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仙侠 > 我出生偏远的山村 >第21章 我吃德面粉

第21章 我吃德面粉

作者:相思南国字数:8965更新:2024-09-20 09:30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起源: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大约100万年前,小麦属小麦种分化成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两个彼此存在生殖隔离的种。到50万年前,乌拉尔图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拟山羊草突破生殖隔离发生杂交,形成了野生的二粒小麦和提莫非维小麦。

-驯化: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对野生小麦进行驯化。约1.4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小麦属仅有4个野生种,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粒小麦主要分布在西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黎凡特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地。这些地区的地中海气候使得野生一粒小麦为适应环境演化成一年生植物,其生长特性被史前人类认知并开始采集食用,这里便是“新月沃地”。第一种被驯化的野生小麦是一粒小麦,之后是二粒小麦。

-传播与发展:

-大约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栽培二粒小麦偶然与当地特有的一种野生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最终形成了普通小麦,小麦属由此有了第5个种。由于普通小麦更耐旱耐寒,所以很快就取代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小麦形成后,快速向四周传播,成为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传入中国,在汉末取代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最终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在中国,小麦的种植范围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到南的发展历程,最早的考古遗迹出现在西北,商周时期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汉代又大面积向南推广,至盛唐时期,在江南华南等地也得到广泛种植小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推动了农业、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革。其在不同地区的适应与演变,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小麦在古代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起源与传播: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之后小麦由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等地传播。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境内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距今已有3800年历史的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里。

-在中国的早期种植:

-商周时期:在中国,小麦的种植可追溯到商周时代,但当时小麦的地位并不算高,种植范围也较为有限。

-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小麦开始得到更多重视,尤其在秦国。秦国靠近西域,较早接触到小麦,且关中平原适宜种植小麦,这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左传·成公十八年》中“不辨菽麦”的成语故事,表明当时我国北方已广泛种植小麦。

秦汉时期:

-秦朝:秦国重视小麦种植,为其国力发展做出贡献。

-汉朝:秦末动荡之后,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关中平原上大力推广小麦种植。民众粮食供应得到恢复,粮仓逐渐丰盈,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奠定了基础。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很大,且石磨得到普遍推广使用,这为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三脚耧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小麦的播种效率。

-唐宋时期:

-唐朝:小麦在北方的地位仅次于粟。唐代的碾碨经营(水磨经营)与小麦种植有密切关系,反映出小麦种植在当时已具有一定规模。

-宋朝:小麦一举“登顶”,取代了谷子这个中国传统作物的主粮地位。宋朝初年,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将占城稻带到福建等地,迅速在长江流域的农田得到推广。人们发现占城稻生长周期短,可与小麦轮种,单位亩产大大增加,且减少了休耕次数,还能避免农田盐碱化问题,土地肥力得以保持稳定。这一时期,小麦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品种也不断丰富。

-元明清时期:到了明末,北方人的主粮中一半来自小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持续进步,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小麦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以下是其主要阶段和特点:

品种改良与推广: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解决传统农家种产量低、易感锈病等问题,各地农业科研单位培育了一批具有抗寒、抗锈病、高产稳产等特点的小麦品种,如石家庄407、辛石麦等,品种产量可达100-150公斤/亩,推动了小麦产量的初步提升。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继续进行品种改良,通过杂交选育等技术,培育出了一批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小麦品种,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研投入的增加,小麦育种工作取得了更大突破。例如,1999年,赵振东成功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不但产量增加了4.5%,达到了国标评审标准,还打破了强筋小麦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1世纪以来,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小麦新品种不断涌现。同时,注重品质改良,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如强筋小麦用于制作面包,弱筋小麦用于制作糕点等。2016年,山东育成的济麦229、济麦44两个超强筋小麦新品种顺利通过审定,济麦44还以1500万元的价格实现了专利转让,刷新了全国小麦新品种转让金额纪录。

-种植技术改进:

-灌溉技术不断发展,从传统的大水漫灌逐渐向节水灌溉转变,如喷灌、滴灌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

-施肥技术更加科学合理,根据土壤肥力检测和小麦生长需求,精准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浪费和环境污染。

-病虫害防治技术日益成熟,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降低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麦种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环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近年来,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小麦种植的规模化经营。一些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通过集中连片种植,能够更好地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政策支持与保障: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麦生产的政策,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提高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持小麦育种、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保障小麦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增强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调控能力。

总体而言,新中国时期小麦在品种、种植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产量大幅增长,品质不断提升,为保障国家粮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小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种改良持续推进:

-高产优质品种选育: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加速培育具有高产、优质(如高蛋白质含量、优良的面筋质量等)、多抗(抗病、抗虫、抗逆)特性的小麦新品种。例如,我国培育出的一些强筋小麦品种,在满足国内食品加工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开发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如干旱、高温、低温等)、土壤类型(如盐碱地等)和种植区域,选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扩大了小麦的种植范围。比如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推广种植耐旱小麦品种,保障了当地的粮食生产。

-种植技术不断创新:

-精准农业应用: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小麦种植过程的精准监测和管理。可以精确掌握土壤肥力、水分状况、作物生长态势等信息,进而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农业设备应用: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收割机等智能化农业设备在小麦生产中逐渐得到应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强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如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对小麦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加工规模化与产业化:

-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小麦种植的规模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通过集中连片种植,能够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产业化发展:小麦的生产与加工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种子供应、种植管理,到收获、仓储、加工,再到销售和食品制造等环节,实现了一体化发展,提升了小麦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型的面粉加工企业、食品企业不断崛起,推动了小麦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全球贸易与交流加强:

-国际贸易量增长: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小麦的国际贸易量不断增长,各国之间通过贸易互通有无,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小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一些小麦主产国通过出口小麦,获得了经济收益;而一些粮食短缺的国家则通过进口小麦,保障了国内的粮食供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各国在小麦科研、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小麦产业的发展。比如,一些国际农业合作项目促进了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

小麦在现代种植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自然因素方面:

-气象灾害影响:

-干旱:在一些地区,降水不足或分布不均,导致小麦生长过程中面临缺水问题,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分蘖以及后期的产量和品质。比如在华北地区,春旱时有发生,若小麦在拔节、孕穗等关键时期遭遇干旱,会严重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

-洪涝:在一些地势低洼或降水集中的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灾害,使小麦遭受水淹,导致根系缺氧、植株倒伏、病虫害滋生等,甚至可能造成绝收。例如在南方的一些稻麦轮作区,雨季的强降水可能引发麦田积水。

-低温冻害:在小麦的生长季,尤其是冬前和早春时期,若遭遇强冷空气或寒潮,可能导致小麦发生冻害。轻则使叶片冻伤,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重则造成植株死亡、分蘖减少,严重影响产量。像北方麦区冬季的极端低温天气,可能对小麦安全越冬构成威胁。

-高温热害:在小麦灌浆期,若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会加快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导致灌浆期缩短,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威胁:

-病害:常见的小麦病害如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这些病害一旦发生且防控不及时,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传播蔓延,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小麦赤霉病不仅会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还会使麦粒中产生毒素,影响食品安全。

-虫害:蚜虫、麦蜘蛛、吸浆虫、黏虫等是常见的小麦害虫。蚜虫吸食小麦汁液,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麦蜘蛛危害小麦叶片,造成叶片失绿、枯黄;吸浆虫幼虫吸食麦粒浆液,导致麦粒干瘪;黏虫在幼虫期大量取食小麦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这些虫害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人为因素方面:

-种植管理粗放:

-播种质量不高:部分地区存在播种量不合理、播种深度不均匀、播种时间不适宜等问题。播种量过大,会导致麦苗拥挤,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生病虫害,且后期容易倒伏;播种量过小,会造成麦田群体不足,影响产量。播种深度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小麦出苗和生长。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也会使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与季节气候不匹配,影响产量和品质。

