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心理学奥秘 >第三章 特质理论与人格评估

第三章 特质理论与人格评估

作者:凝香笔字数:9679更新:2024-09-22 21:04

人格评估在多个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个人发展方面,它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职业规划。对于组织而言,人格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挑选出与岗位需求和团队文化相匹配的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效果。

在心理健康领域,人格评估是诊断心理障碍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心理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此外,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有助于教师采用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职业咨询中,人格评估可以帮助一个迷茫的年轻人发现自己更倾向于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还是与事物打交道的工作,是更适合具有创新性的环境还是结构化的环境。在心理咨询中,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人格评估可以揭示其是否具有某些易感性人格特质,如过度敏感、低自尊等,为治疗提供方向。

特质理论在人格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为理解和描述人格提供了一种相对清晰和可测量的框架。与其他人格理论相比,特质理论更侧重于通过对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进行识别和量化来刻画人格。

特质理论的出现使得人格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它提供了一系列明确的概念和术语,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共同的语言和框架下进行交流和研究。通过对特质的研究,我们能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预测,并解释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例如,特质理论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个体在特定特质上的得分,如外向性、神经质等,来预测他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应对压力的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同时,特质理论也为其他人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对比,促进了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多元化和深入研究。

一、特质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1.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勤劳、友善可能被视为共同特质。然而,个人特质则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代表了个体的独特性。

个人特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个体的行为和人格中起着主导作用,往往能够成为一个人显着的标志。比如,对于林黛玉来说,多愁善感可能就是她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具有主导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特点。对于一个友善的人,诚实、热情、善良可能就是其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则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通常只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平时很随和,但在面对压力时可能会变得有些固执,这种固执就是次要特质。

2.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突出的特质,它在个体的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能是其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么显着和具有决定性,但也是个体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于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友善、幽默、乐观等特质共同构成了其中心特质,使他人在与该个体交往时能够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印象。

次要特质则是相对较不明显和不稳定的特质,它们往往在特定的情境或与特定的人交往时才会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平时很安静,但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可能会表现出顽皮的一面。

理解这三种特质的分类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描绘个体的人格特征,避免对个体人格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特征,这些特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较大影响。例如,一个人的友善、开朗和善于社交等特质可能被视为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则是隐藏在表面特质背后,决定和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特质。它们是个体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相对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16种根源特质,如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

例如,一个人的表面特质是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但背后的根源特质可能是高度的乐群性和开放性。

2.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卡特尔基于其特质因素论编制的一种人格测量工具。该问卷涵盖了16种不同的人格因素,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测量,可以全面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16PF在职业咨询、心理健康评估、人才选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业咨询中,通过16PF的测试结果,可以为个体推荐更适合其人格特点的职业方向;在心理健康评估中,可以帮助识别个体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的风险。

(三)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1.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包括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方面。内外倾维度反映了个体在社交和人际交往中的倾向,外向的人喜欢社交、活跃、充满能量,而内向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安静和内敛。

神经质维度衡量个体情绪的稳定性,高神经质的人情绪容易波动,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体验较为频繁;低神经质的人则情绪相对稳定,能够较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精神质维度则与个体的冷漠、攻击性、自我中心等特质相关,高精神质的人可能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冲动和反社会行为倾向。

例如,一个外向且低神经质的人可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自信和积极,而一个内向且高神经质的人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和焦虑。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基于其人格维度理论编制的测量工具。EPQ包括成人版和儿童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评估个体在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

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心理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职业选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临床诊断中,EPQ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在职业选拔中,企业可以根据岗位需求选择具有相应人格特征的候选人。

二、特质理论的核心观点

(一)特质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1.跨时间和情境的表现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即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个体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在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时期都可能倾向于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喜欢与他人交往。

这种稳定性并非绝对不变,但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个体的核心特质往往保持相对稳定。研究发现,即使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或环境变化,个体的基本人格特质也只是在程度上有所调整,而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然而,特质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个体在所有情境中的行为都是完全一致的。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的行为趋势和风格仍然反映出其特质特点。

