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听罢并没有停顿,立刻点头同意,汉朝各县县令或县长,都是自动成为县一级的判官,知晓汉律审理案件皆是常事,监察史负责察案件,相关生死判案,则要上报汉廷中央。
眼下州衙也设立司法官,大汉天子又困于关中,夏侯兰便成了终审判决的大法官,他们暂且跳过二审,搁置生死案件,集中人力直接终审中小案件,便可腾出手办其他事务,乃是聪明变通之举。
武州走向法治,还需要靠夏侯兰一人,因为武州其他文官几乎都是儒家,或者以儒家为主夹杂着其他学派,短时间内肯定完成不了,说不定需要三五十年,赵云也只能是交给夏侯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法治前进。
萝县的运转工作,在卢植的指挥下,金兰有序进行着,有大将关羽、褚燕,加上护神的黄忠,也就没有再出现意外。
不过关羽却想着找泰山贼人报仇,当日泰山贼人下山拦路,关羽一直咽不下去这个口气,多次向卢植请命,都被卢植一口否决。
关羽是狂傲之人,天下恐怕只有赵云与卢植能压住他,赵云本人自不用说,卢植则是名望极高的名帅,虽为儒家宗师,身上却没有酸儒气质,为人洒脱豪气,很对关羽的胃口!
其一卢植并不想节外生枝,派关羽攻打泰山贼人并无好处,泰山易守难攻,就是关羽带上善于山地战的鹰扬师,到了泰山也讨不到好处,打败了昌豨也不能获得一分利益。
其二中原局势瞬息万变,迁移流民的截止日,也会随之逼近,岂能浪费时间在泰山贼人上面。
十二月公孙瓒与袁绍的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公孙瓒从幽州南下,占据了冀州渤海郡、青州平原郡,兵锋危及兖州,袭扰冀州东部郡国,如今已然深入清河国,誓与袁绍争夺冀州。
导致中原形势骤变,流民迁移必然受阻,甚至会中断流民输向武州,驻扎萝城的镇东军都有可能卷入战火。
公孙瓒调集了四万步骑,在界桥以二十里摆下了阵势,袁绍也率领三万人马迎击公孙瓒,双方在界桥发生了大战役。
公孙瓒以一万白马从义为双翼,三万步兵为中营主力,而袁绍则派大将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
公孙瓒以为袁绍兵少势弱,便派冀州刺史严纲,率领白马从军攻打鞠义,没有想到却中麹义的伏击,战前袁绍调给麹义数千强弩手,以八百精兵吸引严纲入套,待严纲率骑兵冲到麹义军前数十步距离时,数张千强弩突然齐发,射向白马从义军,八百精兵从盾牌后杀出,白马从义军中了埋伏,顿时乱作一团。
麹义率领袁军越战越勇,先后斩杀了千名敌首,之后又刀斩猛将严纲,导致公孙瓒大军向界桥溃败,岂图守住界桥阻止败势。
之后袁绍是先胜后败,袁绍本来打算乘胜追击,一举将公孙瓒赶出冀州,他下令全军出追,自己则率百名亲卫在后。
可是原本被打散的白马从义,却又重新收拢了二千多骑,好死不死的出现在袁绍之侧,麹义则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
袁绍被二千骑兵围困,白马从义却没有认出袁绍,加上营地被麹义攻打,白马从义便没有多留,而是回援本阵营地。
与此同时麹义听闻主公袁绍被围攻,也便率主力停止攻上公孙瓒的营地,返回袁绍身边,界桥之战到此结束。
后世演义中赵云在界桥救下了公孙瓒,其实是没影的事,赵云早在袁绍强占冀州时,就率常山的义从吏兵投靠了公孙瓒,不过并不得重要,一直是军司马以下的下级军官,并没有参加界桥之战。
公孙瓒初见赵云就心生怀疑,因为当时冀州多数人都心向袁绍,所以公孙瓒曾问赵云“听说冀州人都欢迎袁绍,为何唯独你一人不愿意归附袁绍了?”
而赵云的回答却很有问题,首先赵云告诉公孙瓒他是被众人商议推举来的,他们投靠公孙瓒并不是要与袁绍为敌,而是众人不想有倒悬之危,想追随一名施仁政的明主,所以才前来投奔公孙瓒。
赵云在公孙瓒处不受重用,原因是从第一次见面开始,显然公孙瓒不是仁慈之主,从来都杀戮很重的诸侯,也没有施过任何的仁政,这一点公孙瓒自己都很清楚。
同时赵云的话里还有一个问题,他带人来投靠,并不是他赵云以投奔公孙瓒为由头,劝说收拢常山义从兵吏,而是众人推举赵云为首,并且已经过商议讨论,赵云被推首领,带众人投公孙瓒,便是赵云的任务性质,是众人委托赵云做代表的,赵云不得不担起首领之职领众人而来。
公孙瓒乃是一方诸侯,一眼便知赵云绝非真心前来,此来也不一定会长久,更多的是想观望,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合,赵云肯定会离开,之后公孙瓒杀了刘虞,赵云果然借机离去。
这里也可以看出,之后赵云效忠刘备的原因,先不说刘备是不是假仁假义,内心的小九九,外人难以预料,但刘备的所作所为,绝对是赵云向往的主君。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孙瓒不信任赵云,他怀疑赵云是袁绍派来的奸细,所以赵一直都防着赵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