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汉中分校的负责人称主任。第一期的主任是祝绍周(止1939年12月)
校本部内设机构有:特别党部、办公处、教育处、政治部、总务处、经理处、军医处、会计室、文书科、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驻一分校通讯处。
一分校将校云集,师资力量雄厚,招生宁缺不滥,管理严格,教学有序。
当时学员半年每人发军毯、军被、军单各一床,夏单冬棉各一套,鞋袜手套各一双。
除了每个月可领取军粮45斤和菜票若千之外,还能几元军饷,学员在休假时偶尔改善生活。
早餐吃一碗稀饭,就一点酱菜,中午和下午半饭盒米饭,其中还加有蚕豆,六人围一摊吃半洗脸盆汤菜。
每顿基本上不是白菜就是萝卜片或者茄子、黄豆芽等菜。味道也只有盐味,汤上漂着零星油花,没什么油水。
学员隔两周能吃上点荤菜,算是“打牙祭”。
早上起床集合、点名、跑步、晚自习、晚上休息前还要列队集合点名,集体唱歌或“精神训话”。每天早上起床到晚寝,中间十六个小时,除三餐吃饭时间、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或就诊。
除此之外不是出操就是上课等集体活动。
彼时的汉中,素有“天府之国”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誉。虽然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得令人咋舌,堪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然而,这片富饶之地却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充当关中、河南与重庆三地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南来北往的庞大军队频繁调动如家常便饭。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前线战事顺利推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队伍也纷纷涌入汉中,其中包括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马队、医治伤员的军医、打造军械的工匠、以及汉中军用机场修建人员等等。
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和后勤人员,汉中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有的粮食及其他生活物资几乎全部依赖于这个小小的盆地自给自足!
尽管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要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仍然并非易事。
虽然被誉为“军队灵魂”、“抗日军官摇篮”的黄埔军校学员,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
随着物价上涨,学员们两周才能吃一次肉,教官可享受“尊师餐”,饭菜略丰。
他们最初用的是汽灯,后来才用上了电灯。
教学分为政治教育、军事专业学习、军事训练等。
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孙中山总理遗训、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国民党党史、校长言行录、列强侵华史、经济与法律等。
还要学习背诵“军人读训”、“党员守则”等。
军事专业教学共同课目有两类,一是课堂讲授,主要有步兵操典、射击规范、阵中勤务令、陆军礼节、内务规则,以及军制、兵器、战术、筑城、交通、地形学等教程;
二是室外操作,由四方面组成:
(1)基本教练,有单兵基本动作、持枪教练,以及班、排、连、营合成教练;
(2)战斗教练,有单兵战斗动作,班、排、连、营合成作战,演练进攻、防御、追击、退却、遭遇等战术技术;
(3)野外教练,有单兵侦察、步哨,班、排、连行军,以及驻军警戒、勤务等;
(4)技术教练,有刺杀、投弹、武术、体操、体育等。
1937年11月15日,汉中一分校开学,有学员1750人。按中央军校本部序列,编为第14期。下设第三、第四两个总队,5个大队,每大队下设4个队,共20个队。
第三总队学员1937年11月入校,下设3个大队;第四总队学员1938年1月入校,下设两个大队。
第14期共有队及区队长90人,其中中校9人,少校17人,上尉39人,中尉13人,少尉12人。
1938年9月,由于前方急需人才,第三总队学员提前毕业。
1939年1月,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日子里,第四总队的学员们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毕业。
在毕业前夕,一场盛大而庄重的阅兵式在汉中北校场上举行。
数千名英姿飒爽的学员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接受着检阅。
他们昂首挺胸,神情肃穆,展现出军人的威严与风采。
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们掌声雷动,为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加油助威。
紧接着,在总队部大院里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
中央军校本部专门派遣官员前来主持仪式,以示对这批学员的重视和关怀。
在典礼上,领导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学员们奔赴抗日战争一线,为国家和人民奋勇杀敌。
毕业后的学员们大多被分配到了山东、河南等地的抗日前线。
他们怀揣着满腔热血,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们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黄埔精神!”
