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都市 > 魂穿三国之何进大将军 >第214章 大换血

第214章 大换血

作者:杨小笙字数:1767更新:2024-06-13 09:04

何苗提出的封赏条件实际上正是整个何派官员们达成一致的诉求,否则就何进这么个后世来人,哪里知道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时至今日,这些官员、将领们的利益早已与何进深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只有何进走得更高更稳,他们所有人才能跟着一起获益。

虽说何进依旧掌握着整个何氏集团的绝对权力,但一定程度上看,很多的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完全按照他最初的预期了。

封公之事一旦落实,那魏公国的建立也将水到渠成,历史上曹操就是以邺城为都地,并了冀州、青州等近十个郡为公国范围。显然何进的公国至少也将会有数郡之广。

有了公国土地,就等于朝廷认可了何进对公国范围内的人事、税收甚至军事的支配权,何进便能在公国内设置百官,及必要的防御兵力。

可官从何来?兵从何来?显然只能从朝廷现有的官员、兵源中挑选,形同挖刘辩的墙角一般。

彼时这些官员将不再是大汉的官,也是魏公国的官,那他们到底该听谁的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于加九锡就更是不得了,虽说其本身只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器物,可玄学中九为数之极,象征着崇高、尊贵与吉祥。

以至于这项“殊荣”在历史上逐渐演变成了权臣建国、篡位的标配。

王莽授九锡而建新朝,曹操授九锡其子曹丕建魏国称帝,曹丕授孙权九锡而后者建吴国,司马昭授九锡其子建晋朝。

两晋往后王朝更替更加频繁,亦有数位权臣授此“殊荣”,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是杨坚授九锡而建隋,李渊同样先授九锡而后建唐。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殊荣”却仍然有人避之不及,便正是诸葛丞相,其表态曹魏不灭他便不授九锡,但或许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忠义臣节。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没有发生,能供给刘辩参考的也仅只有王莽一人。

所以何苗提出为何进加九锡更像是投石问路,试一试天子与朝臣们的态度,看看谁赞成谁反对。

因为一旦授了九锡就等同于向世人展示了何进的进取之心,若有反对者自然会如袁术般跳出来,若是没有,那接下来要不了多久或许就是更进一步改称魏王了。

当然,虽是“殊荣”,实惠也是不少的,九种器物就是九种象征,除去出门的车马、礼乐等规格有所提升外,其中的斧钺与弓矢还分别象征着能诛有罪之人、能征不义之徒。

也就是说何进日后用兵的合法性与主动性皆会提升许多,而不仅是依赖朝廷的大义了。

封公与加九锡作为何派成员一致认可想要为何进加上的“荣誉光环”,无疑会为何进带来无尽的实惠与便利,但其对何进有多重要,就令此刻的刘辩有多难受。

委屈啊!自古哪有天子受臣子胁迫并索要官爵的?!

此刻的他无比希望有朝臣能站出来反对此事,可放眼望去,大殿内除了何派的官员们一个个喜上眉梢外,其余少数中立派的朝臣也都闭口不言。

竟无一人敢提出异议吗?!刘辩心如死灰。

他不知道的事,朝臣中并非没有忠君之人,而是这招投石问路妙就妙在虽有弄权的嫌疑,却又没有彻底捅破窗户纸,如温水煮蛙般,胜在步步为营。

毕竟说到底,何进也是平定了董卓、刘备、袁术三人大规模叛乱的功臣,结合其官职的确已不能再加封的实际情况,即便有少数非何派的官员有心反对,也没有足以服众的理由来支撑。

于是乎,即使刘辩心中再是不愿意,可面对朝堂上这一面倒的局面,也只能说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封丞相何进为魏国公、加授九锡,以魏郡、广平、阳平、赵国、巨鹿、常山六郡之地几乎半个冀州为魏公国,许魏国公、丞相何进自设公国官员,许公国内可拥有一万守备兵力。

至此,何进几乎完全实现了朝会前与心腹们商议出的对于自己的封赏方案,于是顺手便将早已准备好的公国官员任命呈上。

其中居首的便是拜黄忠为公国国尉,掌全国之兵,以曹操为公国国相,处理国中政事。

原本何进也考虑过以荀彧为国相,可想到历史上其摇摆不定的立场,便觉得还是用曹操更好,起码这个时空下的曹操对于自己的忠诚度还是不错的。

但其实这般任命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介于大汉目前较为稳定的情况,何进根本犯不上专门组建一支万人精兵放在公国之内,也不可能将心腹大将黄忠放在冀州守着那六郡。

甚至他也没有精力去真正经营自己的公国,或者说他有更加高远的目标,不愿被局限于束缚在公国之内。

所以曹操的公国相同样是摆设,且其即将为冀州牧,治理冀州之时不也是顺便治理了何进的公国?

所以这般任命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转公为私,为这批朝廷的官员赋予多一层身份,这样或许在将来社稷颠覆之际,对于这些人的名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