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巡抚浙江都御史行辕,浙江巡抚胡宗宪正在和他的幕僚们讨论局势。
胡宗宪到任浙江之后,到处延揽名士进入他的幕府当中,吴越名士郑若曾、徐渭等人都在他的幕中,眼下官军大胜,整个东南的士气民心都为之一振,官员们都非常高兴,认为平定倭寇,不过易如反掌之事。
不过作为浙江巡抚的胡宗宪却并不这么认为,首先就是徐海和王直的关系很特殊。直、海二人素来唇齿互依,徐海甚至拜王直为义父,同时徐海也是王直麾下重要的一股势力。
本来胡宗宪为了招降王直,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派人将王直的母亲和儿子释放,接到杭州来,丰衣食,结第宅,奉之以为饵,利用和王直的老乡关系,积极拉近与王直的关系,遣蒋洲执其家书招之。王直知家属故无恙,颇心动。
同时胡宗宪还向王直画饼,向他保证道:“君降,吾以君为都督!”
王直对此本来有所意动,之期王直为了要挟朝廷开放海禁。王直以要互市不得,遂纠岛夷,而身为调度,浙、直、广、福,悉被残破。但是随着明军加强了戒备,并且调兵遣将要剿灭倭寇,王直意识到,他以倭寇来要挟朝廷换取通贡互市,宽海禁的策略彻底破产了。
而胡宗宪的招降使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退路了,本来王直已经有所意动了,但是现在徐海被官军阵斩,恐怕王直的心理又会摇摆了。
胡宗宪问道:“开阳先生(郑若曾号)、青藤先生(徐渭号),以为倭寇可会就此偃旗息鼓?”
郑若曾笑笑,说:“东翁何出此言?之前官军就不曾大胜吗?眼下官军在苏松等处大胜,南直隶可以稍解,而我浙江危矣!”
对于郑若曾的话,胡宗宪和徐渭深以为然,之前倭寇一直把袭扰的重心放在苏松,原因也很简单,苏松是大明最富庶的地方,倭寇最需要的布匹等物就产自于松江,而且苏松两府河道纵横,又位于江海交汇之处,便于倭寇袭击和转移。
同时之前苏松等处防备松懈,是最好的袭击目标,倭寇当然愿意袭击苏松,但是现在朝廷调集重兵,防备倭寇,连徐海、辛五郎这种倭寇中的大头目都被官军所擒斩了,倭寇们短时间内不会再去苏松触这个霉头了。
但是倭寇不劫掠苏松,那会劫掠何处?江北?江北民风剽悍,驻军众多,恐怕不是什么好去处,福建自古就是兵家不争之地,地狭民贫,况且民风也非常剽悍,倭寇去了讨不到什么好果子吃的。
两广就更不可能了,广东的明军水师,算得上大明水师中的精锐,倭寇还不一定弄得过他们,广西可是有狼兵的,所以算来算去,浙江都是倭寇下一步袭扰的重点。
对于郑若曾的判断,胡宗宪和徐渭都表示赞同,关键是眼下怎么对付倭寇,随着对倭寇的大胜,胡宗宪明白,嘉靖绝不会容忍官军再次大败于倭寇,一旦再出现官军大败,甚至丢失城池的情况,那是一定会被嘉靖重处的。
胡宗宪觉得这次赵文华能够大败倭寇,还是狼兵骁勇善战,也想调用狼兵到浙江来作战,但是被郑若曾和徐渭否定了,原因很简单,张经、赵文华能够调动狼兵,都是因为当时倭寇猖獗,本地官军和调来的客兵无力御敌,才准允调动狼兵来的。
眼下倭寇并没有大举袭扰浙江,胡宗宪就算上疏,恐怕也不会被朝廷准允。
徐渭还指出了调客兵的三个危害:滋扰地方、部分客兵战力不佳、耗费靡饷,客兵的军纪不佳已经是人所周知的了,之前松江大捷,赵文华为了约束狼兵,不惜倾尽府库,赏赐狼兵,就是为了满足狼兵,不让他们借机作乱,一旦狼兵或者其他客兵在浙江作乱,胡宗宪作为浙江巡抚和倡议调客兵的始作俑者,必然被弹劾。
胡宗宪便问道:“那以二位先生之见,应当如何处置此事?”
徐渭拿出自己拟的一份文书,对胡宗宪说道:“眼下要务,首先就是筑城。”
进入胡宗宪幕府的数月内,徐渭利用胡宗宪幕僚这一身份,考察了整个浙江城池,徐渭发现,浙江地区面临的城池现状是:沿海诸县仍有相当部分未筑城池,而元末明初兴筑的城池至今已渐趋坍圮,根本无法达到御暴卫民的目的。
徐渭说道:“东翁,浙江全境,尚有未筑城墙的,州县十九个,仅杭州附近,就有富阳、临安、新城、嘉善、崇德、平湖、桐乡等未有城墙。”
没有城墙,就意味着面对倭寇的劫掠,老百姓连庇护所都没有。不光如此,有些州县虽然有城墙,但是年久失修,难以御敌。如余杭县,城墙已经不足一丈,而且有多处坍塌,城防设施也基本都没有,敌楼、望台是一个也无。
徐渭已经统计过了,大概需要新修和重修的城墙有31处,一下子修筑这么多的城墙,需要巨额的投资,虽然县城的修筑,往往由知县联合城中的富户出资,省里面不会给太多钱,但是31座城墙,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啊。
先胡宗宪沉吟不语,徐渭说道:“东翁,夫生历有阶,御戎无策,曩者所恃以为安者,今无赖矣,无巳其城乎?夫城之为役固巨,然与其委积聚以资寇,孰与并汗血以自守,且吾诚不欲靳一时财力而不为吾民建万世长策也?”
郑若曾也劝道:“东翁,盗起而无城,是弃民也,宜亟下其议!”
胡宗宪当然知道两位幕僚的意思,若是到时候因为没有城墙,导致之前像上海县被倭寇劫掠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的话,恐怕胡宗宪头顶的乌纱就难保了。
胡宗宪思虑再三,下定决心说道:“诚如二位先生所言,城工一劳永逸,当亟为亡羊补牢计!请二位先生助某一臂之力!”
郑若曾、徐渭赶紧协助胡宗宪草拟修筑城墙的各种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