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历史 > 朕不吃这一套 >第184章 取消海禁

第184章 取消海禁

作者:遍地沧桑字数:2403更新:2022-03-30 12:07

此前,内阁和六部等已经几次讨论了开海政策。很多人已经知道了皇上的态度,现在就积极支持。

也有不同意的,列出理由反对。但是总体上,取消海禁,实行开海政策的说法占了上风。

朱厚照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一锤定音,决定取消海禁,实行开海。

但是特意强调,必须是在朝廷主持秩序的前提下开海。尽快恢复广州和宁波市舶司,并且在泉州、天津卫、沓津(旅顺)、安平口(安东)等地同时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收取关税。

朱厚照挟战胜鞑靼之威,此时声誉如日中天。他同意了,那些反对者也就不再坚持。

明朝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海禁政策,就这样取消了。

“海禁虽然取消,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反而要加强监管。火药、铜钱之类,不应出口的,仍然严禁出口。胆敢违犯者,严惩不贷。”

“至于瓷器、丝绸、茶叶之类,可不必限制。生丝出口,常被海外商人高价转卖牟利,应限制出口。”

“不仅出口要收取关税,进口也要收取关税。比如棉花,随着纺纱机推广,很可能造成棉花短缺。此前有从身毒进口长绒棉者,今后可以允许其正常进口。只要交关税,便不用限制。”

“凡大明急需的,如棉花、白银、铅锡、水银、硝石、硫磺之类,可以低关税甚至免关税。大明过剩者,为保护国内产业,可以禁止进口或者课以重税。总之要细致周到,不要简单粗糙。”

“皇上圣明啊。”

“还有棉花品种之事。大明的棉花,多是短绒陆地棉。身毒、非洲、美洲等地,多以海岛长绒棉为主,品质优良,更加适合纺织。要尽快引进这些优良品种,用于西域等地推广。”

说到西域种棉问题,翰林院林敏趁机提出了鞑靼西迁,收复西域,恢复唐朝版图,用兵,设立衙门,实行郡县制,移民实边等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整体。

用兵占领地盘之后,还要有人开发和居住才行。

不管是用兵还是设了官府,移民实边,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随之而来的,就是钱从何来的问题。

“官兵驻扎,可以实行军屯。早有成例,不必赘述。设立官府,可以实行官屯,也早有成例。移民实边,可以民屯。衙门提供耕牛、种子、银钱、减免税、薄徭轻赋等补助和优惠。”

“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可以模仿开中之法,招募商户、缙绅等富裕人家,实行商屯。他们自己出钱,自己招募百姓,衙门提供保护,朝廷在徭役、赋税上给予优惠……。”

这一套办法,是朱厚照和林敏等人早就商量过的,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

关于这一点,也有争论,最后仍然是朱厚照裁决,决定实行。

朱厚照其实不怕争论,也不怕有反对意见。甚至还鼓励朝臣们提出反对意见。

反对意见也不是都没有道理,只要不是为了反对儿反对,其实还可以发现计划中的一些缺点和漏洞,更加有利于完善和改进计划。

只要是在做实事,不是打嘴炮,空谈道德文章,争论就不是什么坏事。

“此事牵涉甚广,一时难以全都决断,留待散朝之后廷议。吏部,江南、闽浙平倭,很多官员罢黜,需要补缺,尔等有何计划?”

王守仁和陈达已经杀了不少中低级官员,还放逐了很多,这些官缺已经尽量在当地补缺。

不过还有不少中高级职位,他们不好做主,就呈了上来。

虽然江南、闽浙杀的血流成河,但是那里的官缺仍然是热门。很多人仍然喜欢到那里做官,未免就有不少人想走门路,谋取官职。

若是在以前,内阁、吏部、皇亲国戚,勋贵大员等等有权势的人,早就闻风而动,运作官职。

但是朱厚照在江南、闽浙大开杀戒,京城一大批权贵下狱,北边完败鞑靼。人们也不傻,知道此时惹得皇上不满,绝对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尽管眼红那些官职,这回也没人敢私下运作。倒是让吏部省了不少心,可以按照正常规矩和程序选拔官员,补充官缺。

许进首先提的是福建布政使的人选。

原来的福建布政使,因为牵涉到走私,已经被抄家流放,现在需要补缺。

吏部提出的人选是原来的泉州知府包溥。

从资历上来说,包溥出任福建布政使,其实还差一些。但是找来找去,没有更好的人选,吏部就定下了包溥。

理由倒是比较充分。

一是担任泉州知府期间,没有跟走私海商和当地豪强同流合污,还能暗中调查线索,协助陈达整顿泉州,铲除豪强。

二是包溥积极推行皇上新学,目前泉州的府学、县学已经开始推广新学教育,还推行外语教育。

三是落实朝廷的禁止缠足政策非常坚决,大力宣传,目前已经基本上杜绝了缠足现象。

三是在泉州铲除了豪强之后,恢复当地生产,安置流民,赋税征收、上缴,也表现不错。

四是清除匪患,打击海盗,维护陆地、海上秩序方面,表现不错。

通过陈达和王守仁的奏折,朱厚照了解了包溥其人。本来就准备重用他,吏部提了出来,就顺水推舟照准。

接下来许进又提出了六个人选,都是五品以上官员,朱厚照全部照准。

五品以上官员,由吏部推荐,内阁提名,皇上批准。六品以下官员任免,一般情况下,都由吏部决定,皇帝基本上就不管了。

提到了新学,朱厚照就询问了各地推广情况。

这个事情,其实进展不大。除了各地的惰性和传导延时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师资力量。

今科举子、翰林院人数有限,学习时间也有限,只靠着《大明时报》的辅助教材和朱厚照编写的几种课本,就想取得明显成效,显然不现实。

不过这一点朱厚照也不着急,开了头就好办。加上有科举这个指挥棒引导,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把新学推广开来。

相对于新学,禁止缠足推行的就比较顺利。

禁止缠足,还得到了王太皇太后和张皇后的支持。两宫联名向各地发出了懿旨,督促各地衙门禁止缠足,提倡女子不缠足。

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但是也有皇后母仪天下的说法。

太皇太后和皇后发出一道懿旨,也没人敢说她们干政。

这道懿旨,主要是王太皇太后的主意。

因为她的个子比较高,没有缠足,脚比较大。当年进宫的时候,就常常被人非议,说她脚大。

后来在晋升皇后的时候,也曾经有不少人用她脚大的事儿,来攻击她。

所以,她对缠足风俗深恶痛绝,借着孙子禁止缠足的东风,就联合儿媳妇助推了一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