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江嬷嬷推开了门:“夫人,你醒了?这会儿可要洗漱?还是再睡一会儿?”
“把水送进来吧,对了,赵家这两天可有消息?”
江嬷嬷手脚麻利地招呼人送水,这边回答道:“有的,大小姐派人送过信,说她除了走得慢些,和寻常差不多了,只是膝盖还是痛得很。”
“痛就痛吧,她能活着就不错了。”
“大小姐急得很,问她什么时候才能回范家。”
“你去回她,就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总会让她风光回去的。”云禾洗了脸,想起梦中之事又问了起来:“侯爷最近有消息吗?”
江嬷嬷摇了摇头:“老夫人每日都派人去驿站呢,可啥消息也没有。”
“突厥战事每年都起,听说他们作战凶残粗蛮,各种算计无穷无尽的,只怕有些危险之事。”云禾沉吟道。
江嬷嬷点头:“老奴也听闻那些突厥人诡计多端,世子也不知道应不应付得来。”
“是危险可也是机遇,世子并不是愚钝,而是一直在侯府,有老夫人保护着,无波无浪的长大,所以天真罢了。这次去军营,也算是锻炼了。”
两人说话间,云禾已经洗漱完毕了,用早膳的时候,紫衣带着瑜哥儿也来请安了,云禾逗弄了瑜哥儿几句,听他奶声奶气读了两首诗。
瑜哥儿读的时候,忍不住用手挠起了右脚。云禾扯开裤腿一看,发现竟是两个铜钱大小的疤痕。
“这是怎么了?”云禾询问:“看这伤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烫的?”
紫衣咬着下唇,好半天才说:“前几日下雪,夜里冷得很,我灌了汤婆子让瑜哥儿捂脚,结果没弄严实,就把他给烫到了。”
“汤婆子?”云禾听得一愣:“晚上哪里用得了这个,把碳点上,屋子里定是暖和的。”
一旁紫衣的婢女小声地说:“紫姨娘说银丝碳太贵了,让省着些,领的都是便宜的木炭,平日里还很少点……平日里都是让瑜哥儿多穿衣服。”
云禾一听,人都懵了:“紫衣,有这回事?我可记得我从未克扣过你们院里的吃穿用度,反而因为瑜哥儿在,多给了许多。”
乔家以往的物资发用是按院子来,可每个情况不一样,所以难免短缺或多了,后来云禾当家后,与郑氏商议了一番,决定每个院子发放足够的月银,他们需要什么自己去领,也避免浪费。
很明显,紫衣为了省银子,才会弃了炭不用,用汤婆子暖脚。
这边紫衣瞪了婢女一眼,马上小声解释起来:“夫人待我们极好,是我自己的错……我节省惯了,总想着有银子在身上傍身,我能安心些……”
云禾哭笑不得:“你有啥不安心的?这个月用了,下个月不就又发了么?你们母子既然回了乔家,乔家就会负责到底,不会短吃少穿的。”
紫衣唯唯诺诺地应了,不经意间又瞪了婢女一眼。
云禾瞧见了,她笑了起来:“你也别怪冬青说实话,她也是一派好心,下次再让我遇到这种事,我真得克扣你的月银了。”
“知道了夫人,我再也不敢了。”紫衣吓得马上应声。
他们走之后,江嬷嬷啧啧出声:“看不出紫衣姨娘这么财迷呢?”
“也正常,就好像我们那会儿在赵家时,只能领那么点东西,每次总是节衣缩食。过惯了苦日子的人,有些习惯难改。”
江嬷嬷感慨起来:“是呢,想想真是心酸。”
瞧着时间不早了,云禾选了一件藕色的棉袍穿上,准备去韶光院请安。刚刚走到门口,就遇到了匆匆而来的乔文晋和乔文渊。
“晋儿向母亲请安。”乔文晋恭恭敬敬地请安,身后乔文渊也行起礼来。
“你们这是要赶去夫子那里上课吗?”云禾摸了摸乔文晋的小脸:“快些去吧,一会儿迟到了,可是要受罚的。“
“那晋儿晚上下了课再来母亲这里。”
云禾点了点头:“好,晚上来我院里用膳吧,顺便跟我讲讲夫子讲的内容。”
云禾怜惜这个孩子,两人也相处得极好,乔文晋虽然年纪小,但说话做事极有分寸感,进退有度,不卑不亢,一看就是能做大事的人。
乔老太太瞧见这些,自然是乐见其成的,毕竟是她领回的人。
这会儿乔老太太在韶光院里听老嬷嬷她们聊起街上茶馆听来的传闻,越听越是害怕。
说是突厥人战败后急红了眼,竟然派了人半夜去烧我大周国的营房,好些官兵受了重伤。又说他们趁着天气的优势封锁了送运物资的道路,我方营帐已经断粮几天了。
看见云禾来了,她急急将人唤了过来,让嬷嬷再讲了一遍茶馆听来的战事。
“云禾啊,你看这如何是好?安哥儿他不会有事吧?”
云禾听后安慰起来:“不会有事的,我们早就打好了招呼,不会让侯爷去危险的前线。加上他脑子聪明,应付得来。”
云禾之所以这么肯定,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前世那些年里,突厥也日常来犯,乔玉安也的确是去过军营,确实都安然无事,貌似当时他还立了些战功回来,得了皇上的赏赐。
具体的云禾也记不太清了,印象中赵云舒那时回来炫耀过此事。只是炫耀了没多久,她就悄然无声了。
之前赵云舒还想拿乔玉安回来后的事当成谈判条件的。
所以乔玉安死不了,尽可能放一百个心……但这话云禾只有放在心里,不能明说。
两人正说着话,小厮跑了进来,说刚刚收到了威远将军府呈给夫人的帖子。
“威远将军府?”云禾咦了一声,觉得有些奇怪,自己与他们并无来往,准确地说是压根就不认识,为何会送帖子来呢?
一旁的乔老太太也惊讶得很:“快拆开来看看。”
云禾拆开后看了两句,垂下眼眸:“这是一封战帖。威远将军家的三小姐,约我三日后城南比试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