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都市 > 中华秘典 >第四十四章【探寻远古秘密】

第四十四章【探寻远古秘密】

作者:风天小畜卦字数:3675更新:2024-07-18 09:39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中国的历史悠远丰富,经过考古的不断发现,以可追溯到一百多万年前,有文明出现的确切痕迹也可追溯到万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只有一种文化的出现,显然不大可能,但到底曾经出现过多少种文化也无人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前身西部文化。其中应以东夷文化为最早,黄帝之前基本都可算做是此文化为主导。

而黄帝的出身说法不一,但他所带来的是一种与先前不同的文化,如果说东夷文化浪漫缥缈、繁于祀神;那黄帝所带来的文化则是朴质现实,勤于人事,以至于远古时期的绝大部分神话都来自东部;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等主要用于宗教礼仪的玉器文化也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这或许就是一种证明。从炎黄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到夏启伯益之争、后羿篡位,夏商之战如果细加分析,其背后都有东夷文化和西部文化博弈的影子。

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大多都是周朝所撰写,经过周文化的筛选过滤势所难免,所以它们都有周文化的特点。而周朝与夏朝的关系本就十分微妙,可以说具有某种的传承,然而对商的文化,周不说是仇视,可肯定是反感。如此由周所流传下来的文献,并不足以完全代表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最多只能说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并站在了主导的地位。

没有通过周筛选的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扼杀,可并不会彻底消亡,只是暂时的蛰伏起来。周之后分为春秋、战国,这时楚逐渐的强大起来,并在某一阶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导。无论从地域上看,还是文化的内容分析,楚文化都与东夷文化相近,一些被压制了很久的东西,可能会在此时抬头,比如一些古老的传说记载。由此看,伏羲在战国中晚期的出现和楚帛书上的创世神话并非事出无音。

可好景不长,楚繁荣了一段时间后,大秦崛起。秦文化的特点继承了周文化的重人事、讲实际,又回到了黄帝文化的方向。随后秦灭六国,秦文化成了天下的主导,其它文化势必会经过秦的洗礼,一部分秦人不喜欢的就会遭到遗弃。然而此时天下的文化已经趋于大的融合,到了楚汉可以说是东夷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最后一次碰撞,但其已经没有各自鲜明的区别,霸王自刎乌江,最终确定了华夏文化的主从,黄帝的实效性文化占了主导,而东夷文化被彻底的归纳到了里面,不再是对立面,也就不会在受到压制。

说了这么多关于两种远古文化的冲突,为的是什么,它们又和伏羲有什么关系呢?这还要从伏羲的另一个名字说起。古人对伏羲的称谓有很多,如宓羲、庖牺、包牺、太昊、伏戏,牺皇、皇羲等,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名字就是太昊,也作太皓、太?。之所以说它重要,主要是因为先秦的典籍中,大多只言太昊不言伏羲,这种情况在《庄子》出现之前由为严重,当时世人多知太昊,而伏羲则无人提及。《庄子》出现后,伏羲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此时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完全被分为两个不同的人来看。

可这种情况到了汉朝有所改变,在刘歆著的《世经》中,始将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刘歆这么写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它也表现出战国、秦汉时民族文化融汇,使得伏羲与太昊的传说有了合而为一的基础。后班固作《汉书》时采纳了刘歆的说法,这更证明了《史记》中司马迁仅以黄帝为全体中华民族始祖的说法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会已不能完全代表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向上推溯。

而伏羲和太昊又有太多的相似性,如太昊所处的时代非常古远。伏羲所处的时代同样非常古远;太昊出现在渔猎时代,伏羲也出现在渔猎时代;古人一谈论最早的先人,不是谈起太昊,就是谈到伏羲,或者是两者一起谈,这样千百年的一直谈论下来,两者便很难再被分开。以至于在世人心中伏羲和太昊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再次探讨自己远祖的时候,最先想到就会是太昊伏羲这个名字,此合并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意义却非常的不凡。

分析完太昊和伏羲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们不妨在谈谈伏羲的另外一个名字庖牺。除去太昊外,在伏羲众多的名字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庖牺,以下就是古人对庖牺氏的一些记载: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

“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太吴庖牺氏,凤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庖牺就是伏羲,但如果细想庖牺为什么就是伏羲,却很难找到答案,对此古人的解释倒是简单“庖牺,亦谓伏牺。”至于“亦谓”从何而来没有下文,就仿佛“庖牺,亦谓伏牺。”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颇是让人想不通。难道只是“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那么简单?

