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历史 > 朕不吃这一套朱厚照 >第110章 时来运转

第110章 时来运转

作者:遍地沧桑字数:2197更新:2022-03-11 12:00

包溥自然不象叶恒想的那么蠢,他在权衡利弊。

他固然看不上张家,但是想扳倒张家,却不是简单的事情。即使朝廷来人,也是如此。

以前也不是没人想扳倒张家,最后都是铩羽而归,张家岿然不动。

这一回,陈达就能扳倒张家么?刘健虽然到倒了,但是他在朝中的人脉还在。

朝中的闽籍官员,张家也是一向刻意结交。想扳倒张家,没那么简单。

只要张家除掉了贾石原这些人,就找不到张家什么大的罪证,陈达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此事,还是等等看吧。贸然出手,恐怕惹得一身腥。

至于那个什么佛郎机传教士,不过是些许小事。陈达说是皇上的旨意,不过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而已。

皇上日理万机,还会关心这等小事情?

帘子一动,幕宾葛长生从后面出来。

“长生,你都听见了?”

“恭喜东翁,时来运转啊。”

“何意?”

“千载难逢,扳倒张家的机会来了。”

“长生,此时还要从长计议。丛培仁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丛培仁,原是福建按察司福宁道史。弘治十五年,上书弹劾时任泉州知府张镰走私。结果不仅弹劾未成,还被污蔑结党,朝中不少闽浙官员弹劾他。

丛培仁是弘治帝钦点的探花,入翰林院,之后外放。因为是翰林院出来的人,弘治帝开恩,没有治罪,最后贬黜云南思明府通判。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东翁难道忘了白役之乱的耻辱么?”

所谓的“白役”,又叫做帮役,是知府衙门里面临时雇佣的衙役。

这些人不在编制内,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俸禄的。但他们又不是短期的徭役,而是长期雇佣的人,相当于临时工。

现在的各级衙门,从京城的中央机构到省、府、县,官的数量和在编的胥吏数量虽然相对稳定,但是临时雇佣的衙役,数量却大大超标。

在编的官吏懒政,不愿意干活儿,不想付出辛苦东奔西走。但是许多事情又必须干,于是就临时雇佣白役,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

以至于一个衙役手下,都时常养着三四个,四五个,甚至十个八个白役。

说是临时雇佣,实际上,形成了依赖,就得长期使用,让这些人干官吏们不愿意干的辛苦事、得罪人的事情、棘手的事情等等。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到白役身上,让他们背黑锅。

一个县,常常就要雇佣几百个白役,象钱塘县那样的大县,竟然有白役一千五六百人。

张镰任泉州知府的时候,知府衙门的白役也有一千二百多人。

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张家的人,或者是他们的亲友,或者是他们的附庸。不少时候,一些胥吏自己就能决定雇佣白役。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挂个名,就能拿一份俸禄,吃空饷。

包溥上任之后,朝廷一再下令清理白役,削减支出。包溥想分期削减白役数量,第一批削减200人。

这自然触动了张家的利益,于是在张家的煽动下,泉州府六百多白役去福建布政司闹事,要求罢免包溥。

为了平息事端,包溥只好放弃了削减计划。他虽然没有因此丢官,但却被布政司训斥,成了官场笑话,再也不敢提削减白役的事情。

这些白役,很多人都是张家的耳目,通风报信,帮助张家跑前跑后的,是张家走私的重要帮凶。几乎不把包溥这个知府放在眼里。

这件事情之后,包溥小心翼翼地维护同张家的关系。有时候想做什么事情,还要事先到张家去拜访,通个信儿,得到张家允许和支持后,才能去做。

知府当到这个份上,也真是够窝囊的。

“我自然没有忘记,不愿意处处受张家掣肘。只是……。”

“这一回不一样了。先说朝中,其一,皇上让唐寅编撰大明时报,就是制衡朝臣的。皇上想干什么,就用大明时报发声,先声夺人,造成舆论。廷杖沽名钓誉,京卫武学,五城兵马司,都被批的体无完肤。看见大明时报的威力。”

“其二,朝中大臣剧烈变动。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致仕,张懋、郭勋罢官赋闲。兵部尚书阎仲宇,因为京卫武学和劝谏,已经失势,致仕是早晚的事情。”

“北方,皇上决心用兵鞑靼,不再忍让。南方,王守仁和陈达横空出世。沿海卫所全部调换,大清洗即将开始。假借倭寇走私的,必定是这回清洗的目标。”

“张家这样的豪强,定在打击之列。贾石原被拿下,就是冲着张家去的。通倭已经是死罪,再加上私通佛郎机,张家还能逃得过去么?”

“私通佛郎机?”

“对,都纲和道纪不是说了么。陈达说皇上最恨番邦来传教,张家把佛郎机和尚请来,还给他建庙。这事儿捅到皇上那里去,皇上必定雷霆震怒。再加上走私通倭,嘿嘿,张家死定了。”

包溥觉得血流加快,心砰砰跳。站起来,背着手,在屋里踱步。

一边的葛长生,继续鼓动。

“皇上提倡新学,自己亲自上课,今后科举考新学,已成定局。朝廷推行新学,但是各地进展缓慢,不少地方还颇有抵触。如果泉州府能够大力推广新学,必定引起皇上瞩目。”

“如果在大明时报上发一篇关于泉州府大力提倡新学的文章,东翁定会全国出名。目前,大明时报上还没有类似文章,我们此时脱颖而出,必定拔得头筹。”

“上一期大明时报批判缠足之事,也可大做文章。若是东翁在泉州府首开纪录,率先大力禁止缠足,必定引起轰动。

“同时揭发张家,跟陈达紧密协作,办一个通天大案,一举扳倒张家。”

“如此三件大事做成,不仅铲除了张家的掣肘,东翁还能一举成名,进入皇上法眼。皇上如今也需要有人积极倡导新学,呼应缠足之事啊。”

“此为借势之策。一借皇上之势,二借大明时报之势,三借陈达、王守仁之势。借他人之势,成我之事,何乐而不为?”

“这两年,咱们暗中搜集张家的证据,也足够多了。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东翁万万不可放过如此良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