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有些微微的摇了摇头。
对自己的这个堂哥朱雄英也非常的不大看好。
反倒不是觉得,这个堂哥压根没有能力治理好偌大的大明江山。
与之恰恰相反。
小小年纪便展露出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腹黑和才华。
往往如此才让人觉得更加害怕,可更要命的是这个堂哥身上无意之间显露出来的非常强悍的控制欲和好胜心。
不经意间,就已经让朱高炽忌惮无比。
这家伙若是要以后能够有机会登基称帝,主宰天下。
那么这些被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的堂兄弟,想来未必能够有什么好日子过。
轻则身死除藩,重则满门俱灭。
不论哪一样,那都是作为藩王所不能够接受的。
仰天长叹了一口气,燕王朱棣重重的拍在了朱高炽瘦弱的肩膀上,语气显得极为沉重:“今日父王和你太子伯伯说了些闲话,听你那太子伯伯的口风和语气,怕是有将我们这些藩王全部搬到京城的想法!”
什么?!
太子伯伯朱标竟然有这样的想法!?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大明的藩王,总体上和大多数朝代的藩王相差无二。
但也有着些许不同。
这个时代的藩王大多数都可以手握重兵为国家镇守边疆。
与之相应的,藩王郡王相对于朝廷的文武百官来说,俸禄优厚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那绝对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更要命的是,既然是镇守边疆。
那么手中紧握着的兵权,变成了各地藩王耀武扬威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来讲,也算是拥有了极大的特权。
甚至可以换个角度来说,对地方上拥有着一定的程度控制力。
而天高皇帝远,自己在地方上,无论怎么放肆怎么胡来。
只要事情不闹得太过荒唐和严重,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事儿。
但如果像太子朱标所设想的那般。
将全国各地的藩王都集中在京城。
那么对各路亲王来说。
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若真全部都集中在京城,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怕是一个晚上进了几次洞房,第二天皇帝都会知道的一清二楚。
别说搞什么小动作了,集中在京城奉养。
怕是各位亲王的俸禄都会大幅程度的下降。
毕竟全部窝在了京城,那么各个藩王想来再也不需要数千上万护卫了。
这绝对可以让朝廷节省大量大量的开支。
可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
如此一来,诸位藩王也再也没有从中捞油水的可能。
经济上就相当于斩断了其中一个巨大的来源。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经济。
亲王们封藩以后。
便可以在当地大肆开展商业和店铺,从而从中捞取大量大量的财富。
但如果是移居到了京城,所有身份尊贵的皇子皇孙,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京城。
大肆开展商业和经营店铺的时候,难免会和自己亲戚以及朝廷文武百官,开国勋贵们发起非常多的纠葛和冲突。
这换作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
一来容易树敌。
二来嘛,也非常容易让财富大幅的缩水。
听着朱高炽唠唠叨叨的絮叨。
燕王朱棣眉头简直就快皱成了一个川字。
不听不知道,一听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利弊。
简直快让他有些心里头狂跳不已。
果然自己的这个太子哥哥好心计!
这算盘简直打的是噼里啪啦直响。
拉着朱高炽的小手往书房里走。
燕王朱棣,语气和蔼的说道:“那么老大心中可有什么相对应的策略!?”
朱高炽有些茫然的摇了摇头。
对方代表着国家和朝廷。
占据了无以伦比的大义名分。
让你做什么都是合情合理的。
包括去死。
这还怎么反抗?
这还怎么防御?
简直成了无解之题。
见自己儿子都没有什么好计策。
走进书房的燕王朱棣不由得有些着急的开始在书房里踱起了步来。
却见一个坐在书房,刚刚放下书就呵呵呵笑了起来的和尚,一脸好气又好笑的看了看自己。
燕王朱棣不由的开始,有些泱泱不乐起来,愤怒的看了看这个和尚。
这个和尚叫道衍!
他是一个和尚,法号道衍,俗名姚广孝,虽是出家人,却精通儒学,还师从道人学得阴阳术数之学。他通晓儒释道,但是一个不安分的出家人。相士袁珙称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最初也做过和尚,无书不读,尤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和占卜,遇到忽必烈后,誓死相随,助成忽必烈成为元世祖,为之规范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规划设计元大都,成就了大元帝国。他死后,被元朝统治者追赠国公藩王。有元一代,汉人位列三公者,唯刘秉忠一人耳。
道衍远在南方,是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送给前来奔丧的朱棣的礼物。
《明史•姚广孝传》说:“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朱元璋搭线,使朱棣与道衍见面了。
朱棣与道衍一见如故,视为知己,于是朱棣请道衍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据说,道衍初见朱棣,送给他一顶白帽子。
表面看来,朱棣丧母,理应披麻戴孝,在王冠上加一顶白色的孝帽。
不曾想到,道衍解释:朱棣你本身是王,上面加白,合二为一,称皇!
