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四种佛弟子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僧团份子良莠不齐自是意料中事,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时间都能成圣成贤,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同十只手指头有长有短,再好的良田,也有几根稗草。
一日,佛陀正为众弟子说法释疑的时候,一名弟子起身问道:“佛陀!可否说说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呢?”
“你问得正是时候,这也是我一直想告诉你们的。世间上有四种鸟:有一种鸟,它的外形美好,但是声音却如同鸷鸟一般难听;第二种鸟,它的声音悦耳动听,但是外形却很丑陋,譬如拘翅罗鸟;第三种鸟,不但外形丑陋,声音也不动听,譬如兔枭;第四种鸟,外形与声音都很美好,那就是孔雀。沙门如同这四种鸟,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弟子虽然身相庄严,威仪具足,但是却不能承顺法教,如法修行,又不勤于讽诵披览经典,这种人就如同形好而声丑的鸷鸟。
第二种弟子的身相威仪或者比不上前者,但是却勤于讽诵披览经典,通达义理,精进持戒,具足梵行,这种人就如同声好而形丑的拘翅罗鸟。
第三种弟子不但不能承顺法教,具足梵行,而且懈怠轻忽,对正法不能生起深信,邪知邪见,这种人与声形俱丑的兔枭没有什么两样。
第四种弟子不但身相端严,威仪具足,并且勤于讽诵披览经典,精进修持,具足众戒,稍有一点小过错,便戒慎警惕,忏悔不已,更何况大的过错呢?他们对于正法也都能如法受持,不忘失一句一偈,这样的人真可媲美声形俱佳的孔雀呢!
你们应当效法第四种类型的人才是啊!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弟子。希望你们能善自思惟,如是学习。”
众弟子听闻佛陀慈心剀切的教示后,莫不欢喜信受,依教奉行。
华严菩萨踏破虚空元朝时代华严菩萨,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离污浊红尘,拜师出家。
起初父母不答应,可是他表现得意志坚决,一再恳求。
「容许孩儿出家求法吧!」
「好吧!」父母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
经过商量,父母就送他晋谒五台山寿宁法师座下为沙弥,终于在那儿披剃后,受了具足戒。
他很用功,只是潜心读诵杂华严经部,竟阅读了千部之多,且有相当心得,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即是观想大日如来亘古今三世常在说法,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及树神、海神、水神、火神、风神、夜神、月天子、日天子、大梵天王等,尽会集来到这个世界,听「华严经」的说法。这个世界叫做「华藏世界」,乃是太古时代大日如来修行时,受教于无量数佛,发起大愿而成就的世界,因为是由美丽的蔓华所庄严的美观世界,因此名为华严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切都是由大日如来过去所修行累积的功德而显现的美丽庄严的华严世界。
华严经阐述此世界一切的显现都是由于业力,即是我们心的作用,换句话说三界是一大精神的显现,这就叫作「一心法界」。故华严经全篇站在唯心论的立场,观察全世界,而向全世界宣扬佛法,认为我人如有一颗善美的心,就可净化我人世界为理想世界。
有一天,他禅定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
「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
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为「华严菩萨」。
他曾建一座藏经楼名「华藏阁」,阁楼之下有水,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毗卢如来圣像端坐莲华之上,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出定。
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懿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皇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地谢辞了不愿接受。
成宗皇帝驾临五台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
「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
「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
他回答:
「虚空剖出一茎骨。」
意义颇深,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
「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就这样安祥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
示寂后经三天,三昧真火**其体,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虚空之中,法身遍布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见其情景很不以为然,急忙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我的痰往哪里里吐呢?”侍者茫然不知。又有一次,道一禅师用很不高兴的样子朝虚空吐了一口痰。侍者又很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唾痰。”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马祖道:“就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马祖答道:“菩萨境界!”侍者皱起眉头,摇摇头,表示不懂,说道:“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懂得。”马祖道:“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侍者问道:“菩萨不是名为觉有情吗?”马祖终于呵斥道:“因为你是一个拘谨不觉的傻瓜,怎能称做觉有情?”在马祖道一禅师的呵斥下,侍者终于有所体悟了。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一般人禅坐的时候,大都欢喜见到瑞相,以增加信心,而马祖讨厌所见,这正表示灭除宇宙间的差别现象而归于平等,灭除人我对待而归于统一,侍者拘于俗见,难怪要被斥为不觉的傻瓜了。
执理废事出不了六道轮回
「妙宗钞云」,《妙宗钞》是四明尊者《观无量寿经》的注解,他的注解叫《妙宗钞》.「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这句话意思讲得深.下面,「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为什??大乘佛法所说的万法皆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有取有舍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你就错了,真正契入不二法门哪里有取舍!理是没错,理上讲得通,那事上怎??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你没有大彻大悟,你这个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你得不到受用,你所讲的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可是你自己还在起心动念都不善,你还在造业,那你学大乘佛法也在造业,这个不能不知道.执理废事,执事废理都是大错特错!「既废於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要解》之说,事理圆融,妙契中道」.大乘经怎?去读,怎样去学?所以古人读大乘没有问题,今人读大乘问题很大,为什??读大乘之后执理废事.古人为什?没有问题?古人从小那四个根扎得稳,他所读的大乘经跟事融成一体了.不像现在人读大乘,理是理,事是事,理好像讲得头头是道,事依旧是造作罪业,心里还是贪?痴慢疑,还是怨恨恼怒烦,做的事情还离不开杀盗淫妄酒.虽然没有杀生,杀的习气没断,杀的念头没断;虽然没有偷盗的行为,盗心没断,盗心是什??总想占一点便宜.所以理说得再好,行跟理不相应,心行不相应,最后还是堕三途,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真正通达明白,我都明白了,我不到极乐世界去,在这个地方修行,烦恼习气断不掉,你要想到这一点,那我还是要去,我到极乐世界去,我理事就圆融了.在这个地方是决定圆不了的,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执事废理是小乘,大乘是执理废事.这是什??偏在一边,不是中道,菩萨行的是中道.中道是什??理事圆融.极乐世界是大乘,是一乘,它讲圆融,它讲事事无碍,理事无碍.这个境界即使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你就见到,为什??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的加持,你能享受到;换句话说,过菩萨的生活,不是凡人,事事无碍的境界.弥陀天天在教学,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学习不会中断,无论在什?地方,行住坐卧都不离经教;无论在什?地方,你听到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你想听什?经,你听的就是你所想像的这个经典;你想学什?东西,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正是你想学的.所以无比殊胜修学的道场.到那边去作佛,稳稳当当,其他地方哪有这样殊胜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