例如,一个通常很自信的人在面对极端困难和高压力的情境时,可能会暂时表现出犹豫不决,但这并不改变其自信的本质特质。

2.遗传和环境对特质形成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人格特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许多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例如外向性、神经质等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然而,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社会文化背景等都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人格特质。例如,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发展出乐观、自信的特质;而在一个充满冲突和压力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形成焦虑、敏感的特质。

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遗传因素为个体的特质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则在遗传基础上发挥着激活、抑制或调整的作用。

例如,一个具有遗传上易焦虑倾向的孩子,如果成长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可能会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减轻焦虑特质的表现;反之,如果处于不稳定和高压的环境中,焦虑特质可能会更加明显。

(二)特质的层次结构

1.高层次特质与低层次特质的关系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存在层次结构,高层次特质包含和概括了低层次特质。高层次特质是更广泛、更综合的人格特征,能够涵盖多个具体的行为和心理表现。

例如,“外向性”是一个高层次特质,它可以包括诸如“善于社交”“充满活力”“乐观开朗”等低层次特质。低层次特质则更具体、更明确地描述了个体在特定方面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高层次特质与低层次特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低层次特质的集合和整合形成了高层次特质,而高层次特质又对低层次特质的表现和发展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例如,一个具有高度外向性的人,其具体的社交行为、情绪表达和对新环境的适应方式等低层次特质都会与外向性这一高层次特质相一致,并共同构成其外向的人格特点。

2.特质如何组织成复杂的人格结构

特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组织成复杂的人格结构。不同的特质在个体身上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和搭配,形成了独特的人格模式。

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和宜人性等特质,这些特质相互融合,使得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热情、好奇和友善的综合特点。

此外,特质之间还存在着补偿和平衡的关系。例如,一个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得分较低的人,可能会通过发展高度的责任心和自律性来弥补情绪波动带来的影响,从而保持整体人格的平衡和稳定。

理解特质的组织方式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的人格,预测其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三、基于特质理论的人格评估方法

(一)自陈式量表

1.优点和局限性

自陈式量表是一种常见的人格评估工具,其优点在于实施方便、效率高,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个体的自我报告数据。

它能够直接测量个体对自己特质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对于一些相对外显和意识层面的人格特质具有较好的测量效果。此外,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和大规模的常模建立,自陈式量表可以提供相对客观和可比的测量结果。

然而,自陈式量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个体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存在社会期望偏差,即倾向于给出符合社会认可的答案,而不是真实的内心感受。其次,个体的自我认知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准确,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另外,自陈式量表对于一些潜意识或难以自我觉察的人格特质难以有效测量,而且对于文化和语言的适应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例如,在一个强调谦虚的文化中,个体在回答关于个人优点的问题时可能会低估自己;而在一个鼓励自我表达的文化中,个体可能会更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特质。

2.常见的自陈式量表介绍(如MMPI、NEO-PI等)

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MMP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人格评估的自陈式量表。它包括多个量表和子量表,用于评估各种心理障碍和人格特质。

MMPI通过对大量正常人和患者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常模,能够有效地鉴别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的人格差异。例如,在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NEO人格量表(NEO-PI)则基于大五人格模型,测量个体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维度上的特质水平。

它不仅可以用于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预测个体在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例如,高宜人性的人在团队合作中往往更受欢迎,高尽责性的人在工作中通常更可靠和有成就。

(二)观察者评定法

1.实施过程与可靠性

观察者评定法是通过他人对个体的观察和评价来评估人格。实施过程通常包括选择合适的观察者,如熟悉被评估者的家人、朋友、同事或专业评估人员,让他们根据特定的评定标准和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对被评估者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

观察者评定法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客观性和与被评估者的接触程度。为了提高可靠性,可以采用多个观察者的评价进行综合,或者对观察者进行培训,使其明确评定标准和方法。

