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瑾感叹:“要是朱氏书塾在京城就好了。”
若是如此,她哪还需要苦恼啊,直接把孩子塞到书塾里便是。
朱家村的书塾,徐玉瑾也去呆过,她觉得那个书塾好极了。
别看里面的教书先生不是什么当世大儒,可随着朱家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家也花费了心思,重金聘请了不少真才实学的教书先生。
有的是才华横溢,不适合做官的;有的是醉心俗物,不想做官的。
不管是哪种人,只要你有才,品行过关,朱家人都愿意“挖”。
可以说,现如今的朱氏书塾完全不是当初的那个朱氏书塾,别说启蒙了,若真有那个读书天赋,就这些先生也够送他们登科功名了。
徐玉瑾只是随意感叹一句,没想到朱三却眼睛一亮,觉得此事可做。
徐玉瑾一脸问号。
朱三笑着说道:“此事要跟我娘说,看她是怎么想的。”
果然,朱三一提,就听到叶瑜然说道:“你还跟我想一块儿了,我正想这事呢。”
想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肯定要从“教育”下手。
老一辈的她没办法,年轻一代的不行吗?
搞教育什么的,朱家算是熟手了。
朱家村不说,就是清远镇、瑞南镇,哪一个地方教育差了?
就是勤帝也没呼感叹朱家会教人,教出了一堆能用的人才。
朱三、朱六、朱七、大宝、二宝等人需要守孝,远离朝堂,那是因为过世的是他们这一脉的长辈,可其他旁系,以及其他在朱氏书塾读书的却不用守这个规矩,该科举的科举,该做官的做官。
他们不如这脉闪亮,但也在地方上任着芝麻大小的官,握着一丁两点的小权,做出了一些实绩。
虽然功劳的大头是他们顶头上司,但有的是勤帝的人,也知道提几句自己的下属。因此,即使勤帝不记得这个人到底是谁,但大体也有一个印象——他是从朱氏书塾出来的。
朝廷的官员分为三种,一种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比如朱七;一种是参加过科举,但止步于乡试,通过大挑做官,比如朱三;还有其种,便是参加过科举,但只得了童生、秀才,连举人都没够着的功名之徒。
这种人没办法通过于帝前露脸,也没办法通过大挑做官,怎么办呢?
是的,没错,幕僚,也就是朱三身边的师爷洛秋山所走的路子。
朱家其他人没办法像朱三、朱六、朱七他们这样出彩,或做了童生、秀才后返乡做生意,或者为他人所聘。其中就有一些做了地方官的师爷,流落到了其他地方,也就是勤帝想要试点的地方。
朱家在行动,他们也在行动。
试点遍地开花,只是不若清远镇、瑞南镇出名罢了。
但即使如此,朱家书塾出人才这事,也在勤帝心中留下了烙印。
朱三是勤帝跟前的红人,自然也知此事。
所以徐玉瑾无意中提到时,他才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跑到叶瑜然跟前建议了。没想他一开口,叶瑜然也想到了这点。
叶瑜然说道:“你七弟家的两个孩子进了上书房,可你膝下的,你八妹膝下的,都没有着落。你六弟家还没生,再过几年,家里的孩子肯定更多……
朱家村那边的孩子能上朱氏书塾,不能你们在外头就上不了了。所以我想啊,下一代的教育还是要抓起来,咱们朱家人走到什么地方,就该把书塾开到什么地方。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才是未来,朱家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全看下一代。”
朱三深以为然。
“当然了,不管是朱家村的模式,还是瑞直镇的模式,我们都不能直接走,还是需要变通一下的……”叶瑜然说道,“这里毕竟是京城,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那些地方,叶瑜然能够直接做主,京城就不一样了,京城能插手的人多了,若叶瑜然想把书塾办起来,就得稍微有些顾忌,做出调整。
叶瑜然的意思,京城这边的书塾以上书房为核心,套进朱家村的模板,再加入一些他们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要从朱家村那边调先生过来。
除此外,还要让朱七抽空到朱氏书塾京城分院坐镇。
“以前我就想过让你七弟做先生,想让他给人启蒙,村子里都是自家人,别人也不会嫌弃他,教好教坏也就那样……没成想,他还真有教人的天赋,到了今天,人家还进了上书房,教了皇子皇孙。”
叶瑜然轻轻笑了起来,当初计划的时候,她是真的没想到会有今天。
朱七,真的比她以为的还要出色。
“就是我们自己办书塾,还要请他坐镇,他也成了一块招牌了。”
朱三也跟着笑了起来,说道:“那是七弟的本事。七弟从启蒙开始,就天赋异禀,特别擅长读书。大宝、二宝他们也是他带的,在他没进京之前,村子里哪个孩子没跟他读过书?就是现在,朱氏书塾里的很多藏书都是出自七弟的手,这么多年积攒下来,七弟会有所长也正常。”
仔细想来,朱三觉得,他七弟要不擅长这个才出奇。
本身就是孩子头,能跟孩子玩到一块儿,他还有知识,跟他一块儿玩的孩子不就上路了?
可以说,朱七今天所得的一切,都是前面铺垫出来的。
母子二人越说,越觉得这事有搞头。
但具体要不要做,还要找家里的其他人商量一下。不能光他们同意,到时候瑶月公主不愿意放朱七过来,那就白忙活了。
瑶月公主会不同意吗?
肯定不会。
虽然早在成亲之前,她就知道朱七是个“书呆子”,没指望他这辈子做多大建设了。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眼前,为何不做?
她不介意朱七是个“废物”,可她也想朱七做出一点什么,至少在孩子眼里,他是个能干的父亲。
再问朱七,他也没意见。
他喜欢跟孩子呆在一起,做什么都不累。
朱八妹呢,一听自家要在京城开办书塾,自己的孩子能进去读书,简直不要太开心。她早就怀念朱家村的书塾了,觉得那里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不像容家,都是请了先生来家里教,要不然就得去族学。
容家的族学她也打听过,但非常传统,完全不是朱八妹想像中的样子。再一看容家的族学也没教出什么特别出彩的人,朱八妹表示:算了,我家的还是不去了!
最重要的是,容氏族学只收男不收女。
那怎么行?
朱八妹一对龙凤胎,她一视同仁,怎么只能儿子去,女儿就去不得了?
因此,朱八妹没送孩子去族学,而是选了请先生在家里教。
穿成农门恶婆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