“臣奉白帽著王”,就这样出炉了。
这样的“王上加白”,传到清朝,也衍生了两种传说:一个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江湖术士张明德投靠皇八子胤禩,见他站在白果树下,赶紧下拜,称他有天命。另一个是晚清醇亲王奕譞去世后,户部侍郎英年向慈禧报告,奕譞墓园有一棵大银杏树又称白果树,高十几丈,树荫方圆好几亩,就像一柄大伞覆盖在坟墓上,这又是一个“王上加白”。虽然此时,奕譞次子载湉已入承大统,成了光绪帝,但是过继咸丰帝。英年懂风水,添油加醋。慈禧震动,认为对大宗不利,命人赶紧砍掉。
胤禩无缘帝位,还荣辱巨变,被雍正帝革除宗籍。奕譞一子一孙,相继为帝,却是过继咸丰—同治世系,做了他人的继承者。
倒是,道衍和朱棣情趣相投,为之全程策划,成就了朱棣真正的“王上加白”。
在北平,道衍随意出入王府,朱棣经常前往寺庙,二人行迹隐秘,交谈屏退旁人。
他们是谈禅说道,还是谋划天下,皆不为外人道哉。
一旦朱棣决意起兵,道衍公开谋划。
当朱棣兴兵誓师时,风雨大作,掀起屋瓦,让朱棣与众人瞬间变色,以为是上天示警,凶兆也。
只见道衍,赶紧上前道喜:“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飞龙在天起风雨,王府青瓦换黄瓦,挠得朱棣内心痒痒,再无所惧“民心向彼”,亲率卫队头领张玉、朱能、丘福等带八百死士,迅速血战监控燕王府的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正式造反。
道衍入世,运筹帷幄,用俗名姚广孝参预造反,虽对权势利禄欲望不大,但他有兼济天下的疯狂梦想。他要为大明王朝成就一个改天换地的霸主,而不是普通的明君。
其次,姚广孝是一个治世大才。
姚广孝不但有刘秉忠嗜杀宰相的面相,也有刘秉忠治平天下的大才。建文帝即位不久,采取对诸王削藩,意在对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动手。朱棣有心反抗,又投鼠忌器,是姚广孝以“只知天道,不管民心”,帮助朱棣下定决心造反夺位。
当然,姚广孝深得朱棣倚信。
姚广孝不但为朱棣运筹帷幄,还推荐了不少奇才,并自愿带着少量的兵力留守北平、为前方解决粮草,稳定朱棣的大后方。
建文帝派出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欲直捣朱棣大本营北平,截断他的粮草与军需补给。又是姚广孝辅佐燕王王妃徐氏、世子朱高炽领着一万人,坚守待援,成功击溃草包将军李景隆的中央军。
北平保卫战的胜利,对朱棣靖难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这次大胜,《明史》有多种说法!
《仁宗本纪》云:“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燕王世子朱高炽肥胖多病,不能像其父其弟一样去前线拼杀,但是以这次保卫战的以少胜多,为其日后获取储位,加分不少。
《后妃列传·成祖仁孝皇后徐氏》记载:“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北平得起保全,朱棣的嫡妻徐氏,作为城内地位最尊者,不但是主心骨,还是鼓动家。
《姚广孝传》说:“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这才真正点到保卫战,燕地守军的主要指挥者是道衍,是他调兵遣将,因地制宜地制定战略战术,成功击溃了来势汹汹的、且占据绝对优势的李景隆大军,创造了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当时为朱棣率军前往大宁,以武力胁迫宁王朱权率部助战,李景隆闻讯,率大军偷袭北平。
本来其手下的都督瞿能,即将攻破张掖门,燕地危矣。
李景隆忌惮瞿能获得奇功,于是强令撤出。道衍重新组织有效兵力坚守待援,取得了此次战役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此战,道衍居功厥伟。永乐“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是以道衍这个不安心念经、而醉心经世的和尚,鼓动了朱棣的造反,成就了朱棣的帝命。
朱棣继位后,道衍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他虽然没有出任朝中实际权位,但被称为黑衣宰相,足见称帝后的朱棣,仍对他很是倚重。
而眼下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倒也还没有积极大规模的为燕王朱棣谋划造反的事情。
毕竟太子朱标,尚在人世。
但需要有人参谋和谋划的时候,这道衍和尚姚广孝往往是第一个出现在燕王朱棣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