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重燃2006:我的文艺时代 >第158章 《特工》 《投名状》同时爆火

第158章 《特工》 《投名状》同时爆火

作者:二月冬笋字数:6135更新:2024-12-21 22:42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夜色如墨,笼罩在一个宁静的小区上空,月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窗棂上。

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一间温馨的卧室里,灯光柔和,映照出一对中年夫妇的身影。

中年妇人,身着一袭淡紫色的丝质睡衣,轻柔的质地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

她眉头微蹙,手中拿着两本杂志,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对躺在床铺上,正悠闲翻看着报纸的中年男人说道:“真是气死我了,这《倾心》和《风声》的杂志算是白买了。本来还期待着那些情情爱爱的故事,结果突然就变成了友情和兄弟情的主题。”

中年男人闻言,放下报纸,转过头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与温柔,“哎呀,别生气嘛,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年妇人叹了口气,将手中的杂志轻轻拍在胸口,仿佛是在平复内心的波澜,“还不是因为我看了一个叫‘坐井观天’的作者写的书,之前他的小说总有一种特别的氛围,比如上个月的《史密斯夫妇》,还有《梁祝》,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可是这个月,他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写了两本我完全不爱看的书。”

中年男人听后,伸手接过妇人递来的《倾心》和《风声》杂志,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哦?那我得好好瞧瞧,看看这位‘坐井观天’到底写了些什么。”

他翻开《倾心》杂志的封面,目光迅速锁定在首页的作者介绍上,“是叫坐井观天没错吧?”

“对对对,就是那个坐井观天。”中年妇人点了点头,语气中仍带着几分不满。

中年男人笑了笑,继续往下看,“还是首篇呢,看来这位作者在杂志社里可是头牌人物啊。”

“哼,写的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不爱看。”中年妇人撇了撇嘴,似乎对这两本杂志充满了失望。

中年男人没有理会妇人的抱怨,而是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砸吧着嘴,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哎呀,这写的也太好了!真是没想到,这位坐井观天竟然还有这样的才华!”

中年妇人见状,没理会他,她不爱看。

他作为这家报社的资深编辑,平日里阅稿无数,眼光毒辣,但此刻,面对手中这份《倾心》杂志上的文章,也不得不暗自赞叹。

这“坐井观天”的笔名背后,定是一位深谙人心、笔力非凡的作者。

文章里,人心的计较、情感的纠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句话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要是能知道这人是谁,亲自采访一番,报社的销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他心中暗自盘算,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和职业敏感,驱使他想要揭开这位神秘作者的面纱。

于是,他再也躺不住了,轻轻拍了拍身旁的妻子,低声说道:“你先睡吧,我去书房查点资料。”

妻子点了点头,他便匆匆起身,披上一件外套,走向了书房。

书房内,灯光昏黄而温暖,他打开电脑,首先打开了企鹅群的聊天窗口,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各位,有没有人认识‘坐井观天’这位作者?他的作品真是太棒了!”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片茫然,群里众人纷纷表示不认识这位神秘的作者。

接着他在各个群里都问了个遍。

正当他有些失望之际,一个名为“全国编辑群”的聊天框里,一位名叫刘楚雄的编辑发话了:“坐井观天喜欢安静,大家不要去打扰他。”

中年男人定睛一看,这位刘雄楚竟是《倾心》杂志的编辑,还是群内的管理员,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他知道,这位编辑的话分量不轻,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不敢再提“坐井观天”的事。

刚刚大家还讨论坐井观天,马上就噤声了。

因为不能去人肉搜索,打扰作者,是这位提出来的,而且一进来就是管理。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中年男子也只能悻悻然,把新浪微博打开,想发表《投名状》的评论。

没想到,一打开微博,他就发现《投名状》已经登上了热搜榜,而且“坐井观天”的另一部小说《特工》也备受关注。

他心中一动,立刻返回卧室,将《风声》杂志也拿到了书房。

翻开《风声》,他又是一惊,这篇文章竟然也是“坐井观天”的作品,而且同样是首篇推荐。

他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读完《特工》后,更是感慨连连,对这位作者的才华和深度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坐井观天’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心中暗自嘀咕,同时也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自采访这位神秘的作者。

当然,他也在新让微博写下了两篇评论。

评论《特工》:“把间谍题材拍的一枪不开、滴血未见,这个想法本身很酷。

开篇写着“真实事件改编,内容纯属虚构”,两头的优势都让它占了!

