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却再次催促郑和,道:“三宝,抓紧时间打造舰队!倭国不除,朕心难安!”
郑和恭敬回应:“臣领旨,定不辱使命!”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继续讲解到,
“为了实现他们的野心,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
甲午中日战争,
则被日本视为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关键环节。
在日本快速崛起的时候,在清朝政府领导下的中原王朝,却正处于衰落阶段。
自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
清朝内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效仿欧美,也使清朝出现了一度被称为‘同治中兴’的现象。
光绪十四年,清朝更是建立了强大的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股不可小觑的海军力量。
然而与日本不同的是,
清朝并未能从根本上改革国家体制,朝政大权依然紧握在慈禧手中。
这使得彻底革除弊端、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沦为了一场不切实际的空谈。
都说空谈误国,清朝的现实便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政治上的深度腐败、民生的极度困苦、官场中无休止的派系争斗,
以及国防军事纪律的严重废弛,
都使得这个庞大的帝国,沦为被列强随意凌辱的对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中日之间的战争,已经如箭在弦,不可避免。”
“在当时的欧美地区,
那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正在逐步向帝国主义转变。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zg和朝鲜的帮手;
英国试图利用日本来遏制沙俄在远东的影响力;
而德国和法国则寄望于日本侵华之际,能从中攫取新的利益。
沙俄虽然对zg东北和朝鲜怀有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西方大国的这种默许和放任,
无疑为日本顺利实施其侵略计划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早已对清朝进行了多次的入侵行动。
最开始,日本对琉球群岛发动武装侵略,
并以琉球为日本属邦为借口,进一步进攻台湾。
尽管日军在台湾遭遇挫败,
但在美英等国的所谓‘调停’下,
日本不仅向清朝勒索了巨额白银,
还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所谓‘保民义举’。
最终,清廷撤军,日本吞并了琉球。”
“随后,日本又将目光转向清朝的另一个属国——朝鲜。
日本以武力迫使朝鲜打开国门,并签订《江华条约》,
由此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等多项特权,
公然排斥清廷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此后不久,日本出兵朝鲜,与清廷同时介入朝鲜的壬午兵变事件。
尽管清军在此事件中取得胜利,但日本却通过《济物浦条约》获得了在朝鲜派兵和驻军的权利。”
“光绪十年(1884年),
日本又策动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企图一举驱逐清廷在朝鲜国内的势力。
尽管袁世凯率领清军成功击败了日军,
但日本仍借机与清朝签订《天津会议专条》,
由此取得了在朝鲜与清廷共同行动的权利。
这两个条约的签订,也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看到这儿,各朝各代的百姓们都甚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