-施肥不合理:有的农民在施肥时,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的需肥规律进行科学施肥,存在重氮肥、轻磷肥和钾肥的现象,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小麦生长发育不良,抗逆性降低。或者施肥量不足,不能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影响产量;施肥量过多,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可能引起小麦徒长,增加倒伏和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浇水不科学:不能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浇水,存在浇水过多或过少、浇水时间不当等问题。例如在小麦拔节期,如果浇水过多,可能导致植株徒长,抗倒伏能力下降;而在灌浆期,如果浇水不足,会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

-田间管理不及时:包括对麦田杂草清除不及时、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不及时、对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发现和处理不及时等。比如麦田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若不及时清除,会严重影响小麦生长;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会导致病虫害蔓延,造成严重损失。

-品种选择不当:一些农民在选择小麦品种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种植制度等因素,盲目跟风选择所谓的“高产”品种,结果可能导致品种不适应本地环境,出现生长不良、产量不高、品质不佳等问题。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选择了需水量大的品种,在一些病害高发区选择了不抗病的品种,都会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超标,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品质,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水污染:受到污染的灌溉水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麦田,对小麦根系造成伤害,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对小麦叶片造成伤害,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

-温度:适宜的温度是病虫害滋生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例如,小麦蚜虫一般在温度12-20℃、相对湿度50%-80%时繁殖最快,在春末夏初气温回升时容易大发生;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2-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且温度在15℃以上时,就容易爆发。

-湿度:高湿度环境利于许多病菌孢子的萌发和害虫的生长发育。像小麦白粉病,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病较重;在潮湿的麦田,纹枯病也容易发生和传播。

-降水:过多的降水会导致田间积水,使小麦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生长势减弱,抗病虫能力下降,同时也为病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如小麦根腐病在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而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水分缺乏,小麦植株生长不良,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如蚜虫在干旱条件下往往发生严重。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不同的土壤质地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影响。例如,沙质土壤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小麦生长势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黏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在湿度大时容易发生根部病害,如全蚀病、根腐病等。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不足或不均衡,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虫害。如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使小麦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容易受到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攻击;而氮肥过量,又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增加感染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风险。

-土壤酸碱度:偏酸性或偏碱性的土壤可能影响小麦对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导致植株生长异常,进而引发病虫害。例如,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对磷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生长缓慢,容易感染病害。

-病虫草害基数:上一季作物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病虫草害残体,如病株、病叶、杂草等,会成为下一季小麦病虫害的初侵染源。如果这些残体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和处理,病虫害基数就会积累增加,导致小麦病虫害发生加重。例如,小麦赤霉病的病菌可以在稻桩、玉米秸秆等残体上越冬,来年条件适宜时侵染小麦;麦田中的杂草是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寄主和栖息场所,杂草多的麦田,害虫发生往往也比较严重。

-人为因素:

-种植管理:

-品种选择: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如果选择了不抗病虫的品种,或者品种的抗性已经退化,就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例如,一些感病品种在锈病流行年份,发病程度会明显高于抗病品种;部分不抗赤霉病的品种,在赤霉病高发区种植,发病概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

-播种时间:播种过早或过晚,都可能使小麦生长发育与季节气候不匹配,从而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播种过早,小麦冬前生长过旺,抗寒能力下降,容易在冬季遭受冻害,同时也为病虫害的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播种过晚,小麦冬前生长量不足,苗弱,春季返青晚,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例如,在一些地区,如果小麦播种过早,春季容易发生白粉病和锈病;播种过晚,后期可能受到蚜虫和干热风的危害。

-播种密度:播种密度过大,会导致麦田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加,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例如,密度过大的麦田,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发生往往较重;同时,由于植株之间竞争激烈,小麦生长势弱,也容易受到蚜虫等害虫的侵害。