我觉得无论从特工小说角度,还是南北半岛问题来看,哪怕是仅从“工作”这个小切口看,这部小说都让我眼前一亮。

从特工看小说角度,它很精彩。

从南北半岛问题看,它完全不落俗套,实际讲的是不同体制下的两个个体,因为价值观认同,而“文死谏、武死战”般地反抗体制,并最终真让他们给做成了,这非常浪漫化,超越国家对立,也超越简单的兄弟情义。

如果仅从“工作”这个切口看,普通人也非常能共情,它在说如果在工作中发现领导、乃至整个公司都在说一套做一套,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坚持自己认的一套。

小说结尾非常动人,隔着欢呼的人群,两个男人遥遥相望。

那一刻,所有标签、隔膜、历史的包袱都不存在了,他们走向彼此,他们不止是朋友,更是我们常听但从未真正明白的那种关系:同志。”

中年男人写完,便是发表上去,接着写《投名状》的评论。

“究竟,什么是政治?

在看过《投名状》之后,想要诉说的感觉,从胸中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庞青云,赵二虎与姜武阳结下投名状,从此要同生共死。

小说开始并没有说这个从死人堆里回来的庞青云,究竟心怀什么大业,只是他处处比土匪出身,字也不识的一根筋赵二虎要精明厉害得多。

姜武阳似懂非懂,但是觉得庞青云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残酷是残酷了些,但,他们这种人,本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匪盗出身,空讲仁义道德也没什么意义。

随着情节的展开,这个庞青云,一路杀将下来,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什么都能抛弃,尊严、信义、情谊统统踩在脚下,他可以为兄弟的性命难过,却绝不会临阵手软,说“杀”的时候毫不犹豫,成大事者果然凛冽无畏,风采蔚然!

从赵二虎的一根筋原则角度看来,庞青云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是个言行不一的虚伪分子,尽管他本身并不怕死,但前后种种变化对,比以及他在朝廷上那卑躬屈膝的样儿,赵二虎若说庞青云是个伪君子大概没人会有异议。

姜武阳的原则比赵要松散些,他在所谓“大事”、“百姓”、“天下安危”等等大词大义当中,本来就稀里糊涂晕头转向。

他能够理解并把握住的就只有那一个投名状:乱我兄弟者,必杀之;杀我兄弟者,必杀之。

他只要兄弟相安无事,彼此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于庞青云究竟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究竟是深明大义还是吃里扒外他并不太在意。

我觉得在姜武阳与赵二虎共同跟随庞青云的过程中,姜武阳过得更为清楚明了,也没什么太多的内心挣扎。

庞青云才是真正有趣的主角。

说他虚伪吧,确实,他一边劝诫土匪出身的兄弟们,不能任意杀戮百姓,转过头来只要阻碍了他的大业,不管是谁他杀起来却眼皮都不眨。

可在战场上挣命的场合,他比谁都勇猛,他绝不贪生怕死,对兄弟甚至可说是肝胆相照!

我们也可以评价庞青云心性暴虐,冷酷无情,为了他的一己私利视兄弟情于不顾,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奸角坏蛋。

可庞青云荣任江南巡抚之后,在金銮殿里为江南百姓向太后请愿也是事实,在苦攻苏州不下的时候,他与大家一起挨饿,半点没少为士兵的饱暖操劳。

这个庞青云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大业绝对不仅仅是扶摇直上青云那么简单。

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普通的荣华富贵想必并非他眼中之物。

他冷血甚至残暴,但这并非天性使然,他的残暴都是计算过的,总是应对某种情况的最优对策,连姜武阳都总说,“我知道大哥是对的”。

这样一位人中豪杰,如若最终得势,那身后评语应是“深切缅怀我们伟大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造成这种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我觉得正是庞青云的“大业”。

