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仙侠 > 我们的1937 >第16章 血战罗店

第16章 血战罗店

作者:旧城以冷字数:1925更新:2024-06-03 18:39

“哎!你听说了吗?蕰藻浜一战好像死了6万多桂军!”

“听说了!而且还是精锐呢!我还听说啊,白崇禧都哭了!”

“天啊!一天就损失六个师!是我我也会大哭一场啊!”

“可不是嘛!他们从广东花了两三个月来到上海,结果只用了一天就全死光了!”

“他们可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全体注意!日军大部队正在进攻罗店,师长命令我们立刻前去增援!千万不能让罗店失守!”

我们迅速集结,迈着坚定的步伐奔赴罗店。

到达罗店后,旅长命令我们立刻布防,死守这里,即使日军的轰炸机不断地投下炸弹,我们依然冒着被炸死的风险修筑防御工事。

罗店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上海有一纵一横两大动脉,一条,是京沪铁路,另一条是沪太公路,链接上海和太仓,而且罗店本身就卡在沪太公路上,而且还可以继续南下进攻嘉定甚至南翔,切断京沪线,所以它的战略位置极其关键,是上海北郊的必争之地!

早在刚开战几天后,蒋介石就己经很不满军长了,说他损兵折将又毫无战果,到了8月23日,敌人开始登陆,委员长便命令陈诚将军先负责反登陆作战。当时的战局是这样规划的:整个上海地区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类似于德国的A,B,C三个集团军,中路,为张治中负责的第9集团军,负责蕰藻浜和苏州河中间的部分,右路,由张发奎负责的第8集团军,苏州河以南一首到整个浦东金山松江等地,都由张发奎负责,而蕰藻浜以北,则是陈诚将军的的第15集团军负责的。

后来因为老蒋在后方的调整有严重失误,导致一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有人没被通知到,他就是原第9集团军的张治中将军,但那都是上峰的事了,后来我只知道,我们的军长从张治中换为了陈诚将军。

早在8月25日,由陈诚负责的11师和67师正向罗店增兵,而日军那个时候也在向罗店增兵,并且双方都不清楚对方的具体位置。

后来经过一天的血战,在日军飞机大炮的优势下,我军伤亡非常惨重,甚至阵亡了一个团长和一个旅长!后来的几天,11师反复利用夜色的保护不断向罗店发起进攻,虽然前期是处于优势的,但天一亮,日军的火力优势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密集的炮弹,把整个罗店几乎夷为平地,一首到8月28日中午,罗店最终还是失陷了。

后来的几天,67师接替原来的11师继续向罗店发起进攻,但日军借助城墙顽抗,67师就是打不进去,后来,团副牺牲,师长重伤,到天黑时分全师伤亡惨重,反攻失败,3.号凌晨,14师接替67师,继续反攻罗店,14师师参谋长建议,绕到敌后奇袭,采用迂回战术,成功捣毁日军在罗店的指挥部,击毙敌指挥官数百名!但因为奇袭的部队是利用浮桥进攻的,到了天亮时,浮桥早就被冲走了,而天亮后,部队根本无处可躲,更要命的是,日寇的飞机再次如死神般袭来,奉命迂回的全营大半阵亡,营长为了不被俘虏,跳河自尽,最终,反攻再次失败。

29号时,先前与我聊天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向蒋介石提出:罗店乃上海之战的核心。对此,委员长十分赞同,立刻电令陈诚第15集团军全力反攻,夺回罗店。

从9月1号到5号,陈诚派18军又连续三次进攻罗店,都没成功,反而伤亡惨重,不得不说,日军的海空军火力实在太猛,但好在,这一阶段的进攻缩小了对罗店的包围,也使得日军无法推进。

但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日军的动员能力远超想象,原先,蒋介石觉得,日军一共有17个常备师团,去掉用于伪满洲国,朝鲜和台湾的,能用于中国战场的最多也就1.个师团,但37年8月华北那里己经有9个师团了,所以如果日军要在上海增兵,那应该抽掉华北这些兵力来上海才对,可是8月23日日军则是派了两个新的师来登陆上海,没从华北调人,凌空就增加了两个师团!

后来到淞沪会战后期,华北原先的9个师团变为了7个,而上海足足有9个师团,中日之战刚开打,日军就己经投入16个师团了,而且还在迅速增加,其实蒋介石的判断有一个重大失误!那17个常备师团都为甲种师团,而新增援的是日军的乙种师团!这才导致了日军并没有从华北调多少人来支援上海,再加上上海靠海,日军的海军能发挥极大的优势,能迅速从朝鲜和本土调集军队去支援前线,这才导致了日军人数越打越多,这才导致了战事的规模极速膨胀,几个师的战役,瞬间演化为几个师的大决战,并且,实战己经证明,把日军推下海,根本不可能!当务之急,就是守住日军的大规模登陆,打赢这场上海保卫战。而蒋介石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增兵!

他陆续调来了王耀武51师,俞济时58师,刘尚志56师和胡宗南第一军进入战场。可以说,在当时那种至关重要的时刻,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这时候在罗店和长江口之间,我军宝山,月浦,杨行,吴淞这西个点,形成一个菱形的方阵,由这个方阵卡在这里,使得日军对罗店的进攻十分别扭,但是渐渐的,攻守平衡还是被打破了。

8月31日,吴淞镇沦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