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抗战上海淞沪抗战
日本人也知道,“取缔抗日活动,解散抗日团体”,这样的要求提出去会是怎样一个结果。
日本以武力霸占东北三省,这样的举动若还没有产生“抗日活动,抗日团体”,那真是岂有此理了。
但日本人欺负满清和民国政府已经养成习惯了,不但要占了你的地,就连你不抵抗,只是在自己家里骂娘都不允许。欺负人到这个份上,肯定会遭来中国人更大的愤怒。不过,在日本人看来,你再愤怒还能咋的?不听话就吓吓你,再不听话就找个借口打你一顿。
吓你也好,打你也好,都得有军队做后盾。对日军来说,满洲是陆军的地盘,上海就属于海军的地盘,在上海要派兵,那自然就要派海军的兵。
盐泽幸一紧急向海军部请调海军陆战队火速赶赴上海。
海军陆战队,一听就很牛气的名字。
不过,这牛气,差不多都是美国的陆战队打出的威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可没像日后的美军陆战队那样,可以编制到师一级,而且火力凶猛。日本人的海军陆战队,其实出动的时候大多就是几百人的规模,最高不超过大队级别。
31年时,日本的海军陆战队,最大编制也就是大队规模,现在为了吓唬吓唬中国人,日本政府同意,由日本海军分两批向上海增兵,第一批调上来的是吴镇守府第一特别陆战队457人,第二批是佐世保第二特别陆战队468名。
镇守府,是日本海军的特殊编制,就像几十年后中国的东海、北海、南海舰队一样,日本海军最初也是由四个镇守府,各自负责一个方向的海上防御。后来作为机动作战的主力军舰汇集在一起,就组成了著名的联合舰队,而镇守府则主要负责所在海区防御及军需后勤训练等。
日本海军的陆战队就是分属这些镇守府统辖的。这次增援而来的就是其中两个镇守府的陆战队。这样,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总数达到了1800名左右。
而跟着陆战队一起来到上海的还有几个驱逐舰队,共计十多艘驱逐舰。此外,还有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号。
都说日本是跟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这“一衣带水”确实很近,21日第一批军舰从日本,23日就到了上海。第二批舰队也很快于28日抵达上海。
日本人四项无理条件摆在面前,吴铁城的头都大了。
前三项,道歉、捕凶、慰问伤者还好办,意思一下,也都还说得过去。但最后一项:取缔抗日活动并解散抗日团体,这可就让吴铁城难办了。谁答应谁就是当代的秦侩,吴铁城对这个利害关系还是分得清的,这样的条件绝对不是轻易就可以答应的。
可不答应,又怎么回复日本人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请示中央政府,可中央政府就是迟迟没有回音,气得吴铁城成天在市长办公室里骂娘。
干等着也不是办法,对于日本人提出的无理要求,总得有个表示啊,不仅上海市民在看着他要如何做,国内舆论也在等着他的态度呢,谁让他是上海市市长啦。
吴铁城焦头烂额地思考了几天,终于硬着头皮发表了一个声明。
吴铁城的声明大致意思是,‘民众运动,如果在法律框架之内行事,那是受法律保护的,政府不便干涉,不管哪家的宪法都是如此。别说是在中国,就是英国美国,也一样如此。民众有集会、示威的自由。社会团体呼吁抗日,也是言论自由之一。如果按照日本领事要求予以取缔,那我吴铁城岂不是违反法律了。当然,如果民众做事出格违反法律,那我吴铁城当然会取缔。’,
吴铁城果真不愧是军政双优的人才,吴市长这话,说得在情在理。
只不过,吴铁城忘了一点,这次他面对的可是一向就没有和中国讲过理的日本人。
日本人并不为吴铁城的道理所打动,而是在26号发出最后通牒,限上海市政府48小时内,也就是28日下午6点前,必须做出让日本人感到“圆满”的答复,否则日军将自由行动。
对于蛮横无理,一点做人准则都没有的日本人,吴铁城是实在想不出办法了。立刻向南京紧急报告。
此时孙科已经不得已离职,汪精卫已经接任了行政院长,可蒋介石此刻还没有到南京,汪精卫在和何应钦等人商议后,指示吴铁城:上海是国家经济中心,精华集中之要地,行事务须谨慎。此次需尽力安抚日人。
汪精卫的这个指示,说白了,就是告诉吴铁城,只要上海不发生战争,你就满足日本人的需要吧。
汪精卫的指示让吴铁城恼怒异常,在市长办公室里好一阵摔桌子砸板凳。
吴铁城倒不是恼怒汪精卫对日屈膝退让,而是恼怒汪精卫让他吴铁城来背这个黑锅。
不过,恼怒归恼怒,这件事情他还得办。
因为有日本人的最后通牒在,吴铁城不敢耽搁时间,立即召集上海各界代表开会,想要委婉给大伙作思想工作。
让吴铁城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开始给别人做思想工作,别人就先给他做思想工作了。
许多沪上名人纷纷要求吴铁城为了沪上免遭战火,忍辱答应日本人的条件。
这突然间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吴铁城愣怔了半晌,好久才回过神来。
吴铁城此时终于明白了,别看在座的这些各界名流,平时嘴上都很爱国,一说到抗日,出钱的出钱,演讲的演讲,说起爱国来,个个都是爱国人士。可各位爱国人士都是有家有业的,这抗日虽然要紧,但是真要抵抗,仗打起来,毁了工厂家业那就不划算了。
话说到这份上,下面的戏就好唱了。别忘了,各种抗日团体,大都是“社会贤达”当领导的,这么多领导点头了,这事一定就成了。
28日下午2点,距离日本人的最后通牒到期还有四个小时,上海市政府用公函的形式,由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亲自跑到日本领事馆,将答复交给日本驻上海领事,全部答应日方提出的四项要求。
与此同时,吴铁城向各界发布通告,取消所有抗体团体。28日一大早,上海市警察厅下令禁止抗日集会,并且将各界抗日救国会还有各处的日货检查处一律查封。
上海市政府的查封令一下达,立刻引起了上海各阶层民众的愤怒,愤怒的人群包围上海市政府请愿。
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一回,他们爱戴的社会贤达们再也没有出来一个人出来参与向市政府请愿。
全部接受对方的最后通牒,有答复,有通告,还采取实际行动。吴铁城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日本人还能找出什么借口生事。于是,市长安心了,“爱国人士”安心了。
只是吴铁城和这些“爱国人士”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人却着急了,而且还是急得要死。
这是谁呢?