诚然,他是有野心的人物,但他的野心并非谋一己私利。

这个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斗士,经历了战争的血火洗礼,尽管小说并未明确点破,我认为他的大业应是天下,是真正的守一方平安,保百姓安居。

就算退一万步,也是要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们吃饱穿暖,再也不受欺压。

这样的人生目标,用“野心”来评价有点不够公允,至少也应该是个初级革命者,心系百姓,情连八方,说高尚也毫不为过。

庞青云不够高尚的,是他实现高尚人生目标的手段与过程。

他为了拿下舒城,让士兵们打人海战,明知是送人上鬼门关也要咬紧牙关鼓励将士们拼命。

他为了攻克苏州,可以向昔日死敌借粮,用城破后百姓安危作为交换筹码。

他为了节粮备战,可以乱箭射死手无寸铁的俘虏。

他为了仕途通顺,兄弟的性命也可双手奉上。

是的,我们可以责备他无情无义无原则,但假若自己处在庞青云的位置上,“大哥做的是对的”,你的选择会有不同么?

倘若牺牲几个人的性命能够拯救一万人,你有最后的决定权,你做不做?

我把这个问题再极端化一些,牺牲几百个无辜的儿童,拯救一百万人,你做不做?

荆轲刺杀秦王,天下继续大乱,百姓不定期困于水火;不杀秦王,短期内生灵涂炭,但可寄希望于战后的和平重建。

你若刺秦,怎么选?

目的的神圣与过程的残酷,究竟哪个才是为整体事件定性的最终要素?

回到小说《投命状》,当然我们可以具体的分析庞青云的所谓“大业”究竟是不是守天下保百姓那么任重道远,但这其实是在回避问题。

当一个真正神圣的目的,需要人使用极端卑劣手段才能实现的时候,悲剧便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人根本无法合理回答的永远。

归根结底,人毕竟不是上帝,对于人生,我们没办法看那么远。

所谓的目的,不过是无尽的旅途中可以歇脚的中点而已,因为无法逾越,才变作了终点。

过程的残酷是可见的,是可以定性的必然;而目的的神圣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它的达成除了人的努力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运气。

人力之外的这些不定因素,有时会主导整个事态的进程,造成很多事与愿违的遗憾,让曾经的牺牲、残忍、隐忍变得毫无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当初行为的起点是否神圣就变得极不可靠,因为目的的神圣性只能用结果来衡量,结果没有了,就只剩过程的残酷。

小说《投名状》突出的是庞青云行事的冷血残酷,对应的是他经验不足举事失败的结局,小说只给了这个角色有限的正面形象,依然最终回避了矛盾的源头。

庞的天下大业倘若成功,他的是非功过又该怎么评判?

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目的与过程,哪个更为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看看现实世界中的极端例子答案便可一目了然。

漂亮国入侵不达米亚,也是为了看不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证实自己侵略行为的合理性。

从本质上说,目的的神圣性合理性其实根本无法证明,至少并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机制来系统性的有效证明,大多数情况下,运气这个因素更是主导,用一个近乎随机的结果来证明所谓的神圣目的,实在难逃无赖的嫌疑。

从这个角度上说,手段,或者过程,才是可以为整个事件定性的最终标准。

所谓的目的再高尚,也抵不过过程的血腥残暴。

除了上帝天神,世人谁有资格用别人的性命来作自己大业的筹码?

