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第123章 川省地震(11.4k)

第123章 川省地震(11.4k)

作者:幸福砸开门字数:2477更新:2024-12-23 19:12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此心不负苍生意,浩气长存谱赞歌。

-----------------

南方雪灾的余温尚未彻底退去,星联大厦内又迎来了一场新的“风暴”。

这一次,带来风暴的不是自然,而是数据。

某个清晨,星联信息公共灾害技术部的办公室里,工程师赵明阳一边喝着冷掉的咖啡,一边盯着屏幕上一串不断跳动的地震模拟数据。

他本以为这是一次例行的监测,却不料,这些数据开始呈现出不寻常的波动。

“明阳,模型是不是出问题了?”同事凑过来,看着不断跳动的数值,眉头紧锁。

“希望是吧。”赵明阳敲了几下键盘,调用了更多历史数据对比。

但随着数据的加载,他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一片沉默中,赵明阳小声说:“要不要通知李总?”

“当然通知。”冯宏毅果断起身,语气坚定,“这事小不了,立刻开会。”

李凡接到电话时,正在为雪灾重建项目的总结报告做最后的修改。

与此同时,数据分析部门负责人林薇薇,通过视频会议连线:“冯总,我们刚跑了一遍模拟,结果和你们的模型吻合度达到了93%。”

“但数据仍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具体的时间点。”

“行,再加跑一组对比。”冯宏毅果断决策,“这次用更高的地质活跃区分辨率,咱们宁可多花几个小时,也不能漏掉任何可能的细节。”

第二天清晨,星联的会议室再次亮起灯光。

所有的技术骨干聚集在这里,手里的咖啡杯已经不知道添了多少次。

会议结束后,李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晨曦中的深市。

这一刻,他的内心并没有丝毫放松,反而被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包裹。

“天灾无情,人却有情。”他低声自语。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公司公关团队的负责人鲁语芙:“尽快准备一份对外发布的声明,告诉公众,我们正在全力进行灾害预警研究。”

放下电话后,李凡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科技存在的意义,是为生命争取时间。”

次日,多方联合的会议室灯光渐渐暗下,投影屏幕上开始展示模拟数据。

一位地震专家缓缓点头:“从数据上看,星联的模型确实具备较高可信度。虽然完全准确性无法保证,但启动预警和迁移,的确是稳妥的选择。”

冯宏毅回应:“其实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在过来之前,已经联系了相关机构,在模型当中,加入了地下水流参数,甚至对比了类似的历史相关事件。可以确认,地下水流的影响,现在已经是被降至最低的了。”

另一位专家追问:“模型的输入数据以及相关数据来源呢?具体有多全面?如果数据源的采集有问题,结论也可能不可靠。”

对于这个问题,冯宏毅把目光看向了林薇薇(星联集团数据分析部门的负责人),林薇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逻辑争论说服了对方。

但是几天时间过去了,预测中的事情并没有出现,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质疑。

面对质疑,李凡选择了公开回应。

与此同时,在X市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几辆卡车缓缓驶入。车身侧面印着“星联物流”的字样,后车厢满载着临时安置的生活物资。

村口,村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排队上车。

“老乡,这次可能得多待几天,但地方会全力照顾好大家。”一名村干部用扩音器喊道。

“我们家那几只鸡怎么办?”一位老大爷有些不安地问。

一旁的志愿者笑着回道:“放心吧,大爷!鸡棚我们也安排好了,有人看着,您就安心走。”

某个交通受阻的山区,星联团队甚至派出了无人机,用它们将急需的药品送达村民手中。

夜晚,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

李凡站在巨大的实时监控屏幕前,双手插在口袋里,静静地思考。

“李总,需要休息一下吗?”冯宏毅端着一杯咖啡走过来问道。

“不用了。”李凡摇了摇头,语气平淡却充满坚韧。

“我们离结果只差一步了。无论是虚惊一场还是预警成功,我们都要在这里守到最后。”

窗外的夜空宁静如水,但谁也无法预测,是否会有一场地动山摇即将到来。

而李凡和他的团队,已经准备好迎接任何结果——因为他们知道,科学与责任从来都不允许退缩。

第十四天的夜晚,指挥中心灯火通明。

屏幕上的地震活动监测数据,依然没有太大波动,但每个人的神经都像紧绷的弦。

凌晨两点,所有人都在努力保持专注,却也难掩疲惫。

就在众人准备先放松一下的时候,问题突然就出现了......但因为大家都有准备,所以也只是有惊无险。

事后众人对此也再次进行了反思复盘。

特别是林薇薇的报告,详细记录了预警模型,在整个预测周期中的表现,包括哪些参数影响了精准度,哪些数据验证过程耗时过长。

“在这次行动中,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林薇薇指出。

“比如震中区域的地下水流参数,尽管我们考虑到了,但仍然影响了一些模型结果。如果能实时采集更全面的数据,预测结果可能会更快、更准。”

李凡点了点头,若有所思:“数据是关键,但背后更重要的,是技术能否快速适配现实需求。”

“接下来,我们要启动一个新的技术开发计划——提升预警模型的动态响应能力,让它可以在复杂条件下,依然给出及时而可靠的结果。”

震后的舆论风暴,让星联再一次站在了公众视野的中心。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次预警的讨论热度持续高涨,网友的评论从质疑到支持,再到狂欢式的庆祝。

面对感激,李凡却表现得格外低调。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不是星联一个团队的功劳,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科技是工具,只有当它和人性化的关怀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这番话迅速登上了新闻头条。

之后,星联内部也组建了一个新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公共灾害技术部”中的人员为主,联合其他相关团队,专注于多种自然灾害的预测、模拟和应对方案开发,目标是将星联的灾害预警技术,提升到国际领军水平。

“这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全球。”李凡在内部会议上说道。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减少灾害的伤害,保护更多的生命。”

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星联将招募更多的相关顶尖人才,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打造一个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于一体的平台。

夜晚,李凡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的城市灯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了一段文字:

“科技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人类抵御自然的最好武器。”

“每一次成功的灾害预警,都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