着急的不是别人,正是上海日军最高指挥官,盐泽幸一。
这些条件,盐泽幸一提的时候自己都感觉脸红,可让盐泽幸一想不明白的是,上海市政府怎么能这么快就答应了呢?,
早上还一个个都慷慨激昂要抗日,怎么能这么说话不算话!!!?
怎么一个晚上全成了缩头乌龟。那这个仗还怎么打啊?
一筹莫展的盐泽幸一,只好来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村井苍松请教办法。
上海工商界人士,公开场合捐款支援抗战,资助抗日集会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需要毁家抒国难,有这个勇气的,还是少数
28日晚上11点25分,上海市公安局收到了一份日本第一外遣舰队司令盐泽幸一的声明。
“鉴于多数(日本)邦人住居闸北一带,为维持治安计,欲以兵力配备该处,以负保安之责。希望中国方面应将闸北方面所有中**队,及其敌对措施从速撤退。”
看到这份声明,吴铁城彻底傻眼了。见过无耻的,他还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闸北是什么地方,这里可不是租界,这是华界,要不然中**队怎么会驻扎在那里。不通过外交渠道,外**队直接要求另一国的军队从自己的领土撤出,也亏日本人想得出来。
只是,再无耻也得找出理由来啊。日本人什么理由呢?闸北这里,早被租界共同委员会划入日军的警备区域了,所以,日本人可以进入。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说上海租界那档子事。别看上海现在是国际大都市,当初洋鬼子刚来的时候,上海县其实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这地方在哪呢?现如今上海的人民路、中华路环围的南区中心地带,这么小的一块区域才是当年上海最早的城市区。周边就是农村水田。
洋鬼子来了,先是英国人,后来是美国人、法国人都跑到这里划了租界,经过多次扩张,英美租界合并成的公共租界有三万多亩,法租界有一万多亩。不过洋人嫌地方不够大,可是租界划定毕竟是要和中国政府定约才能算数的,继续扩张很难谈判。于是这群洋人就开始自己动手,趁着租界外面不太平,在租界外修了不少马路,开始说是方便打仗用的军路。仗一打完就成了洋人管的了。于是这些越界马路修到哪里,租界的巡捕、收税就跟到哪里。把明明是中国地界的地方,变成了“黑”租界。只要一打仗,租界这帮洋人就赶紧往外修路。到头来,到1932年,光是公共租界的这些“越界区域”就有四万多亩,比公共租界自身面积都大。
这事,不管是前清也好,北洋军的孙传芳也好,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也好,都不承认。谁家租客,自顾自占了主人的地盘,没有合同都是没道理啊。可洋人们根本不把你当回事。上海的四川北路,就是这样一条洋人们擅自从租界里修出来的越界马路,路一修,马路东面的地方,也就是虹口地区,明明是中国人的地面,就糊里糊涂就成了洋人们,特别是日本人的“黑租界”。
而四川北路西面,那就是所谓的闸北,那可是连“黑租界”都算不上,标标准准的中国地面。九一八之后上海形势紧张,租界这帮洋人又开始搞警备区划分,划来划去,把闸北这片明明白白的,有中**警驻扎治安的区域,自说自话就划进了日本人负责的警备区。
盐泽幸一就是拿着这份洋人们的警备计划说事。
日本人虽然无耻,但是临时想出来的主意还是很聪明的。很简单,这个警备计划是各国的洋人们一起搞出来的。日本人进入各位洋大人划给自己警备的中国领土,谁都知道这事在法律上很说不通,但谁都不好意思骂日本人。很简单,你自己不是也经常干这事吗?谁比谁干净啊?
所以说,这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日本人把中国人欺负狠了,中国人记得比较牢,,可真要说起来,弄出租界来的这帮英国人还有法国人,难道还是什么善良之辈吗?真要论理,所有这些外**队都不能租扎在上海,很简单,满清政府都没有任何一条协定给了他们在上海的驻兵权。
现如今,日本人这是蹬鼻子上脸,取消抗日团体这样的屈辱条件你都能忍,我现在直接拿军队往你有驻军的地方开进,看你还能忍?
不过,中国人接受之前的最后通牒已经让盐泽幸一很跌眼镜,万一这回,超出他想象力的中国人又忍了呢?
对于这一点,盐泽幸一还是有点打鼓,他是真被吴铁城吓怕了。
所以,这次这个声明,盐泽幸一挑准时间,在11点25分送到上海市政府,还没等吴铁城看完内容,11点半,枪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