然而,观察者评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观察者的主观偏见、观察时间和情境的局限性等可能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例如,如果观察者与被评估者存在个人冲突或偏见,可能会导致评价不公正;如果观察时间过短或情境有限,可能无法全面了解被评估者的人格特点。

2.与自陈式量表的比较

与自陈式量表相比,观察者评定法可以提供来自外部的视角,补充个体自我认知的不足。它能够观察到个体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行为表现,而不仅仅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报告。

然而,自陈式量表在测量一些内隐的心理体验和自我认知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而且实施起来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将两者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人格评估结果。例如,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能会同时参考患者的自我报告和家属的观察评价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三)投射测验

1.基本原理和典型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

投射测验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模糊、不确定的刺激时,会将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情感和欲望投射到对刺激的解释和反应中。

罗夏墨迹测验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测验,它使用一系列对称的墨迹图片,让被试者自由地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联想到的事物或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分析被试者的回答,包括反应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可以推断其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潜意识动机。

例如,如果一个被试者在看到墨迹时描述了很多恐怖、血腥的场景,可能反映出其内心存在较多的焦虑和恐惧。

2.对投射测验的争议

投射测验在心理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方面,其评分和解释往往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评估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缺乏明确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评估标准。

另一方面,投射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一些研究表明其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不如自陈式量表和其他客观测量方法。

然而,支持者认为投射测验可以深入挖掘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提供更丰富和独特的信息,对于一些难以用常规方法测量的心理特质和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在评估儿童或存在语言表达障碍的个体时,投射测验可能能够绕过语言表达的限制,获取到有价值的心理信息。

四、特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1.不同职业对人格特质的要求

不同的职业因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工作目标的差异,对从业者的人格特质有着多样化的要求。

在销售领域,成功的销售人员通常需要具备高度的外向性,他们善于与人交流,能够迅速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并且充满自信地展示和推销产品。他们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情绪稳定性,以应对客户的拒绝和各种挑战。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特质。他们需要对新的知识和想法保持好奇,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专注力和耐心能够帮助他们长时间投入到复杂的研究工作中,而较低的神经质水平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实验失败和研究困境时保持冷静和坚持。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宜人性和责任心是关键特质。宜人性使他们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理解学生的需求;责任心则促使他们认真备课、精心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负责。

在艺术创作领域,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更能脱颖而出。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开放性来接受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同时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神经质特质来感受和表达深刻的情感。

而在管理岗位上,领导者需要具备自信、果断、具有影响力等特质,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并带领团队朝着目标前进。

2.特质评估对职业规划的指导

特质评估在个人的职业规划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科学的特质评估工具,如性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评等,个体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和优势劣势。

对于那些发现自己具有较强沟通和协调能力、外向且富有活力的人,可能更适合选择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市场营销、公关、客户服务等。如果评估显示个体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专注度,那么像会计、数据分析、编程等需要深入思考和精确操作的职业可能更适合。

特质评估还能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个虽然目前在技术岗位但具有较强领导特质和影响力的人,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未来有向管理岗位转型的潜力,并为此提前做好准备,如学习管理知识、积累相关经验。

此外,当个体的特质与当前职业不太匹配时,特质评估可以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调整职业路径。这可能包括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发展所需的特质,或者寻找更符合自身特质的新职业领域。

(二)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

1.特定人格特质与心理障碍的关联

研究表明,特定的人格特质与某些心理障碍存在密切的关联。例如,具有高神经质特质的人,往往情绪容易波动,对压力和负面事件更为敏感,因此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障碍。他们可能过度担忧未来,对小事情反应强烈,难以从挫折中恢复。

低责任心特质的个体可能在生活中缺乏自律和规划,更容易出现成瘾行为,如酗酒、赌博或药物滥用,因为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具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人,其情绪、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都不稳定,常常经历强烈的情感波动,对他人的看法过度在意,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发展成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而具有强迫型人格特质的人,过于追求完美、注重细节、遵循规则,可能会出现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2.基于特质的心理治疗方法

