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的拍摄让剧组里的人都正面感受着来自周森巅峰演技的冲击,而在大洋彼岸,有那么一批人却已经被周森的演技所征服。
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正式上映。
虽然因为要担任导演的原因,周森并没有办法及时赶到大洋彼岸去参加那些活动,但是他也已经提前录制好了参与开幕仪式的视频,这将会在剧组举办每场活动的时候放映出来。
而且他也会和肯尼斯那边协商好时间,时不时地电话连线一下。
虽然周森似乎在《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的宣传上好像没有做很多事情,有些忽视的样子,但这并不是他不重视,只不过是现在手里的电影更需要他而已。
其实《海边的曼彻斯特》从宣传的风格上,就已经能够体现出了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了。
淡淡的,缓缓的,一点也不火急火燎。
这似乎有点不像是正常电影的宣传风格。
周森并不知道《海边的曼彻斯特》已经获得了奥斯卡各项提名的事,当然,这件事就连肯尼斯自己也不知道,上次那场宴会的消息,一直都没有透露出来。
至于其他的奖项,或许还是需要先看看票房怎么样。
虽然《海边的曼彻斯特》算是一部实打实、完完全全的文艺电影,但亚马逊和环球影业投资这部电影,可并不代表他們会想赔钱的。
这部账面上制作成本850万的电影,需要拿到2000万以上的票房,才能算是小成功。
而2000万的票房,对于一些知名的好莱坞巨星而言,单单靠着他们的名气或许都能够直接拉动这个票房量的粉丝来购票。
可周森不行。
虽然周森已经获得过了戛纳影帝,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在国际商业片领域就能够拥有知名度。
不过他倒是有可能会吸引到美利坚里一些热爱文艺片,热爱电影艺术领域的人前往电影院来观看这部本土文艺电影。
可就算是乡下的老邮差叔叔都知道,那些真正热爱文艺片,会到电影院去看文艺片的人,在美利坚这种把爆米花商业大片做到了可以算是极致的国度,那真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
肯尼斯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
其实他对于票房的事倒是挺佛系的,他觉得自己拍这部电影,那就是冲着一些独立电影节的奖项去的。
只不过在成功地邀请到了周森之后,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自己可以朝着金球奖和奥斯卡再度冲击冲击。
他已经不再甘心于只拿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剧本奖而已了。
佛系的肯尼斯,也并没有太热心在电影宣传的事上,发行的事甚至都是环球影业的工作人员去办的。
也难怪他并不怎么想催周森回来美利坚参加这些活动,毕竟他在知道了周森现在在忙着自己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这件事之后,就已经觉得这些无所事事的座谈会根本不值得那个天才疲于奔命。
当然,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海边的曼彻斯特》已经在奥斯卡学院宴会上征服了一种评委,但基于这部电影的超高质量和他的强烈自信,以及有一些自己结交多年的老艺术家对于自己这部电影的极高评价,肯尼斯对于拿奖这件事已经信心满满了。
是的,他根本不觉得提名会是一个关卡。
毕竟他其实也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一个单纯的导演,他可没有上层上流人士们对政治那么敏感。
否则他也不会在戛纳看完《霸王别姬》和《失孤》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想邀请周森成为自己的男主角。
或许是因为宣传力度完全不到位,参演明星都算不上是什么大牌。
哪怕有着马特·达蒙的站台推荐,大家也只觉得这像是哪个巨星喜欢看哪本书,然后推荐给大家而已。
有时间,有心情,有闲钱,这三有合一的人,才会在路过电影院的时候想到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在北美上映的第一周。
《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在北美艺术院线放映的《海边的曼彻斯特》,首日票房也仅仅只有256498美元。一整周下来,票房也只有100多万的成绩,这对于正常的电影来说,无疑是一场惨败。
但是肯尼斯却还是悠哉悠哉地参加着亚马逊举办的座谈会,不咸不淡地推荐自己的这部新作。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
“Jackson之前跟我说过,在他们的国家有一句老话说得很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能够靠着口碑获得大家的认可的话,那我觉得这会让我更有征服欲和成就感。”
当时在座谈会上,没有看过他电影的一些嘉宾还模仿着肯尼斯说的这句话,来嘲笑肯尼斯太过于自信了。
大多数人都是理性的数据党。
《海边的曼彻斯特》那平平无奇的票房数据,甚至有一种愈来愈垃圾的感觉,这种数据的电影,怎么可能配得上“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话呢。
而且口碑。
大家都不好意思嘲笑痴心妄想的肯尼斯。
不管是在烂番茄,还是在IMDb,亦或者是在Metacritic上,《海边的曼彻斯特》甚至因为看得人太少,评分的人太少了,连分数都没有显示出来。
这就是肯尼斯口中的好电影吗?
正当综艺节目里嘲笑肯尼斯的片段还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
评分网站上的评分数量终于积累到了可以显示的程度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分数在半夜成功刷新。
而这一刷新,就把这部电影刷新到了首页封面去了。
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惊人高分。
在烂番茄网站,《海边的曼彻斯特》新鲜度高达99%,首次显示评分就以9.8分的高分傲视群雄。而在Metacritic上的评分更是高达10分满分,达到了零差评全满分的恐怖高度。而在IMDb上,虽然没有前两者那么可怕,但也达到了9.6的高分。
一朝闻名天下知!