这些关于庖牺氏的记载,只要将庖牺两个字改为伏羲,就完全变成了伏羲的事迹。但伏羲、庖牺、太昊最初是否指得是同一个人,却真是让人迷茫,可既然古人已将他们融合在了一起,今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那也就没有必要再强去将他们拆开。名字的本身只是一个代号,并没有大多的实际意义,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人会因为名字好而飞黄腾达,同理也不会有人因为名字不好而落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荣是辱全都来自自己的本身,名字只是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对于伏羲我们只要记住他是我们的祖先,对中华文明有巨大贡献就好了。后人对伏羲尊崇敬仰,庖牺、太昊就会受到同样的尊崇敬仰,因为它们已经是一体,一荣共荣的整体。

伏羲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伟大,实因为他作了太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情,在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之中,我认为最应该被后人铭记的就是畜牧。从有巢氏开始、到燧人氏,再到伏羲氏,远古人一直处在“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的大环境之下,以此为依据分析这三个氏族的功绩很意思,有巢氏因为发明巢居,使远古人在与野兽的生存竞争中,伤亡率大大减少而获得推崇;燧人氏发明火,其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阻挡野兽的进攻、并攻击野兽;而伏羲氏通过观察蜘蛛结网捕食而发明了网罟,大大提高了远古人的狩猎成功率,并将伤亡减到了最小。

通过这样的分析看,有巢、燧人、伏羲这三位伟大远祖的成功,都有一部分要算作是提升了人在与野兽竞争中的优势。对人类的繁衍这是巨大的功劳,可反过来从野兽的角度思考,这却是无比糟糕的事情。首先有巢氏前,野兽可以趁远古人休息的时候肆意偷袭,成功率颇高,等有巢氏发明了巢居野兽这种偷袭的机会大大减小,对它们来讲就失去了部分的食物来源。稍后燧人氏出现,野兽在面对有火的人类时,攻守皆惧,其各体的优势荡然无存。最后伏羲氏发明网罟,野兽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彻底败落,再无一争之力,人类逐渐的强大,并成为地球的主宰,而野兽最为悲惨的命运到此才刚刚开始。

伏羲氏将网罟推广到狩猎活动里和其它工具出现后,远古人捕杀野兽便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危险性的下降,他们的捕猎热情一定会大幅的提高,原本一周捕猎一回,就有可能变成一天捕猎一回。由此远古人积攒的猎物越来越多,除去与其它人分享外,这些猎物只能囤积在一起,等待着慢慢的变质,被扔掉。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一段时间后,伏羲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他让远古人在捕猎的时候,不要将猎物杀死要活着带回来。对此远古人很是不理解,捕猎活物和直接猎杀相比,技术含量要高出很多,危险也会增加,但首领既然有此要求,他们也就只好照办。当这些活的野兽被捕捉回来后,伏羲将它们养了起来,这样活猎物的肉就避免了腐烂,远古人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杀,很是方便。在饲养的过程中,野兽的野性慢慢的退化,最终变成了被杀戮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人类更是发现如果不吃掉全部猎物,留下一部分让它们进行繁殖,就没有了再去狩猎的必要,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从此开始,野兽进入了黑暗的时代,它们的交配、生殖、成长完全是为了被人类吃掉,绪而又成了人类观赏取乐的玩物,更悲哀的是它们已经离不开人类。让自己的食物心甘情愿的失去自由跟在自己身旁,准备随时被吃掉,这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阴谋了,能想出这个完美办法的伏羲,实在是个天才。通过对这些记载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弄清楚伏羲画八卦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词就是“观察”。古人记载中的“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看起来很简单,可细想却非常难,除去要有相关的知识不说,才智、毅力、恒心更是缺一不可。伏羲时代可研究学习的前人资料基本没有,受没受到神秘的河图洛书的影响也无从考证,一切只能归于伏羲敏锐、细致的观察,和惊人的领悟能力;另外伏羲不大可能一次画卦成功,其创作的过程势必漫长艰辛,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对于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几十年前的一些学者不知道受到了什么影响严重的怀疑画卦之说,有些甚至拒绝承认伏羲发明者的地位,认为八卦是战国时所创,真是让人心寒,不过幸好一次发掘为伏羲明确了八卦始祖的身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