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就是长达十年的南疆自卫还击、反击作战。
大家都知道,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受到了地形、战争规模、战争形态影响,双方进行了大量的侦察作战。
而大家熟悉的侦察作战,更多是收复两山之后,各侦察大队的轮战,至今为大家津津乐道。
其实这种侦察作战一直贯穿始终。
比如在79年出境作战结束之后,我方一直没有放松对当面老山、者阴山之敌的侦察,观察其工事构筑、观察其兵力调动,甚至利用各种机会诱捕、越境捕捉俘虏。
在此过程中,我方侦察兵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天天穿着迷彩服,带着照相机、夜视仪,采取渗透潜伏的手段溜过去。
这都是电影电视情节。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大多数时间内,我方侦察兵都换成当地老百姓的衣服,终日帮助老百姓在边境线上播种、插秧,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完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唯一不同的是,在普通老百姓衣服下面,还藏有武器。
而虽然当时有人为划分的国境线,但是两边的老百姓世代居住在此,很多都是亲朋好友。尽管双方处于战争状态,但是对方的边民仍旧定期过来赶集。
出售各种土特农产品,购买所需的各种生活生产资料。
在当地老百姓和民兵的帮助下,自然能够获取对方的很多情报。
更关键的是,对方的军事人员也经常越境过来采购生活物资(八十年代初,虽然我们也一穷二白,但是经济已经开始腾飞,比对面的工业化水平、经济水平要高。)
这要抓俘虏,可是比越境抓俘虏要高效的多,更安全得多。
而这种情报只能靠老百姓来提供。
大概是81年的一天,长期驻守在边境的十一军侦察部队,经过缜密策划,在一次赶集中,以去家里看货的名义,诱捕了对方的一名班长。
这名班长提供了大量者阴山的部署、工事、武器配备等情况。
因此战士们都普遍认为,自己就是现代八十年代的敌后武工队。
说了正面例子,再说说反面例子。
我们来看看莱芜战役。
莱芜战役全歼了李仙洲五万多人,当时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也抓不完啊。’
当时处于弱势一方的华东野战军,为何能在山东战场屡屡获胜?机动速度就是个重要因素。
然而都是两条腿,而且果军的汽车应该还更多一些,甚至还有快速纵队,为何总是没有对手的机动速度?
很重要原因,此时的果军已经深入解放区,每走一步都会面临百姓给他们制造的困难。
老百姓虽然不能参与正面战场的作战,但是想把自己门口的土路破坏掉,那简直是轻而易举。反正世世代代都是刨地的。
当初李仙洲率兵南下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事。
连续几天,当地百姓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将桥梁道路破坏得十分彻底。
李仙洲的部队哪里修,老百姓就在哪里破。
敌人白天修,老百姓就晚上破。
由于道路遭到了破坏,不仅仅是部队前进速度受阻,后面运粮的车也进展十分缓慢,逼得果军只能就地征粮。
这一下子情况就更糟糕了,彻底形成了恶性循环。
你要就地征粮,向谁征?只能向老百姓征。
所谓的征,不就是抢粮吗?这又再次加深了百姓对于果军的愤恨,结果矛盾更尖锐,道路破坏更彻底,直到彻底无法修复为止。
这就跟赵本山演的小品一样,鬼子来了挖坑,大坑套小坑,坑里都是水,水里还有钉。八路的炮车来了,不仅不挖坑,老百姓还帮着往外抬。
所以果军根本不可能有我军那样的奔袭速度,这不是跑得快跑得慢的问题,也不是意志品质的问题,就是个社会问题,人心向背的问题。
当时距离莱芜李仙洲的部队十三公里处,有个吐丝口镇。
这里是一个补给站,设有李仙洲兵团的大型军用仓库,储存了上百吨弹药和数十万斤粮食,驻守在这里的是新编三十六师。
三十六师,多么大名鼎鼎的番号!
咱们济南城驻守的大明白王耀武,一看这不叫个事,莱芜距离吐丝口只有十三公里,共享单车一个小时都能骑到。
只要李仙洲突围过去,不但能获得补给,还能和三十六师联合作战,极大地壮大实力,大大延缓被歼灭的时间。从而等待援兵的到来。
在王大明白看来,这些土八路就是实力再强,也没强大到可以一口气吃掉两个军的地步(李仙洲麾下有两个整编师)。
毕竟自己部队的火力强大,只要动作迅速,不怕损失,一口气冲到吐丝口镇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单纯的军事观点,只让他们计算了正规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