-施肥浇水:施肥不合理,如氮肥施用过多、磷钾肥施用不足,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组织柔嫩,易感染病虫害。浇水过多或过少,也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抗病虫能力。例如,浇水过多导致田间湿度过大,容易引发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而在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生长不良,蚜虫等害虫发生会加重。

-田间管理:田间杂草清除不及时,会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还可能为病虫害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麦田中的看麦娘、野燕麦等杂草,是小麦蚜虫、吸浆虫等害虫的寄主;同时,杂草还会影响麦田的通风透光,增加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也会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

-农药使用:

-农药选择不当:如果选择的农药不对症,或者使用了过期、假冒伪劣的农药,就无法有效防治病虫害,甚至可能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例如,使用对小麦锈病无效的农药防治锈病,必然达不到防治效果;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蚜虫,蚜虫可能会逐渐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农药使用方法不当:包括用药剂量不准确、用药时间不合适、施药方式不正确等。例如,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对小麦产生药害,同时也会污染环境;用药剂量过小,则达不到防治效果。用药时间过早或过晚,也会影响防治效果。施药方式不当,如喷雾不均匀、漏喷等,会使部分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从而继续繁殖和危害。

-轮作倒茬不合理:长期连作小麦,会导致土壤中某些病虫害的病原菌和害虫积累增多,病虫害发生加重。而合理的轮作倒茬,可以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小麦与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以及地下害虫的发生程度。

大量贩卖小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合法性

1.具备合法经营资质

-从事小麦贩卖业务,需要依法注册成立企业,并取得相应的营业执照,明确经营范围包括粮食收购、销售等相关业务。

-根据规定,可能还需要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等特殊行业许可,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2.遵守国家粮食政策法规

了解并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粮食流通、价格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不得在粮食收购中压级压价、抬级抬价,不得囤积居奇、操纵市场价格。

二、质量把控

1.源头采购

选择可靠的小麦供应商,如大型农场、合作社或正规的粮食生产基地。可以实地考察供应商的种植环境、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小麦的品质和来源可靠。

-与供应商签订明确的采购合同,约定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价格等条款,保障双方权益。

2.质量检测

-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在收购小麦时,对每批次的小麦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水分含量、杂质率、容重、不完善粒等指标。

-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小麦,要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处理,确保销售出去的小麦质量合格。

三、仓储管理

1.合适的仓储设施

建设或租用符合标准的粮食仓库,确保仓库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虫、防火等功能。仓库的位置应便于运输,减少物流成本。

-根据小麦的储存特性,合理控制仓库的温度、湿度,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防止小麦因储存不当而变质。

2.库存管理

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对入库、出库的小麦进行详细记录,做到账实相符。定期盘点库存,及时掌握库存动态,合理安排销售计划。

-注意小麦的保质期和轮换周期,避免长时间储存导致质量下降。

四、销售渠道

1.传统销售渠道

与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小麦原料。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商务洽谈等方式拓展客户资源。

-与粮食经销商合作,利用他们的销售网络将小麦推向市场。与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明确销售价格、数量、交货方式等条款。

2.现代销售渠道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小麦的线上销售。建立自己的电商店铺,展示产品信息,提供在线下单、支付、物流跟踪等服务。

-借助社交媒体、农产品交易平台等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物流运输

1.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根据销售距离、数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不同的运输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率、安全性等因素。

-与专业的物流运输公司合作,签订运输合同,明确运输责任和义务,确保小麦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客户手中。

2.运输过程中的保护

-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小麦受潮、受污染、受损。例如,使用密封良好的运输工具,对小麦进行包装和固定,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散落和碰撞。

六、风险管理

1.市场风险-关注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避免因市场需求下降而导致库存积压。

2.自然风险

-购买农业保险,降低因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病虫害等)导致的小麦减产或质量下降的风险。

-建立应急预案,在遇到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3.信用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合作。可以通过查询客户的信用记录、了解其经营状况等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销售和收款流程,及时催收货款,避免出现坏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