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174章 王敦和苏峻

第174章 王敦和苏峻

作者:青港沉沙字数:1905更新:2024-09-05 09:21

六二:休复,吉。

休息时反复,吉利。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只活了二十六岁,做了不到四年皇帝,但他明谋善断,很快稳定了东晋局势,推动了江南的安定发展。

王敦虽然退回武昌,但并没有闲着。他从建邺撤军时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利益,官拜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兼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万户,军政大权一把抓。司马绍登基后,继续锦上添花,手诏征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黄钺的权力,同时许其可以“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并赐班剑甲士二十人。

除了未加九锡,王敦的权力和待遇甚至已超过当年的魏王曹操和晋王司马昭。但他显然不会满足,因为他想当皇帝了。

如果说王敦以诛杀奸臣之名发动第一次叛乱,或明或暗得到王导等人的支持,那么他这一次紧锣密鼓重新部署,却遭到了王氏宗族诸人如王导、王彬、王舒等或明或暗地反对。他密谋篡晋的消息,就是被堂兄弟王舒的儿子王允之获悉后,通过王舒、王导透露给晋明帝的。

饶是如此,以王敦当时的实力,也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与东晋大军正面硬刚。谁料老天没有站在他这一边,他忽然生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王敦没有儿子,只得把嫡亲哥哥王含的儿子王应收为养子,相当于自己篡晋事业的继承人。

只可惜王应少年纨绔,难当大任,王敦一旦病休,晋明帝就大吉大利,机会来了。

公元324年6月,原本支持王敦的左司马温峤倒戈,将他的谋划尽数禀报给晋明帝。司马绍决定讨伐王敦,并作出了一系列军事部署:以王导为大都督,统领征讨诸军;以郗鉴为卫将军,负责统帅御林军护驾;以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镇守石头城;以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守卫建康城南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命徐州、豫州、兖州、临淮等本部兵马进京勤王。

策划已是如此周密,因为王敦的积威太盛,晋明帝和王导仍无必胜的信心。他们想出了一个很好的馊主意:宣称王敦已死,只是讨伐余孽。为坚定将士信心,王导甚至亲率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晋军果然士气大振。

破解此计很简单,只要王敦阵前亮个相即可,却也极难,因为王敦病情太重,做不到。当然,他如果一定要亮相也不是不行,躺在马车上出去走一遭也是可以的。不过如果这样出去,还不如不出去,至少还可以保持一些神秘感。

以王含为元帅的叛军脆败,王敦闻讯后气死。一代枭雄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叛军兵败如山倒,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王导晋封始兴郡公,进位太保,兼任大司徒一职。晋明帝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王导吓了一跳,坚决推辞不受。

翌年,公元325年,本该大展宏图的晋明帝病重而崩。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是为晋成帝。司马绍为他安排了一群辅政大臣,包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这七人。

七个人加起来,还不如晋元帝只安排王导一人。

晋明帝这是无奈之举,因为晋成帝司马衍(321年-342年)即位时不到五岁。他比他爹还短命,只活了不到二十二岁,却当了十七年皇帝。

晋成帝刚登基时,因其年幼,其母庾太后临朝,于是她的兄长庾亮的权柄迅速盖过了王导。

庾亮(289年-340年)出身于颍川庾氏,和王敦一样,也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擅长玄学清谈的两晋名士。他的执政风格与王导大相径庭。王导以宽和执政而赢得民心,而庾亮却因严厉执法而大失人心。

能够身居朝廷高位的人,各个都是千年的狐狸成精,眼明心亮得很。长官若对下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属自然也会投桃报李打哈哈,就算不会助上级成事,至少会按部就班做事而不会自讨没趣坏事。但上级要是明察秋毫锱铢必较,下属一定会想法子找一些麻烦让上级头疼头疼。

一来二去,庾亮竟然逼反了流民统帅苏峻。

公元328年,苏峻只率领万余部众,乘风渡江,一路杀人放火,很快攻陷宫城。庾亮无力回天,只得丢下皇太后妹妹和皇帝外甥这一对孤儿寡母,带着三个弟弟仓皇出逃,投奔温峤。

苏峻逼着朝廷百官服苦役,命令他们身背重物登山。他甚至把宫中男女的衣服都剥光,命他们用草席遮体,如果草席者允许他们用土把自己埋起来。当时国库中有布二十万匹,绢数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苏峻能抢的抢,不能抢的全部焚毁。在这样可怕的形势下,庾太后时刻担心受辱,最终忧伤恐惧而死。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关键时刻,王导再一次为司马家拼了老命。

叛军杀进京城后,王导抱着小皇帝端坐龙椅之上,又命侍中钟雅和右卫将军刘超等人侍立左右。此刻,疯狂烧杀抢掠的叛军居然在门外畏畏缩缩不敢进殿。结果,小皇帝还是那个小皇帝,苏峻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朝政,而他居然让王导官居原职,位在自己之上。这就可见王导的气度和个人魅力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