而一个政治家,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要在目的与过程中进行两难抉择,因为无论多么高尚的政治目的,实现它的手段却从不清白。

政坛是温和化的战场,硝烟滚滚弥漫在笑语喧哗之中,觥筹交错背后便是无色无声的血雨腥风。

真正为民请愿的政治家们,尽管心系高尚的原则,在执行中却不得不使用卑劣的政治手段,有时要与敌为友,有时要牺牲同僚,这样的心情必定是痛苦而压抑的,这种隐忍等待咬碎牙齿,往肚里吞的坚毅必定是非常态而强烈的。

所以,一个心存高尚目的的政治家不会快乐;一个快乐的政客也不可能高尚。

于是,政治,最好的状况便是用卑劣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高尚目的,如果这目的实时可见,并为结果所证实。

除此之外,除了肮脏,政治别无其它。”

中年男人在键盘上敲打完后,松了一口气。

再仔细检查一遍,才点击了发表。

他也是看完《投名状》有感而发,历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的结论。

而此时的张有为,中午吃完家宴,回到家中也和徐曼曼聊着天。

直到晚上,徐曼曼让他看热搜。

才知道《投名状》和《特工》都火了。

和前面的《史密斯夫妇》和《梁祝》不同,这次参与套路的不是女网友,而是男网友。

张有立马看了看评论,没想到写个写小说还能被评论上热搜。

《投名状》的评论挺有意思的。

网友【絮繁星】:“在一个腐烂的体制下面,不管你选择缩头做虫,落草为寇,还是杀人放火升官发财,最后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被生下来是运气不好,活到什么时候纯属偶然。”

网友【醉无恙】:“三兄弟都不懂做官,所以人都没了,那些大臣们太懂做官了,所以大清没了.”

...

接着翻看《特工》的评论挺有意思的。

网友【感觉每天都在书荒】:“以为是要黑北半岛,其实是黑南半岛...大胖说‘你们每次选人都要拜托我射个导弹,同胞之托我也不能不答应啊’,这个东西,用常人逻辑是无法理解的。”

网友【星H河】:“朴和李都是怀着一腔热血为国家奋斗的人,却处在阴谋漩涡中身不由己。眼看着共同理想即将沦为利益的牺牲品,两个真正的战士跨越立场建立起了真正的友谊,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迎来了那场高光劝谏。最后的煽情真是无法抵挡...反正我是被戳到了。”

...

张有为正沉浸在评论世界中,手指滑动着屏幕,一条条精彩的评论被快速浏览。

突然,一阵突兀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在这深夜时分显得格外响亮。

他微微皱眉,心想:“这么晚了,会是谁呢?”

拿起手机一看,屏幕上闪烁着“秦慧雯”三个字,他不禁有些意外。

“喂,有为。”秦慧雯的声音透过电话,显得既清晰又略带急促。

张有为连忙回应:“怎么了?秦总编,有什么急事吗?”

秦慧雯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道:“我这边已经联系好了出版社,他们对你的新书提案很感兴趣。你先写到10万字给我,再附上一份详细的大纲。”

张有为闻言,心中既惊喜又有些压力山大,他笑道:“这么快吗?不过10万字,我得好好规划一下写作时间了。”

“嗯嗯,你快点写,”秦慧雯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要是确认出版,你就得争分夺秒,尽快完成全书。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华夏文学》指望你能再创佳绩呢!”

张有为感受到了秦慧雯的期待和信任,坚定地说道:“行,我知道了,秦总编。我会尽快写完的,保证不让您失望。”

挂断秦慧雯的电话后,张有为正准备继续沉浸评论中。

却发现电脑屏幕右下角的企鹅图标正疯狂地闪烁着,仿佛有什么紧急的事情等待着他去处理。

他点击开企鹅窗口,只见《风声》杂志的林为之和《倾心》杂志的胡伟峰,两位主编的头像正在不停跳动。

【林为之:张作,你的《特工》简直爆火了!什么时候给我们继续投稿啊?下个月的稿子,你可得续上啊!】

张有为看到这条消息,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他故作谦虚地回复道。

【张有为:林主编,您这话说的,好像没有我《风声》就不行了一样。哈哈,开个玩笑,我会尽快给你们投稿的。】

【林为之:现在市场就是这样啊,好作品难求。我们预计这个月的《风声》能因为你的作品多卖出不少,至少能多卖300万份!】

张有为看到这个数字,心中也是一惊。

他知道自己的作品受欢迎,但没想到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