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黄山云隐录 >第一百六十二章 采风

第一百六十二章 采风

作者:天涯逢缘字数:2467更新:2024-10-29 15:24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九锡,不仅是象征地位的赏赐,更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与实际的权力转交。

首先,九锡的赐予标志着王莽从此刻起,可以合法地使用天子的某些礼仪,甚至行使天子的部分职责。

这其中,“衮冕”作为古代帝王的衣帽,成为了王莽身份的象征。

“鸾路乘马”和“戎路乘马”这两种天子春秋巡游时乘坐的车马,也归王莽所使用。

“朱户”这一天子之礼,更是彰显了其尊贵地位。

而“弓矢”则赋予了王莽专征伐的特权,意味着他在军事上拥有了与天子相似的权力。

此外,“宗、祝、卜、史官”这些负责祭祀的人员以及虎贲这样的侍卫亲兵,都进一步巩固了王莽的地位和权力。

老太后策书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加九命之锡,其以助祭。”

这引用了《左传》中的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九锡的颁赐,实际上是将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和征伐权力都赋予了王莽。

换句话说,九锡所赐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器物,更是实质性的权力。

因此,通过赐九锡,原本初具框架的安汉公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

在安汉公国中,不仅配置了宗、祝、卜、史官,还“皆置啬夫”。

这意味着负责王莽家庙祭祀以及记录其言行的人员不再是寥寥数人,而是一个成建制的服务机构。

同时,王莽的宅邸也从原先的萧何旧居迁至楚王的旧宅,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装修均采用了“朱户”的天子之制。

这一变化不仅暗示着安汉公的地位已经超越了“相国”,更是与曾经的“诸侯王”相提并论。

至于其封邑的户数,也大幅增加,王莽在受禅之前,估计共获封六万户左右,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萧何、卫青和霍光等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祖刘邦所约定的“皇族宪制”,在此次九锡的赐予后,也已然名存实亡。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加九锡,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完成了。

王莽又一次开创了历史,后世那些想篡权夺位的无不效仿,但都只闻传说,难以见其项背。

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了长安的街道,带来丝丝凉意。

王莽正在府邸中处理着政务,突然,一个消息让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陈崇回来了。

自从去年春天,王莽为了更深入效仿儒家。

分别派遣了陈崇、王恽、班稚,等八人作为绣衣使者,分赴天下各地去观览风俗。

这期间,王莽在王舜和刘歆等人的辅佐下,任宰衡、受九锡,一切政务都按照陈崇之前规划的“路线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尽管身边不乏能臣,但王莽对陈崇的信任和欣赏始终如一。

王莽深知“采风”这件事对于了解民情、稳固统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恰如《诗经》中的“国风”所描绘的,通过深入民间采集歌谣,能够洞察一地的风俗民情,进而评判统治者的明智与否,民风的淳朴与否。

而布置“采风”这项任务,也并非人人都可以胜任,它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

孟子曾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意指唯有王者兴起,方能普天下采风,以观民俗。

因此,王莽派遣陈崇等人进行采风,并非单纯为了搜寻赞美自己的祥瑞歌谣以备不时之需。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王者之行。

然而,此次派出的八位使者中,最终仅有七人陆续归返长安。

其中中散大夫谯玄,竟在途中闻听王莽荣升宰衡、受赐九锡之消息后,悄然改名换姓,远遁他乡。

此事传入王莽耳中,不禁令他感到一丝难以名状的愤怒,当即下令严查。

同样,在归来的七人之中,王莽昔日的小兄弟,班氏家族的班稚,

也未能如众人所愿,带回任何祥瑞之兆或歌颂之声。

这让王莽对班稚的才干与忠诚生出了几分疑虑。

终于,在正式召见这些使者之日,王莽远见到随众而来的几名壮汉,肩扛成捆的简牍,心头大石才稍稍放下。

随着使者们依次入殿,除班稚外,其余绣衣使者皆神采奕奕,争相进言。

首先是陈崇,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激动。

一见到王莽,便忍不住感慨道:

“安汉公,此行真是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啊!”

王莽眉头一挑,好奇问道:

“哦?

陈大人有何发现,快说来听听。”

陈崇立即深吸一口气,娓娓道来:

“大汉真是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

我亲眼所见,城中秩序井然,无有盗贼。

乡村田野,百姓安居乐业,无有饥民。

夜晚的街道,家家户户都无需紧闭门户,人们路不拾遗,诚信为本。

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纯朴的民歌民谣,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大汉的热爱与赞颂。”

王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微笑着点头:

“陈大人辛苦了,这些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看来,莽多年的努力并未白费。”

王恽也满脸堆笑道:“安汉公!

此行我等深入民间,亲眼见证了百姓安居乐业,对您老人家赞不绝口……”

另一位使者也迫不及待地上前一步,恭声道:

“是啊,安汉公!

我等在南方采集到了许多歌颂您的歌谣,人们都称颂您为‘圣人’,更赞您治国有方,使得天下太平。”

王莽闻言,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但当目光扫视到站在一旁的班稚身上时,却见他低头不语,神色还有些古怪。

“班稚,你可有何话说?”王莽沉声问道。

班稚抬起头,迎上王莽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气,坦然道:

“安汉公,我此行确实未能采集到祥瑞和歌颂。

但我所见所闻,皆是民间真实情况。

百姓们依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对您依然怀有万分敬意。

我认为,真实的民情需求,远比歌颂更为重要。”

王莽闻言,心中却大为不悦。

但目光再次注意到了他们身后整齐码放成近百捆的简牍。

念及这些简牍,必定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朝思暮想的祥瑞与赞歌。

心中暗道:“罢了,既然预期基本达到,那班稚的所作所为也就不再追究了。”

果然不出所料,另一位使者激动地指着那些简牍,“安汉公,您看!”

“这便是我们踏遍天下郡国,不畏艰险,深入每一个乡村闾里,用心搜集来的谣曲、歌诗与祥瑞。

每一处风土人情,每一声民众的歌颂,都被我们细心记录在这简牍之上。

整整三万多字,字字都是对大汉盛世的见证!”

王莽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缓缓站起身,走到那些简牍前,伸手轻轻触摸。

“好,好!”王莽连声赞叹,“你们此行,真是功不可没。

这些简牍,将是我们了解民情、传承文化、弘扬教化的宝贵财富。

莽此次定要奏请太后,重重赏赐你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