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历史 > 风雨如磐中条山 >第34章 三秦男儿守家门(上)

第34章 三秦男儿守家门(上)

作者:汉城老道字数:4891更新:2024-09-25 11:14

黄河自流出黄土高原西部之后,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和北缘的断陷盆地,由南向北,再折向东,拐了一个直角大弯。

因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在内蒙古托克托南边的河口镇处,突然折向南流,大体在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以南,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

黄河急流南下,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一路呼啸,势不可挡。

经过千万年坚韧执着的冲刷,在茫茫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巨大深邃的峡谷。

由于古时这条峡谷以西为秦国,以东为晋国,因此,大峡谷被称为秦晋大峡谷。

短短的秦晋大峡谷,却是黄河5464公里中水势最为凶猛的一段,是黄河的魂魄所在。

黄河流经秦晋大峡谷,分割东西,阻断交通。在陕西潼关的风陵渡,黄河由南掉头向东,奔赴河南和山东。

日本军国主义者公然挑起了中条山战役,他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其目标就是要夺取黄河岸边那三个至关重要的渡口——位于中条山西侧的蒲津渡、西南方向的风陵渡以及正南面的茅津渡。

一旦这些战略要地落入敌手,他们就可以再次重复蒙古元朝消灭南宋的春秋大梦!

---那就是横渡黄河,进而突破秦巴山脉的防线,迂回到四川地区,对当时的陪都重庆发起猛攻。

如此一来,中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

这场战争的胜负,关乎着亿万同胞的生死命运,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前途!

山西,人称表里山河。它与西面的陕西,以黄河为界。而黄河的东岸,则有一座山脉,名叫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黄河,这条古老而壮丽的河流,如同一条巨龙蜿蜒于中华大地之上。它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无尽的力量,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而中条山,则宛如一座巍峨的巨人屹立在黄河北岸边。它雄伟壮观,山脉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黄河与中条山相互依偎,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河水从山南面汹涌而过,中条山则成为了黄河的守护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的自然画卷,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在山顶俯瞰,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汹涌地向前流淌。河水撞击着河岸,发出阵阵轰鸣,仿佛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奏鸣曲。

而中条山则静静地矗立在一旁,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与中条山也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传说。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成为“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日军侵占山西后,下一步就是“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

自1938年以来,鬼子曾经13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

中条山!一时成为了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雄象征。

在八十年前的那场保卫战中,千千万万陕西男儿用自己的生命守住了中条山,没让日军打破潼关,跨进陕西半步!

就这一历史功绩,足可以彪炳史册,大书特书,光耀华夏!

“抗日不流血,何必出潼关!”这是陕军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

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当年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没有打进陕西?

他们可以占领东北,占领北平、华北,继而攻陷上海、南京,甚至还占领武汉、广州,能从华中和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当时的陪都重庆,但为什么没有取道关中直奔西南?

自古以来,兵家进取四川大都会选择穿越秦岭、经汉中蜀道一路南下......

难道日本侵略者就不知道这些?不是他们不想进攻陕西,而是他们根本打不进来!

因为横挡在他们面前的三百里中条山、川流不息的黄河岸边,有一支不誓死不退的军队,这就是陕军壮士!

“自古秦兵耐苦战,十士九死中条山!”

他们用血肉之躯构筑了日本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防线,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家乡,也保住了大西北和大西南,使关中大地免遭战火涂炭,三秦父老免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这支英雄部队的前身就是由爱国将领、千古英雄杨虎城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

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黄河岸边的风陵渡,对岸就是陕西的东大门潼关。

关中开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起来!

当日军如狂风般席卷而来,兵临黄河岸边的风陵渡,并对潼关虎视眈眈的时候,这个惊人的消息像一道闪电,划破了西安宁静的夜空。

当时,担任西安行营主任的蒋鼎文听闻此讯,顿时惊慌失色,六神无主。

这位曾经被蒋介石委员长寄予厚望的“五虎上将”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沉稳和果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座即将陷入战火的城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蒋鼎文匆忙收拾行囊,带领着亲信随从,趁着夜色掩护,悄悄地离开了西安。

他们没有留恋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没有考虑城中百姓的安危,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就这样,蒋鼎文抛弃了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背离了人民的期望与信任,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接替他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新人选是西安人孙蔚如。

他向陕西乡党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同时,孙蔚如主动向蒋介石请战,并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1938年7月,一支由3万多名陕西子弟组成的队伍歃血为盟、裂袍为旗、兵出潼关!

他们冒着决死之心,开进了黄河北岸的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

当时的日军想要进入陕西关中,就必须先要渡过黄河。

要渡过黄河,就必须要占领黄河的三大渡口蒲津渡、风陵渡和茅津渡。

要占领这三大渡口,就必须先占领黄河岸边的中条山。

因此,中条山之于陕西,之于整个西北地区,乃至更远的西南地带和当时的陪都重庆而言,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与价值。

一旦日军成功占据陕西关中这一要冲之地,他们便可向西挺进,轻而易举地攻陷甘肃、宁夏等地,甚至可能一路长驱直入,将新疆也纳入囊中;

若选择朝南进军,则能顺势侵入四川盆地,并进一步向战时陪都重庆发起攻击;

而若是朝北进发,则会对抗日中流砥柱---革命圣地延安构成严重威胁......

