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男生频道 >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第102章 尾大不掉的胥吏

第102章 尾大不掉的胥吏

作者:小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字数:1796更新:2024-06-14 20:22

朱允熥十分满意,对陶垕仲说道:\"你做得非常好,孤要呈请父皇,升你为户部侍郎。\"

陶垕仲又是欣喜又是惶恐,连忙跪地谢恩,“微臣本是琼州一苦役,若不是殿下擢拨,这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朱允熥微笑着点点头,“你在督饷司有什么困难,尽管道来,孤替你解决。\"

朱垕仲:\"别的倒没什么,只是吏部选派来的官员,光会耍嘴皮子,胥吏操守又极低,全靠严刑峻法震慑。臣厌恶这些人,却又不得不用这些人,实在是别扭。\"

朱允熥心里庆幸不已。

督饷司主事的差事幸好交给了一个清廉的官,不然天知道会腐乱成什么样子。

\"司里共有多少名官员,多少名胥吏?\"

陶垕仲答道:\"官员十七名,胥吏五百一十名,一个官对三十个吏。\"

朱允熥:\"既然这些人都不合格,那就全换了。\"

陶垕仲道:\"再换一批人,也好不到哪去。臣就凑合着用罢,不过是多费几倍力,多操几倍心而已。\"

朱允熥:\"你身边的朋友有德才兼备的,不妨举荐几个。\"

陶垕仲黯然道:\"臣从前也有三五个好友,全死在空印案、郭桓案中,胡惟庸案、李善长案中了。\"

朱允熥觉得好打脸。

\"孤派几个锦衣卫跟着你,司里谁敢不听你招呼的,一律抓到诏狱关起来。

几次大清洗导致官员断层,人才极奇缺。

科举官除了会写文章之外,实际工作能力约等于零。

他们不看卷宗,不干实务,久而久之,便被胥吏架空了。

胥吏们一天比一天嚣张,大有反客为主,以下克上的架势。

洪武十九年,苏州府向松江县派遣一个名叫陈初一的胥吏传递事务。

陈初一到了松江,嫌知县刘知本招待不周,对刘知本拳打脚踢。

刘知本气极,却不敢拿陈初一怎么办,苏州知府也只将陈初一训斥了几句了事,陈初一嚣张依旧。

刘知本气不过,给朱元璋上密奏。

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将陈初一就地处死,将苏州知府发配云南。

朱元璋以为这事就算完结了。

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月,刘知本又上密奏,说被处死的并不是陈初一,而是一个替身。

真正的陈初一活得好好的,而且依然大摇大摆在苏州府里当胥吏。

朱元璋真是小刀捅菊花,开了眼了,火速命令锦衣卫锁拿苏州知府和陈初一。

朱元璋亲自讯问苏州知府,\"为什么包庇陈初一,而且还留他在衙门里做事?你不知道这是杀头的罪吗?\"

结果知府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苏州可以无知府,却不能没有陈初一,所以微臣冒死将他保了下来。\"

朱元璋差点当场晕厥,命锦衣卫将陈初一剥皮实草,挂在苏州城隍庙,又命令将苏州知府凌迟处死。

结果,苏州当年的税赋只收上来二成。

一名胥吏,竟有如此之大的能耐,朱元璋彻底惊呆了!

朱允熥此次要选拔一名主事,费了不少波折,这使他真切地意识到,明朝的官僚体制,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视察完澎湖,朱允熥很快给朱标上了一封密封奏折,提出改革官僚制度。

这封奏折洋洋洒洒三万余言,分析了胥吏坐大和胥吏害民的原因。

朱标看了他的奏折,淡淡说道:

\"这样的事,古已有之。王安石就曾对神宗皇帝说过,官不如吏,吏不如匪,将来天下要坏在吏手上。王十朋也说过类似的话。\"

朱允熥道:\"那为什么不改?\"

朱标问:\"怎么改?\"

朱允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科考不光考文章,还要考农田水利、赋税征收等各种实务。

考上进士之后,一律下放到县里面学习具体事务的运作,有了实际经验之后,才授予官职。一切官员都应有地方政务经验,然后才能一级一级提拨上来。\"

朱标哂笑道:\"你这些话就是书生气十足。科举就是那么好改的吗?你这是在与天下读书人作对。这些话还是暂且藏在心里。\"

朱允熥想想也是。

朱标继续说道:\"胥吏需通晓国家律令、赋税征收、劳役征发、田亩丈量,由家族内部之人顶替,这些技能才能得以传承。\"

\"蒙元入主中原,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宫府只得将许多政务交给本土胥吏去办,官员们只负责签字盖章。\"

\"父皇驱逐了鞑子,虽然深知其中弊端,却也没法另起炉灶,只能将就用着。\"

\"官员们从外地来,流水般轮换;胥吏们却多是本地人,在衙门中一做便是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坐大便是在所难免的了。\"

\"略通世事的官员,尚可把控地方政务的方向;若是个食而不化的书呆子,便只能被胥吏牵着鼻子走了。\"

这一点,朱允熥也是知道的。

古代没有公务员,胥吏们给衙门跑腿是一种理应承担的劳役,不但没有俸禄可领,往往还得从自己的口袋中掏钱。

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朝廷的确是省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