这种空降高分,让很多之前并没有关注过这部电影的普通人也开始愿意打开这部电影的封面,看看它的简介,再看看它的演员阵容,来探索一下为什么这部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电影是怎么获得这样的高分的。
难道是星球大战的新IP?还是拍得最好的蜘蛛侠?亦或者是重制版的阿凡达?
当然,《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个名字就已经扼杀了他们大多数幻想,最后的可能就是一些牛逼哄哄的科幻片。但当所有人都点进了简介之后,却发现这就是一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生活系电影。
生活系剧情电影有什么好看的?
艺术片?
难道不会在电影院里打瞌睡吗?
在他们看到了演员名单中,周森那显眼的姓氏,和陌生的亚洲人面孔之后,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就爆发了。
“为什么会让一个亚洲人来演我们美利坚人?不别扭吗?看都不用看就知道是个烂片,评分都是刷的吧?”
“我绝对不会去看这部垃圾电影的,单单看着演员阵容,我就会给它打低分。”
除开这些一看就是喷子的评论在发表之后很快被管理员删除之后,有一些人也搜到了周森的相关信息。
“戛纳影帝?好吧,虽然我承认这位演员或许有着很强的演技,但是我并不觉得他能演好白人,只不过我或许会给肯尼斯一个机会,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再回来修改这个评论。毕竟,他也是拿到过奥斯卡的顶级编剧。”
这种评论倒是被保留了。
而这种评论,自然也引导了一些对周森不太适合的偏颇观点。
有人觉得这位新晋的戛纳影帝是趁着这股热度跑来美利坚捞钱的,毕竟这里赚的是美元,比华夏币值钱多了。
当然,有喷子和不看好的人,就有忠实的观众,特别是那些已经进电影院看了好几遍的人。他们在评论区里不断地安利,劝说别人应该去电影院里看看再评论吗,倒也是成功地劝到了不少人。
但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吵。
最终还是要到电影院里去见真章的。
毕竟一部电影到底是烂得像一坨狗屎,还是香得像一个宝藏,都需要每个人亲自到电影院里一探究竟,道听途说是不可信的。
这一去,可就不一样了。
原本因为喷子和一些人种主义者的故意捣乱,各大平台被压下来的评分,突然又开始恢复高分了。
而《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票房,也出现了奇怪的走势。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各大网站的评论区里,竟然都开始了一种比票房走势更加奇怪的抑郁风评论。
“看完一遍之后,有遗憾和失望,但不是对电影,是对生活,所以我选择去再看一次。二刷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角色的好感甚于电影,Jackson把李·钱德勒这个角色演得太饱满了,这让我对这个角色产生了依恋感。或许从这部电影开始,原本不是任何人粉丝的我,成了这个亚洲男人的粉丝了。”
“那些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有时候关不上冰箱门,脚趾撞到了桌角,临近出门的时候找不到手机,我嚎啕大哭,你觉得我小题大作,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什么。”
“我冷漠的躯壳里,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
“我害怕这种电影,不是因为我讨厌它,而是因为我爱它。因为每次我看完以后什么都讲不出,就想静静地待着,静静地沉溺在挥之不去的抑郁中。结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么都没有。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就像是李,我也是那个走不出来的人。”
这种抑郁风,看起来似乎都没怎么认真在评价电影内容到底怎么样。
反而是让后续点进来看评论,想要找找对电影剖析和评价的观众一头雾水。
在流行着合家欢、大团圆、快乐爆米花的美利坚,骤然出现了一种现象,有人把这种现象做成了一些表情包。
【看《海边的曼彻斯特》前的我】:这群傻宝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在这评论区就开始就地抑郁,开始痛哭流涕了?都这个年代了,不会还有人看电影能够看到抑郁的吧?
【看《海边的曼彻斯特》后的我】:妈妈!我抑郁了,呜呜呜
这种特殊的风格悄然席卷了主流社交媒体。
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和媒体关注到了这部画风清奇的电影。
《娱乐周刊》称肯尼斯为“文艺大师”,称《海边的曼彻斯特》为“大师之作”。
《滚石》用“极致卓越以让人沉浸其中”来形容周森在电影中的表演。
《纽约观察家报》更是这部电影的头号吹捧者,连续几期报道都是给《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它甚至把自己的所有溢美之词都献给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如此经典的电影杰作,以至于我要不断擦亮眼睛才能相信,它是如此的聪明、美丽、清晰、敏感而又意味深刻。”
可伴随着这样的溢美之词,《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票房却撑死在了每日100万美元左右。
有聪明人发现了这一端倪,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
“肯尼斯!为什么电影只在北美艺术院线上映?我不仅抢不到票,我想看电影还得跑50公里才能找到一家艺术电影院!快把电影投放到正常的商业院线来!”
罕见的是,肯尼斯竟然也回复了这个喊话。
“不好意思,我们签了合同的。但是你可以不用急,因为我的电影会在艺术院线里上映半年,你之后随时可以驱车前往离你最近的电影院观看,就像是你会为了米其林三星餐厅专门驱车来一场旅行一样。”
因为肯尼斯的这个回应,《海边的曼彻斯特》也多了一个外号。
【唯一的米其林三星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