他们为了扞卫着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残酷的战争让许多优秀的学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成为了民族英雄,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每期毕业生都会获得学校配发的一把“中正剑”作为纪念。
这把剑象征着荣誉与责任,上面镌刻着每位学员的姓名以及毕业期别。
它不仅是对学员们学业成绩的肯定,更是激励他们勇往直前、报效国家的精神支柱。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柄中正剑都将成为学员们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由于多种原因,黄埔第15期,汉中一分校没有招生。
1939年1月,一分校奉命在四川成都招生1910人,编为第16期,分为第10、11两个总队,各总队下设两个大队。
金振国就被分在第3大队。每个大队下设3个区队,有队及区队长、指导员121人。
在这四个大队中,共有中校10人,少校41人,上尉20人,中尉5人,少尉45。
第10总队散驻汉中城北老君镇至武乡镇一带庙宇,第11总队散驻南郑县圣水寺一带庙宇。
在那个充满着离别与期待的毕业前夕,分校决定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前往沔县定军山古战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的目的是让学员们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氛围,并通过模拟河川攻防战来检验他们所学的战术知识。
沔县定军山古战场,这片曾经见证过无数次血腥厮杀的土地,如今成为了学员们展示实力、磨练意志的舞台。
这里山势险峻,河流湍急,地形复杂多样,完美地还原了真实的战争场景。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演习正式开始。学员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一方扮演进攻方,另一方则负责防守。他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布置防线,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在进攻方的猛攻下,防守方毫不示弱,顽强抵抗。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此起彼伏,仿佛回到了那个黄忠大战夏侯渊的金戈铁马年代。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演习中,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应变能力。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和平的珍贵。
最终,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演习圆满结束。
学员们疲惫不堪,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这次特殊的经历将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回忆,也为他们即将步入社会或军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前方急需用人,本期学制1年,同年底毕业,中央军校李继承教育长来校主持毕业典礼。
学员毕业后,他们主要被分配到河南、山西一带第一、第二战区,开赴抗日前线,不少学员走出汉中奔赴抗日前线,就再也没有回来......
1940年2月,一分校在四川成都、河南洛阳、湖北老河口、宁夏银川及汉中招收第17期学员2200人,编为18、19两个总队。
同年,石堰寺新校园落成,两个总队相继搬入新校园内。第18总队下设3个大队,第19总队下设第四、第五两个大队,本期学制二年。
1941年秋,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来校视察,并给17期学员讲话;军训部长白崇禧来校视察,并对17期学员训话。17期学员毕业前夕,在西乡县举行军事大演习,历时半个月。
12月7日,本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分配到中条山地区,第二年日军对中条山实施大扫荡,大批学员牺牲,血沃中华!
当时的汉中---可谓是戒备森严,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整个城市都被军队所占据。
无论是繁华热闹的大街小巷,还是偏远僻静的乡村角落,都能看到士兵们的身影。
这些军队来自不同的系统和地区。有中央军的嫡系精锐,也有地方上的杂牌武装;有从四川出征的英勇川军,还有负责维护军纪的宪兵;
更有从前线撤退换防下来的疲惫之师、受伤的病员以及士气低落的溃兵等等。
他们或驻守在城门口,或巡逻。更有散兵游勇时常溜达于街头巷尾。
由于某些军队缺乏严格纪律约束,导致部分士兵行为放纵不羁,时常发生偷盗掠夺、欺男霸女等不良行径,直接扰乱了当地百姓正常生活秩序。
加之日本战机时不时会突袭而来,抛下数枚炸弹引起骚动与恐慌。
如此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座昔日宁静祥和的城市笼罩在一片紧张不安、纷繁复杂且混乱不堪的氛围之中。
时间久了,汉中人民见了那些当兵的就很反感,唯恐避之不及。
有两件事情,让金振国最为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一天中午,金振国和一帮同学前往汉中邮局准备邮寄家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工作人员看到这群身着“黄皮”军服的士兵时,并不会因为他们是黄埔军校学生而高看一眼!