鉴于此种形势,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必须坚守住中条山这块战略要地!

1938年7月,38军扩编为31集团军,孙蔚如任集团军长官,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部。并保留了17师和177师番号,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随后,一支英勇的军队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趁着夜色渡过了黄河。

这支军队有三万之众,他们都是来自陕西的好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陕西愣娃!”

那么,为何这些人会被赋予这样一个特别的称号呢?

原来,“愣娃”这个词在北方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代表着忠诚、朴实、勇敢和坚定不移的品质。

这些“陕西愣娃”们,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拥有着无比坚韧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们认死理,一旦认定了目标,便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去。

他们不计后果,毫不畏惧困难与危险,只为了心中那份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这种“愣”劲,让他们成为了战场上最为英勇无畏的战士。

当这支“陕西愣娃”组成的队伍开进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时,他们的身影如同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他们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这片土地,扞卫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在他们身上,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忠诚与勇气,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愣娃”,中华民族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山西永济,古称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在率军渡河前,趁着日军刚进入晋西南,还没驻扎稳定,派46旅旅长率部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城,并在城外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随后,孙蔚如又调驻扎在陕西执行防河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七十七联队所属炮兵、坦克、空军等作战部队约三千余人,越过重重防线,在今山西永济市城西街办西姚温村、原永济县城所在地的蒲州老城一带,和驻守的国军第31军团官兵展开血战。

拂晓时分,日军地面上几十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东原阵地开火,空中的飞机疯狂的进行狂轰滥炸。

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

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地下坦克,向东原阵地扑来。

孔从洲命令102团副团长杨法震带领一个营绕到日军背后,从后面袭击敌人。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先后灭了敌人的警戒哨、端了敌人的预备队、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

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方大乱,大大缓解了中国守军主阵地的压力。

8月15日清晨,日军调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的守防阵地扑过来。

杨法震在指挥打退敌人4次进攻,亲手击毙了十几名鬼子后,与300多名陕西男儿魂归永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军眼见东原防线的主阵地久攻不下,便绕道去攻打中条山北麓的制高点尧王台。

在经过一场血战之后,陕军成功守住了尧王台。

日军从尧王台败退后,又迂回偷袭,一夜之间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得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

此时的永济城外,日军已经突破东原防线,兵临城下。

在六官村坐镇指挥的孙蔚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寺。

教导团三营营长张希文一马当先,在收复了万古寺后,又逆袭西姚温。

战局瞬息万变,由于通讯的中断,三营被日军围困在了西姚温。

经过一夜的肉搏,该营全部壮烈殉国!

这一战,为部队主力及炮兵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永济城。

张剑平神色冷峻地站在城墙之上,他的眼神坚定而果敢,仿佛燃烧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他的身后,全团官兵严阵以待,他们的面容刚毅,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

然而,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轰炸,城墙开始摇摇欲坠。每一次炮弹的爆炸都带来一阵烟尘和砖石的碎片,让人感到末日的临近。

尽管如此,张剑平毫不退缩,他高声呼喊着激励士气的话语,指挥着士兵们坚守岗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终于承受不住日军的攻击,轰然倒塌。

城外的护城河内,原本清澈的河水被双方士兵的尸体所堵塞,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红色,犹如一条流淌着鲜血的河流。

城内的战斗愈发激烈起来,中国官兵与日军展开了近身肉搏的巷战。

每个角落都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味道,喊杀声此起彼伏。

就连平日里负责做饭的炊事员们,此刻也毫不畏惧地抡起菜刀,义无反顾地冲入敌群,展现出顽强的斗志。

在这混乱而残酷的战场上,每个人都拼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扞卫着祖国的尊严。

这些“楞娃”们深知,背后是家园,是亲人,是不能放弃的信念!

张剑平和他的士兵们以无比的勇气和坚韧,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最终,永济城失陷,陕军500多名官兵为国捐躯、杀身成仁!

永济失陷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在永济和风陵渡之间的韩阳镇筑起第二道防线。

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阻击日军。

期间,副团长魏鸿纪多次带队插入敌后,奇袭敌营,日军一时风声鹤唳。

在一次奇袭完成后,撤退的时候,魏团副不幸遇难,年仅25岁!

最后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孙蔚如命令教导团撤出韩阳镇,永济战役结束。

永济战役,尽管从表面上看是陕军失利了,但是这场战役为陕军主力的到位赢得了时间。

在孙蔚如渡河作战之初,主力38军及529旅还在赶赴中条山的路上。

因为国共合作期间,38军归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将军指挥,当时正在太行山一带游击作战。

主力没到位,中条山的防务也没有部署妥当。

永济战役后,陕军主力集结到位,中条山防务基本就绪。

日军虽然占领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守在中条山防线的陕军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强渡黄河。

11月,第31军团改编为第4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下辖第38军和第96军。

第38军军长赵寿山,下辖第17师和第55师;第96军军长李兴中,下辖第177师和新编第14师。

日军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既然风陵渡无法渡河,日军又把目光瞄准了黄河上的另一渡口茅津渡。

如果从茅津渡跨过黄河就是崤山,占领崤山可以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

1939年5月29日,日军开始对茅津渡进行大扫荡。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六六会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