钱流通才行。
对于张有誉提出来的问题,朱由崧笑着回道,
“张卿大可不必担心银钱这一块,朕早已有准备,打算另铸一种能在市面上更加方便流通的新钱。”
说着朱由崧示意田成,田成从袖子里掏出一把银光闪闪的银圆子,分发给下面的大臣们。
“这是朕让内府银作局铸造的新钱样范,大家掌掌眼。”
大臣们接过银钱,拿在手里仔细的看着,见这种银钱跟大明传统的银元宝和铜钱都不一样。
一大一小两种新钱,做工都非常精细,闪闪发亮的圆饼子,周边还带有齿状。
一面雕刻着一个龙头,写着“弘光通宝”“纹银壹圆”等字样,另一面是一个人头像,下面一行“大明弘光叁年,银作局造”等小字。
其实银圆大明早就有了,所以朝臣们对于手里的银饼并不陌生,开始讨论起来。
“咦?这不就是仿造西夷的银币吗?弘治年间,我朝就铸有一批此样银饼,但是火耗成本太大,没有大量发行。”
“此钱甚是精美,要是能控制火耗成本,在市面上肯定大受欢迎。”
太庙中供奉着大明历代帝皇画像,朝臣很快认出了银圆上的头像就是朱元璋。
“怕是难啊,你们看这新铸造的银饼,比之弘治年间的做工还要精细,这上面的是太祖头像吧?做得栩栩如生,火耗成本怕是更大。”
古代朝廷铸币,一般是要算火耗成本,不然是要亏本的。
因为官方铸造的货币,为了维护朝廷官方权威,用的都是真金白银。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铸造大面额的货币,但是这样最多只能一次性的收割一波民间财富,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如果朝廷肆意铸造大面值的钱币,就意味着在抢民间财富了,就像宝钞一样,朝廷发行货币的信誉就没了,很快就会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历代帝皇都有铸造货币,但市面上的钱还是不够用,大量私铸钱流通市场的原因。
因为铸造货币的成本较高,数量有限,民间的钱永远都不够用。
张有誉出来说道,“陛下,这两种小银饼确实精美,不知这种新钱的火耗是几何?”
“这新钱叫银圆吧。”朱由崧有些不习惯他们把铸造的新钱称之为银饼,所以纠正了一下说法。
“像这一枚大银圆重一两一钱,并不是纯银,里面掺杂了一成铜。”朱由崧笑道,
“这样即增加了银圆的硬度,省下来的那一成银料,也相应的减少了火耗成本,所以铸造这个新钱,朝廷是不亏本的。”
这时袁继咸又问道,“陛下,这个银圆做工如此精细,不知道产能如何。”
“这是天工院克服的一项技术难关,银作局采用的冷煅法,一台机器一天可煅百余枚,今后将增加机器,产能是跟得上的。”
这种银圆的产量虽然跟后世没法比,但是放在现在,比之模范铸造可是要高效多了。
左懋第点头赞道,“如此甚妙,这个银圆控制了火耗成本,做工又如此精致,民间怕是很难仿制。”
这个银圆是朱由崧自己设计的,做工方面也是有考究的,不但技术上防伪,还能防人为恶意的刮损。
像银圆边沿的齿状,就是防止有人恶意用刀刮掉银料。
“这银圆还有个非常简单鉴别真伪的方法。”朱由崧说着,拿起一枚银圆,用两指捏住,对着猛得一吹,然后放在耳边。
只听一声清脆的嗡嗡声,从银圆上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