反而是态度蛮横至极,完全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尽管士兵们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却极其低下,甚至还停下手中的业务,互相闲聊和嬉笑打闹起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那些身穿长褂大衫、绫罗绸缎的先生和太太们,工作人员却是异常热情,甚至为了巴结这些人,不惜让他们插队优先办理业务。
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让士兵们感到十分愤怒,尤其是那些刚刚从战场上撤退下来的战士们,心中的怒火更是熊熊燃烧!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舍身忘死,为国效力,保卫家园,却要遭受这样的冷遇和歧视。
而那些衣着华丽的人们却能得到特殊待遇,这简直就是对他们尊严和努力的一种践踏。
在这种不公和屈辱面前,他们再也无法忍受,情绪愈发激动起来。
一位士兵把手中的空酒瓶子从办理业务的窗口扔进了进去,瓶子清脆的炸响声就像吹响了一声冲锋号!
几十个愤怒的士兵踹开了邮局的大门,随后几百个暴怒的大兵相继跟进......
乒乒乓乓!一时间,邮局内杂物横飞,柜倒盆翻!那个态度蛮横的马脸女人也被士兵们的耳光抽得哭爹喊娘。
当维护治安的宪兵队还没有赶到时,富有军事素养的士兵们早就得到通知,于是一哄而散,消失在街头巷尾......
还有一件事更大,差点形成军事械斗。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金振国和一帮同学相邀去汉中城内看戏,运气很好的他们购买的戏票不但位置靠前而且居中。
戏曲就要开场时,几个身穿黄色呢子大衣的军官,领着他们那帮穿金戴银的大小老婆、姨太太、小姐、公子少爷、老妈子。
他们在一帮屁股上挂警棍、腰扎武装带、荷枪实弹宪兵的前呼后拥下、咋咋呼呼地走了进来。
看到好座位被另外几个大头兵占着,一个军官张口就骂:“你们这些没眼力劲儿的,见了长官,还不赶紧让座?”
话音未落,后面的护卫、纠察队就冲了上来,举起枪托就打。
那个穿呢子服的军官,亲自指挥“战斗”!
黄埔军校的学生可都是“天之骄子”啊,哪受得了这气?
他们马上奋起反击!可惜对方有皮带、枪托和警棍,赤手空拳的他们没几个回合就被打得头破血流,落荒而逃……
当他们跑回营地所在的汉江南岸的冷水河时,犹如一堆干柴被泼上了汽油点燃了。
下午时分,阳光照耀下的军营里开始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激昂的气氛。
这些年轻而充满血性的黄埔军校学生们,正摩拳擦掌地准备应对一场即将到来的冲突。
这些未来的优秀军官们,心中燃烧着对正义和尊严的渴望,又怎能忍受得了那些被称为“土包子“的地方宪兵们的气焰呢?
一阵激昂的哨声打破了沉默!全体学员如同一群猛虎般迅速集中到了冷水河边的龙王庙前。
他们齐心协力,动作敏捷地搬出了各种武器装备:迫击炮、轻重机枪、冲锋枪、手榴弹……
甚至连炮弹和子弹也一箱箱地被搬运了出来。
每个人都身着整齐的军装,全副武装,展现出一种威严、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气势。
紧接着,这支浩荡的队伍以强行军的姿态向着汉中进发了。
他们步伐矫健,士气高昂,仿佛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勇敢和决心。
当到达冷水河与汉江三角洲交汇处时,学员们迅速架起了迫击炮,毫不犹豫地对着汉江北岸发起了炮击!
两声震耳欲聋的炮击声响彻云霄,仿佛是向对岸发出的警告信号。
炮弹带着无尽的力量划破长空,准确无误地落在目标区域,引起一片尘土飞扬。
这一刻,整个场面变得紧张而激烈起来,学员们紧盯着北岸,随时准备迎接可能出现的反击。
又是几声震耳欲聋的炮声,汉江中央腾起了一丈多高的水花,吓坏了对面的保安团!
就在局面即将失控的时候。两位肩扛中将衔、骑着战马的中将军官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原来,他们是汉中军政总司令最高首长---祝绍周和黄埔军校主任刘中狄!
为了安抚激动的学生军。他们认真听取了军校被打学生的申述,安抚住了盛怒之下的学生军后,答应一定严惩肇事人。
随后几天,那个指挥打人的宪兵营长被撤职查办!连同几个行凶打人的宪兵,以“战时戡乱罪“被军事法庭判刑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