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男生频道 > 无限人生:被困在了一生的时间里 >第329章 新的实验装置

第329章 新的实验装置

作者:一天一万字数:1598更新:2024-06-15 04:17

“更智能的控制系统(ai)”

“更加精准耦合的托卡马克装置内超高温等离子体运动规律模型。”

“更加能够抵抗中子冲击的第一壁材料。”

“室温超导材料(常温和超高温下能够满足更强磁约束和承受更高负荷的线圈材料)”

莫道在一个小会议室的白板上,写上了这几行内容。

east项目的研究为什么陷入停滞,就是基于这些大的方向。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已经超出了east项目研究团队负责的内容。

某种程度上来说,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困境,本质上和east研究团队没有太大关系,也不是他们的原因。

就像是基于室温超导材料或者其他更适合的材料,east的研究员们,当然可以设计一个更优秀的托卡马克装置,

但这种材料目前都不存在,也找不到其他更适合的材料。

那east的研究员们除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做一些‘雕花’的活,将现有的材料竭力用出花来以外,又能怎么办。

即便是east团队中有合作的材料研究团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研究,

即便是east团队和其他从事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团队一直保持着联系,

但室温超导材料,依旧遥遥无期。

莫道看着白板上已经写下的几行字,往下划了个箭头,

再写下了几行新的字。

“计算机中ai模型。”

“湍流问题。”

“材料学理论问题。”

这是基于上面几个方向,更本质的问题。

核聚变在理论上是成熟的,没有太多的疑问。

但不代表,核聚变堆的建造不存在理论问题。

可控核聚变实现遇到的问题,落到最后依旧还是理论层面的不足。

材料学方面如同抽盲盒般的研究过程,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

让人迟迟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

ai方面也是同样的,ai理论并不完善。

等离子体运动模型涉及到的湍流问题更是如此。

看起来可控核聚变堆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归根结底依旧是理论问题。

某种程度上,

这就是人类想要在还没完整满足‘前置理论’的情况下,

想要通过技术层面,实现可控核聚变堆。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不少领域都存在理论滞后,既技术能用就先拿来用,理论后面再说。

只是,这种方式放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变得很难很难。

莫道望着白板上,自己写下的这些内容,

再思索了许久。

最终将‘湍流问题’以及对应的‘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模型’圈了起来。

没有室温超导材料,可以先用零下一两百度的高温超导材料将就用着。虽然会带来设计和消耗上的问题。

控制系统,也是一样,没有合适的ai就先用一个针对性的程序先将就用着。

抵抗中子冲击的第一壁材料,也先将就着。

最后,

莫道选择的突破方向,就是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模型。

这个方向,看起来最难,对于莫道来说,反倒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材料,即便是莫道现在去研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找到材料。

而等离子体模型涉及到的湍流问题。

最关键的是,莫道不需要找到一个通用的湍流模型。

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基于托卡马克装置的,可控核聚变内等离子体这一单独情况的理论模型。

不管是物理还是其他领域,一个单独,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总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

这无疑是降低了难度。

虽然这也会存在问题,比如影响可控核聚变堆在实现后的后续改进。

不过,都还未实现,考虑更进一步的问题,目前实在是没有意义。

看着白板上的‘等离子体模型’几个字,莫道再停顿了阵目光。

……

19年。

在q值达到0.86过后,east的实验,并没有那么理想的,每年0.3的往上提升。

而事实上,又是一段更长的,更彻底的停滞。

从19年到20年。

east装置的每次实验,即便是尽量做着一些调整。

最重要的q值依旧卡在了0.86到0.87这一数值之间上下波动。

有时候的变化细微的,都让人怀疑是不是实验的误差,而不是调整带来的影响。

20年,九月。

已经担任理论组正负责人的莫道,再踏入了张院士的办公室。

两人就east项目的未来,进行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交流。

……

“……张院士,我希望在east装置之外,新建一个新的,不同的,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