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总章二年正月十六
才过元宵,左相白侃便上书致老,李治极尽挽留不得,最终勉强同意。
但以白侃有大功于国家之名,下制晋封襄阳郡公白侃为申国公,依旧担任特进,俸禄照旧。
正月二十一日
右相裴炎紧接着上书致仕,李治不准,诏令其转任左相,却未加“同三品”,又以其定策有功,晋封其爵永清县男为河东县侯,以示嘉赏。
其子裴懿擢为太子舍人。
正月二十三日
没了右相,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又变成了两位中书侍郎。
李治通过中书省下达了几份制书,统统都是拔擢升职的文书。
其中擢升从三品大理寺卿白望宗为正三品刑部尚书,加同平章事。
左卫将军白仕唐转任卫尉卿,加参知政事。
渝州刺史白云成右迁左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随侍朕右,规谏过失。
命大理寺少卿狄仁杰以少卿暂代大理寺卿一职,暂时署理大理寺一切事务。
扬州长史韦安石授任御史中丞。
吏部考功郎中苏味道授任中书舍人。
侍御史、弘文馆学士李峤转任兵部侍郎。
李治如此一系列人事安排跟上,使得白派因为白侃致仕所导致的急剧衰退的影响力戛然而止,保持在一个适中的位子。
同时,其后提拔的狄仁杰、韦安石、苏味道、李峤都不是大族出身,包括白望宗、白仕唐,都是以进士科初入官场。
朝中大臣都明白了,今后皇帝更加青睐科举出身的官员,于是一些以往还自得于家族荫任的官员当即改变了策略,加紧了对家族子弟经学的教育。
只是相较于白氏提前二十多年的布局,他们显得那样晚。
自从朝堂大变,左右两相的权力不再强力后,大唐便开始走入稳定。
之后的几个大事件,也并没有激起什么动荡来。
先是总章三年三月,李治以皇后王氏无子为由,废皇后,再是不满太子偏向世族,以太子荒唐不思民疾为名,废为燕王。
因为皇后、太子之位空悬,故而短时间内造成了后宫与部分朝堂的震动。
但在李治的强力手段下,争斗仅仅局限在可控范围内。
总章三年六月,三个月的角逐,贵妃武氏凭借育有四子,成功上位,被册封为皇后,其长子代王李弘,得立为皇太子。
李弘生性纯良,自入住东宫后多有善行,加之仁孝,深得李治喜爱。
多次劝谏李治施行仁政,并上书请将沙苑之地分借穷人,赖之而活着数万人,因而得到了朝野的赞誉。
甚至不惜得罪生母武皇后,请求允许被武皇后废黜杀害的萧淑妃之女出嫁。
由此极得李治信任,多次在李治出行洛阳时监国。
除了仁孝,李弘还善于治学,命东宫官员收集古今文集,得编《瑶山玉彩》,被李治收入兰台,下令奖赏。
但仿佛上天总是看不得人间美好,偏偏李弘体弱多病,等到了后来,甚至无法理事,监国期间,甚至多是东宫属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上元二年四月(四年总章,两年乾封,五年咸亨,自总章三年起历经七年)
太子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享年二十四岁。
李弘的逝世让李治打击甚大,不仅万分悲痛,还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
这是唐朝建国,甚至自有皇帝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第一个先例。
上元二年五月,李治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的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
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恭陵。
同时百官服丧三十六日,亲书《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同年六月,因为李弘无嗣,天子诏令武皇后次子,沛王李贤继立皇太子位。
随着年龄的上涨,李治愈发喜欢留在洛阳,于是常留太子于长安监国。
而李贤也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
不仅向其兄长李弘学习,治书弘文,而且处理政务明确公允,广受朝廷内外所颂扬。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仿佛天意,李贤与前太子李弘一样,在太子期间与皇后武氏关系异常紧张。
但武氏毕竟只是皇后,架不住李治欣赏。
李治曾多次表扬李贤“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深得朕之所怀。”
所以哪怕武皇后不喜李贤,但他的太子之位也愈加稳固。
就连久居海州的当世大贤白颖,都多次出入东宫,与李贤商讨促兴大唐文脉一事。
永隆二年(两年上元,两年忆圣,两年龙佑,自上元二年起历经五年。)
因为李治已经七十五岁高龄,因此国家大政几乎委于太子李贤,但依旧耳清目明,看出了皇后武氏的强势。
于是借着调养身体的藉口,常居洛阳,让李贤不必受到武皇后的掣肘,尽情施展。
故而如今实质上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不在洛阳,而在长安的东宫,在监国太子李贤之手。
这些年,因为李治的放权,加上前太子李弘的努力,以及李贤的治理,大唐的文化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先是彻底的放开了科举的限制,如今不仅是大唐的百姓,哪怕是藩属国的国民,只要得到大唐的认可,便可以来京参加科考。
为了保证藩属国的科考名额不被属国贵族所控制,沦为属国插入大唐心腹的钉子。
东海大儒白颖入京,为李贤献上一篇《治学疏》。
上面不仅陈列了如何促兴大唐内部的文脉,还讲了如何攫取属国的文脉。
对于大唐境内,朝廷应该大力兴办官学,同时鼓励私学,在财政充裕的州县以官学为主,在财政不那样充裕的州县甚至可以官民共办。
而在偏远州县,则可以放开朝廷的限制,允许当地百姓自办学堂,这些地方的豪强为了出人头地,一定会大力兴办学堂,以培养乡人。
如此不仅国家基层学堂数量猛增,还可以节省部分国家财政,亦能兼顾偏远地区,一举多得。
李贤引以为重宝,甚至多次拜访白颖,想要拜他作为自己的少傅,甚至征辟他为三品大员。
但都被白颖拒绝。
“在下受英宗之托,教导三位郡王,不敢辜负,请恕在下无礼。”
看着白颖出走长安,再次回到东海的背影,李贤不止一次嫉妒琅琊王三兄弟,何以得到如此贤良的帮助。
此外,针对属国文脉,白颖献上了两条计策。
一则于长安设立万国书院,专收属国及其外国留学生,每年准许一定数额的万国书院学生参与科考。
二则,以礼部的名义,在每个属国设立孔子书院,招收当地汉学才子,每年给予一定来京科考的名额,由大唐承担期间的所有费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招收外国的那些有才之人,还可以通过唐学文化,最大限度的影响属国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