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都市 > 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历史直播] >分卷阅读177

分卷阅读177

作者:南风音子字数:2321更新:2024-10-02 22:17

辙相处,至少不会作诗骂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对诗赢不了他。

朝野上下,对这兄弟二人,还是夸赞苏辙的多些。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1037年,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他发明的美食吃法,几乎都是以“东坡”二字开头来命名的。】

天幕上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十数道美食。每道美食旁边都标注了菜名,给宋朝之前的君臣们看糊涂了,不经发出疑问,苏东坡是个厨子?

倒也没有士人不能下厨的说法。

孟子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是指进了厨房,听到了食材的惨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们只是觉得苏轼的副业太牛了。

【苏轼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一路被贬,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地取材,为那里的百姓谋福祉。】

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阿斗坐上宋徽宗的位置,都不至于亡国。】

后主刘禅认真思考了一下,邓艾来犯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相父的儿子身上,把人往死里用。

如果自己是宋徽宗,会把能够守住京师的李纲往死里用。

李纲未死,决不投降。

有李纲在,能守住京师一次就能守住第二次,何至于被金兵掳走?

归根结底,还是宋朝的皇帝对武将的态度过于畸形,时刻担心武将会谋反,哪怕是危急时刻,也要把能够守住京师的忠臣名将贬的远远的。

国难当头,居然这么不当回事。

宋朝没有亡于武将造反,而是亡于外患,不知道赵匡胤作何感想?想完,他突然意识到天幕在这种情况提到他好像不怀好意。

刘禅:“……”他风评得有多差?

宋太祖赵匡胤有感而发:“天凉了,要换张大的卧榻了。”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话啥意思啊?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赵匡胤要攻打辽国。以前卧榻之侧是南唐,现在南唐灭亡了,卧榻之侧就是辽国了。

把外患都扫除了,再杯酒释兵权也不迟,前提是他能活到那时候。

看来注重养生十分重要。

在赵匡胤的字典里就没有战败这两个字。想当年柴荣在世的时候,北伐辽国就曾收复了部分失地,而他是柴荣的心腹大将。

当初不选择攻打辽国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王勃能够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背后是无数悻悻学子陪跑。

为个别有天赋的诗人,让所有学生陪跑,代价过于沉重。

诗人不比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贡献来的大,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能写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媲美的诗句的诗人,还不如简简单单的一句“卧槽”来的实在。】

【至于会背古人的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是自己的东西吗?

现代编剧作不出诗句,把古人的对子、诗词都给抄烂了,张冠李戴给剧中的角色用。这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十分常见,观众也不知道剧中出现的对子和课本外诗词原本的出处。

比如“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对子是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的民间传说,曾被电视剧张冠李戴。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一查就能知道出处,才能够出现“文抄公”一词。】

天幕下,君臣们哗然。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

那后人学的是啥?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