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甲兵训练的同时,还进行了两件大事,对刘子龙部队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件事就是军衔制度改革。原先刘子龙部队执行的是国府统一的军衔制度,具体说叫做六等十八级。
六等就是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
十八级包括将官五级:三个上将等级,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个军衔设置很不合理,中下级军官还好,越到高级越不合理。甚至民间出现了“少将多如毛,中将到处有”的可笑现象。
当然,这和授予制度不严有很大关系。比如黑帮老大可以得少将中将,某军阀上小学的儿子居然也可以授予上校军衔!
当然刘子龙的部队军衔管理严格,但是他认为将军衔尤其不合理。比如说少将中将,在神龙国军队序列中,少将普遍是旅长,师长就已经是中将了,到了军长很多还是中将,甚至有的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还是中将!
这就太不严肃了。
还有就是将军太多。将军既是军衔也是荣誉,过多只能影响军队战斗力。大胆借用蒋某人的一句话:“虽然我们打不过列强,但是我们的将军是他们的好几倍!”
针对这个情况,刘子龙对部队军衔进行了改革,要严格与职务相匹配。
士兵:分为上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列兵四种。分别对应服役期四年的士兵设计的。士官:下士(两级)、中士(两级)、上士(三级)
尉官:上尉(正连、副营)、中尉(正连、副连、老资格正排)、少尉(正排、副排)、准尉(副排);
校官:大校(副师、正旅)、上校(副旅、正团)、中校(正团、副团)、少校(正营)。之前刘子龙的部队基本没设置旅级单位,这次设置大校军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旅职军官设置的。、
并不是说要效仿国府军在师团之间增设一个旅级单位,而是随着特种兵的增多,要为了一些特种兵设置旅级单位。所以需要一个将军之下的过渡军衔。也是为了控制将军的数量。
将官:一级上将(总指挥)、上将(正兵团级)、中将(副兵团级、正军职)、少将(副军职、正师职)。
既然重新授予了军衔,那么军服也随之有了变化。不过现在刘子龙并没有独立,所以不可能有自己的徽章,还是沿用国府统一标准。
但是重新设计样式,让其更好看、更有实用性。
军服分两种,一种是常服,采用中山装式样、大盖帽,军官配皮鞋,士兵配胶鞋。军衔扛在肩上,领章作为军兵种符号。比较正式的场合穿着的。
另一种是作训服。顾名思义,作战、训练、生产活动时候穿。刘子龙结合穿越前的经验,将作训服上衣设计成夹克式样,裤子做得更肥,袖口、裤口可以收紧。考虑到实际作战训练中的磨损情况,肩头、肘关节、膝关节进行了加厚处理。而且多增加口袋,以便多携带各种需要的东西。军衔则在领子上,军帽为带两个扣子的小帽。
平时大部分时间穿作训服,只有机关工作人员以常服为主。
新军服质地更好。常服更笔挺、作训服更耐脏耐磨。
随着新军装和新军衔落地,也标志着刘子龙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
另一件事情就是邱明率领的代表团与捷克的谈判情况。
邱明拿回了长长的对方可售武器清单,刘子龙反复看了三天,终于圈定了几种产品。
第一种当然是最初的目的,lt-35轻型坦克。这种坦克并不能让刘子龙满意,他内心更倾向于像日后t-34那样三大技术指标均衡、并且皮实不爱坏的坦克,但是此时实在是没得挑。
第二种他一眼相中的,就是捷克生产的47毫米战防炮。相比于目前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射程直接远了一倍,穿甲能力也加大了一倍,1200米的距离可以击穿60毫米厚的钢装甲,这足以对付当时所有的脚盆鸡坦克了!
当然重量也增加了不少,战斗全重从400多公斤直接增加到了600公斤以上。但是没关系,有了汽车,这就不是问题。
之前只有37毫米一种战防炮,以至于团级反坦克用它、到了师、军两级,甚至专业反坦克炮兵还用它,这是不合理的一件事情。47毫米炮虽然还是小口径反坦克炮,但是总要比37毫米口径炮更具有威力。
第三种就是该国生产的h3.105毫米榴弹炮。该炮的射程为11公里,比汉斯家的同口径105毫米榴弹炮近了1公里,但是重量却轻了不少,只有1.4吨,而汉斯家的却达到了2吨。这样一比较起来,比起减轻的重量,那点射程的优势可以忽略不计了。
第四种更是让刘子龙有些心醉了。那就是k系列150毫米重榴弹炮。毕竟尽管已经有了可以大规模列装的105毫米榴弹炮,,但是105毫米口径的炮弹其实还是砸不开坚固工事的。刘子龙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早在东北军时期就装备的、目前还在改进中的150毫米重迫击炮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