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看完港澳馆,想着这过了几年了,要不再去广东转一转吧,上回去只在广州待着,很多地方都没看。而且发展了这么多年,其他地方应该也发展起来了吧,不用走背包客风格路线了。不过去之前要打听好,别去那些正在修路的地方凑热闹。
另一边挨着中国馆的是台湾馆,它以“山水心灯——自然·心灵·城市”为参展主题,由山形建筑体、点灯水台、巨型玻璃天灯与led灯心球幕组成,于2009年8月17日正式动工建设。在海峡两岸各界的支持与通力合作下,台湾馆仅用不到4个月就完成了钢结构的建造。2010年3月底完成装修布展工程,4月1日开始试运营。外观就像是一个超大型天灯,代表山形的长方体作为建筑外墙,并刻上了玉山、阿里山等台湾省名山的棱线。在大型天灯的底座规划了环状水池,参观者站在天灯下点灯亮时,就能体验出台湾四面环海的情境。2010年5月1日正式开放后,台湾馆把点灯仪式作为焦点,参观的世博迷可以围绕在天灯底座,共同进行祈福仪式,借此感受这份充满台湾祝福的大爱。张耳前几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园了,没看过这个仪式,今天试试能不能坚持到那会儿。
天灯的内部装置了一座led大球体,外观上,昼夜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球体内部还有剧场,表演有关台湾自然与人文特色的节目;至于亮眼的天灯,则象征着台湾的心在上海世博会中发光发热。
馆内还有环保、科技与文化艺术等城市生活中的多元内容,以此来呼应这次台湾馆的“自然 心灵 城市”主题。和法国网上世博台湾馆属于体验型展馆,也是极少数实现“三维虚拟实境技术”的网上展馆之一。运用键盘及鼠标,您就能轻松地在台湾馆内漫游,彷佛身历其境,亲身感受台湾馆动人的展演;也能如同置身于台湾平溪,体验施放天灯的乐趣,并将祝福话语,透过一盏盏美丽的天灯,传送给亲朋好友。
每位游览参观台湾馆的游客,都将在祈福仪式后,品尝一杯台湾高山茶,并欣赏一段表演和茶艺表演。茶杯作为赠品送给游客留念,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另外,离开前还将获赠一个礼品袋,里面有若干实用的小礼品。
张耳对这些都没啥兴趣,对他来说看展都是考古,盖章完了就能走,除非有哪些有意思的东西吸引到他。当然不是说志玲姐姐(-w- )
张耳有点奇怪,志玲姐姐要在这里干满全程吗?那可是六个月,整整半年呢。看来这组织者是大手笔啊。
台湾馆旁边是尼泊尔馆,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是一座“寺庙之城”。而尼泊尔国家馆的主题正是希望通过加德满都,为城市寻找灵魂,探索它的过去及未来。主题为“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的尼泊尔国家馆,截取了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
尼泊尔展馆的另一个亮点,是突出尼泊尔在环保、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尼泊尔馆的展品和装饰品都是用纯手工工艺制作的,木雕、陶塑上都有非常精美的图案,由约350户尼泊尔家庭耗时近两年完成,尼泊尔的艺术思想和装饰材料将完全融入到整个场馆的建设和布局中,其中包括用木料、金属、砖片、瓷料和石料加工而成的约500吨展品和装饰品。一些尼泊尔的能工巧匠还将赴上海工地,亲手为尼泊尔馆添上艺术之笔。
张耳尊重所有工作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对佛教没兴趣。所以进了尼泊尔馆也只是看看画,看看介绍,其他佛像什么的都一眼过。主要还是这馆里没餐厅,按理说这边也是古中国影响辐射范围,那吃的东西应该有特色但差不多,张耳只是想尝尝鲜,但太鲜的也扛不住,可是这馆里没餐厅,这就想鲜也没了。
张耳在公会群里分享了一下情况,建议大家吃饱了再来。群里有人去过尼泊尔,说那地方的食物都是肉,但非常咸,大概是因为地域需要而养成的风俗习惯,如果没练过,真的习惯不了。
好吧,张耳这下淡定了。因为上次广州之行后,他爱上了清淡食物和粥。那些重口味的,比如重油重盐重辣椒之类的,不是不能吃,但等闲也不会主动去吃。
再往旁边走,是伟大的阿三之家,印度馆。
印度馆面积4000平方米,设计灵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展馆的圆拱形大门,建筑灵感来自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siddi syed”寺;广场地面为陶土与青石修建,灵感来自瓦那纳西的兰浦尔宫殿,通过内置水管实现制冷;中央穹顶象征着印度“万象和谐”的主题,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以及基督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张耳觉得印度人也是教徒伪装下的实用主义者,因为这么多宗教集中在一起,没像中东那样打成千年血仇,反而还能统一,简直是奇迹),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找回内心的宁静。
印度馆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均为可再利用材料。建筑设计中大力推行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