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黄山云隐录 >第一百九十六章 王田私属令

第一百九十六章 王田私属令

作者:天涯逢缘字数:2454更新:2024-11-22 00:43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在周朝时期,所谓的国有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封君所有制。

这种制度下,周天子将土地授予诸侯,诸侯再进一步将土地分配给大夫,最终由农民进行耕种。

除了耕种自己的土地外,农民还需要额外耕种一块公田,其所有产出均归封君所有。

这种制度设计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层级分明的土地管理体系。

其中,“井田制”作为一种理想的土地分配模式,当时被被载入《孟子》与《周礼》等经典之中。

这一制度设想将土地划分为规整的九百亩正方形区块,并通过“井”字形的划分方式,将每块土地细分为九等份。

其中,周边的八块土地分配给八户人家耕种,而中间的一块则作为公田,其收成归封君所有。

然而,“井田制”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不切实际。

首先,要找到完全符合这种规格的正方形土地就相当困难。

其次,即使在土地分配之初能够做到公平合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变化,如何调整土地的再分配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例如,当某户人家劳动力不足时,他们可能无法耕种全部的土地。

而当另一户人家人口增多时,他们又会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棘手难题。

尽管“井田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局限性,但王莽却对其充满了迷信和执着,

他坚信圣贤们的经典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不然自己也不能靠着这些儒家经典坐上皇帝宝座。

因此,他决心将这一理想化的土地制度付诸实践。

王莽目的也很明确:

一方面,他希望通过重新收回土地的控制权,来削弱日益膨胀的豪族势力。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禁止人口买卖来解决豪族所依赖的人口红利问题。

然而,王莽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并非所有的改革都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成功。

他对豪族所采取的强硬措施很快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和抵抗。

眼睁睁地看着问题已然滋生,地方势力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此刻再想让豪族们主动放弃所得,简直就像是痴人说梦。

王莽忘了,他能登上这至高无上的宝座,并不仅仅是因为儒生集团为他摇旗呐喊。

那些儒生,说到底也只是些小角色。

王莽得以执政的真正根基,其实在于那些广大豪族的鼎力支持。

他们寄望于王莽,期待他上台后能实现一种利益的互换。

之所以支持王莽,也是因为感觉王莽识时务,总能变着花样给他们封侯赐爵,带来无尽利益。

王莽作为全国最大的豪族,也理应为他们发声。

而王莽在摄政时期的表现确实出色,这也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望。

这些年,他慷慨地封赐了豪族们无数的官位和爵位,让豪族们尽享荣华富贵。

然而,豪族们却未曾料到,王莽在得势之后,竟然会翻脸不认人。

王莽确实没有忘记他们,但却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那就是挥舞着大刀,向他们头顶砍去。

当年王莽慷慨解囊,花的都是老刘家的钱财,自然不心疼。

可如今角色一转,轮到拿自己的家当来送礼,王莽可就没那么大方了。

说到底,私有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都是由人性所决定。

土地兼并导致的板结化问题,固然可以作为一个整治的方向去努力,尝试逐步将其碎化。

但从本质上深究,这种社会现象一旦出现,基本上就是不可逆的。

想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恐怕只能等待天下大乱,而且是那种颠覆性的大乱。

因为若想触动太多人的“私产”时,他们会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而拼命。

如果试图直接生硬地搞一刀切,后果其实很容易预料。

每家的土地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在推行土地国有的同时,王莽还高举圣人的思想大旗,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并禁止人口买卖。

善,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理念。

然而,当“善”的理念扩展到一个受众广泛的社会层面时,往往就难以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又是“恶”了。

以王莽因为当初大公无私的逼死了自己儿子,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支持。

他就认为,这次他将再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赢得底层百姓的狂热拥护。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当初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逼死的是他自己的儿子。

可若是换作管是别人的家事,你再管管试试?

一人一口唾沫星子都得喷死他。

更何况,“废奴”这一举措能否真正实现还尚无定论。

而那些被“解救”的奴隶们,也不一定会感激他的恩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豪族的家奴和婢女对自己的主人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感激在这个强者为王的世界里,有人愿意收留他们,给予他们食物和工作,让他们成为宗族的一员。

尽管他们可能会遭受老爷的打骂或少爷的调戏,但相比于独自在世上挣扎求生,这样的生活仍然让他们感到庆幸。

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不仅要承受官府的各种盘剥和名目繁多的徭役,还要与各种天灾人祸抗争。

更重要的是,随着土地被豪门大族不断兼并土地,普通百姓活下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王莽当初因为自己儿子杀死了婢女,就深信全天下的奴隶都生活在苦难之中。

然而,他未曾深思人口兼并现象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和经济原因。

如果每个豪族的家奴真的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百姓的愤怒自然会如火山爆发,

再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揭竿而起。

但事实是,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自汉初以来,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在武帝逝世后,霍光辅佐使得汉王朝得以平稳过渡,社会安定得仿佛一潭静水。

可在王莽推出土地和人口改革后,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反而变的严重起来。

在皇权能够直接控制的关中地区,许多豪族因改革受到打击,被贴上了反动派的标签。

而那些实力雄厚的豪族则选择了公然反抗皇权,与朝廷形成了对立态势。

在关中之外的地方,局势更为复杂。

地方势力开始与朝廷公开对抗,王莽派遣的地方官员们往往束手无策。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地方官本身往往就是当地最大的豪族,他们对朝廷的指令阳奉阴违,甚至视若无睹。

随着改革的深入,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大量原本就不被主人需要的“奴隶”,在朝廷的名义下被强行驱逐出去。

这一举措不仅未能赢得社会的支持,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无论是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人领王莽的情。

旧有的社会结构在改革的冲击下迅速崩溃,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奠定了基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