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男生频道 >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第75章 皇太孙何故作贼

第75章 皇太孙何故作贼

作者:小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字数:1756更新:2024-06-14 20:22

木己成舟,常昇和孙恪叫苦不迭。

船离陆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海岸已近在眼前。

朱允熥吩咐,每个人发一个香囊,随身带着,手上戴着手套,头上戴着头套,严防蚊虫叮咬。

船终于要靠岸了。

岸边怪石林立,沿岸数十里都长着齐人深的野草。

秋天来了,地上堆着厚厚的树叶。

朱允熥命令点火。

海风呼呼呼刮着,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

很快,海岸边形成了一条火龙,火龙四处游走,所到之处浓烟冲天而上,将整个天空都遮蔽了,方圆数十里化作红彤彤的火海。

树丛中,草丛中窜出不可计数的小动物,吱吱呀呀到处乱跑。

暮色渐深,火渐渐熄灭了。

朱允熥率先上了岸。

常昇、孙恪等十几个公侯将领将他围在中间。

朱允熥笑道:\"不用这么紧张,我没事的。\"

他选了一个背风的山坳,命令将焦土全部用铁锨翻一遍,撒上一层石灰,然后再翻一遍,再撒上一层石灰。

孙恪问:\"皇太孙这是干什么?\"

朱允熥:\"地底下有各种小虫子,不把他们弄死,咬上一口便得了疫病,传染开来,就会大片大片死人!\"

孙恪诧异地问:\"殿下天天在深宫里面,怎么连这个也懂?\"

朱允熥笑道:\"古书上就有,这就叫做刀耕火种。\"

孙恪这才明白,皇太孙为什么非得要登岛。

与此同时,大队人马在附近砍伐树木,准备安营扎寨。

朱允熥又命令打一口深井。

海边本就潮湿,打到一丈来深的时候,水便汩汩汩渗出来。

朱允熥命令续继往深里打,打到三丈深才停。

孙恪又不懂了。

朱允熥解释道:

\"深井里的水才干净,吃了以后才不会得病。\"

\"传令,禁止任何人饮用生水,必须煮沸后才能饮用。\"

\"也不许生吃岛上任何猎物,必须烤得熟透透了才能吃。\"

\"再有,如果有人染疬了,立即报告,不许藏着掖着。\"

弄到半夜,才得己埋锅造饭。

朱允熥指挥若定,用了二十来天时间,建了一座长二十里宽十二里的木寨,隔成千余间,每一间住四五十人,每两三人共用一顶蚊帐。

每一千人编为一队,设队长一人,副队长四人,每个队长领二百五十人,一队负责砍柴,二队负责打猎,三队负责捕鱼,四队负责煮盐。

数百人负责在寨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熏艾草和雄黄。

近五万人,每天消耗粮食高达十万斤,只坚持了一个月就消耗了三百多万斤粮食,从南京带过来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

常昇和孙恪都坐不住了,说道:

\"朝廷派我们来,是垦荒种地的,一个多月了,却一亩地也没垦出来,怎么向朝廷交代,朝廷又能养我们养到几时?\"

朱允熥道:

\"不用急。这三四个月之内,只要我们不死人,就说明我们适应了岛上的气候水土。垦荒种地是以后的事,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务之急是要找到生财之路,不能一直要朝廷养。\"

四五万人登岛一个多月,竟然一个人也没死,这己经是一件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事了!

常昇道:\"垦不出来地就种不出来粮食,就得要朝廷养。再说,这种荒岛上哪来的生财之路?\"

朱允熥笑道:\"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在海上,自然吃海了,海里长不出粮食,但能煮出盐来。盐不比粮食值钱吗?\"

在明朝,官盐价格低的时候约四五文钱一斤,贵的时候约二三十文一斤,战乱的时候则能达到七八十文一斤,甚至更高。

历朝历代,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将食盐列入国家专卖。

因为朝廷的操纵,盐价常常会高得离谱。

宋太祖时,一斗盐大概三十文钱,约合现在六元钱一斤,这己经是一个很良心的价格了。

但是到了宋徽宗时期,一斗盐要六百文钱,约合一百二十元一斤,难怪遍地造反。

私盐虽然质量差一些,但比官监最少便宜一半,非常受追捧。

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朱元璋荡平群雄后,他们的部下裹挟了大股渔民,盐户,军户,大规模逃往海中,啸聚在海中小岛上,靠着劫掠过往商船,以及贩卖私盐为生。

朱元璋屡次派水师出海围剿。

有些被打死喂了鱼。

有些则跑到了南泽吕宋、爪哇、马剌加。

其中有个巨盗,名叫陈祖义,是广东的一个落弟秀才,足智多谋,又十分凶悍,聚集了数万人,上千条船,横行海上,经常跑到广东、福建沿海劫掠。

朱元璋屡次派兵围剿,都无功而返。

还有一些则跑到了日本,勾引日本武士、浪人到东南沿海打劫。

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朱允熥写信向朝廷要粮食。

朱元璋见信勃然大怒,\"气死我也!说了不许他上岛的,全当耳旁风了!

当即命李景隆带着三百锦衣卫,把朱允熥抓到南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