基于特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根据个体的人格特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高神经质特质的患者,治疗可能侧重于情绪调节技巧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如深呼吸、冥想、积极的自我对话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低责任心特质导致的成瘾问题,治疗不仅要帮助患者戒除成瘾行为,还要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通过设定目标、建立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监督机制来实现。

对于具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患者,治疗重点可能在于稳定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增强自我认知。通过辩证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他们学会应对情绪波动,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和更稳定的自我形象。

对于强迫型人格特质相关的问题,治疗可能包括帮助患者认识到完美主义的不合理性,学会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美,从而减轻强迫症状。

(三)教育领域

1.因材施教与人格特质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重要原则,而了解学生的人格特质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关键。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学习偏好上存在差异。

外向型的学生可能在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中表现出色,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知识。而内向型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安静的学习环境,他们在独自钻研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具有较高开放性特质的学生通常对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知识内容更感兴趣,他们渴望探索未知,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拓展性的学习资源。

而责任心强的学生往往自律性高,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但也可能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感到压力过大,教师需要关注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特质评估对教育策略的影响

学生特质评估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调整教育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评估,如果发现一个班级中有较多外向型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小组活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对于内向型学生较多的班级,则可以安排更多的个人作业、独立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任务。

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组合的学生,在评价方式上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对于具有较强创造力和开放性特质的学生,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和作品展示的评价方式;对于责任心强、注重细节的学生,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估可能更能发挥他们的优势。

此外,学生特质评估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的风险。例如,过度神经质特质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五、对特质理论的评价

(一)优点与贡献

1.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特质理论以其相对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特质理论确定了一些稳定且可测量的人格特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量化的基础。

其实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职业咨询中,特质理论帮助人们根据自身特质选择适合的职业,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可以利用特质理论进行人才选拔和团队组建,优化组织效率。

特质理论还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人格研究的推动作用

特质理论推动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使其从相对模糊和主观的描述走向更精确和客观的研究。它为后续的人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激发了更多关于人格结构、特质形成机制以及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特质理论促使研究者关注个体差异,强调了人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理解。

(二)局限性与挑战

1.对复杂人格现象的解释不足

特质理论在解释一些复杂的人格现象时存在局限性。它往往侧重于对人格特质的静态描述,而对人格的动态变化、情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关注不够。

例如,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或长期的环境变化时,个体的人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特质理论难以充分解释这种变化的机制和过程。

特质理论也难以解释一些特殊的、极端的人格现象,如多重人格障碍等。

2.文化和个体差异的考量不够

特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和个体差异对人格的塑造。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赋予人格特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不同文化中,某些特质的表现和重要性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独特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特质理论在这方面的考虑相对不足,可能导致对个体人格的片面理解。

(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整合

1.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特质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联系。两者都试图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现象,但侧重点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的动机和冲突对人格的影响,关注个体早期的童年经验和性心理发展。特质理论则更侧重于通过可观察和测量的特质来描述人格。

区别在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较为复杂和深入,常常涉及到潜意识的欲望和压抑,而特质理论更注重表面的、可量化的特质。

在研究方法上,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依靠个案分析和深度访谈,特质理论则更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2.与人本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特质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观体验,关注个体的内在价值和成长潜力。

与特质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关注个体的人格,但人本主义理论更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积极的心理力量,认为人具有自我成长和改变的能力。

区别在于,特质理论更侧重于对人格特质的客观描述和分类,而人本主义理论更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认同。

在应用方面,人本主义理论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咨询和促进个人成长,而特质理论在职业选择、人才评估等方面更具实用性。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相对稳定的特质构成,这些特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估。关键要点包括不同流派的特质理论观点,如奥尔波特的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首要特质等分类;卡特尔的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以及相关的问卷工具;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等。

人格评估方法包括自陈式量表、观察者评定法和投射测验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特质理论在职业选择、心理健康和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进一步探索特质的形成机制,尤其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特质发展的影响。结合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特质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在应用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的丰富,特质评估可能会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服务等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同时,特质理论也有望与其他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融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塑造人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