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听到这里,猛然从床榻上下来,唐海刚所说让他大感兴趣之余又有些为难。两朝内侍监强盛之时虽然压制了朝臣,但也不可避免的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就是太监干政。唐海刚作为传统的读书人,提出这种建议,显然是深思熟虑又拿不定主意,这才不敢禀告自己。
对于这个建议,皇帝不得不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有重建内侍监的必要吗?二是重建内侍监,加强内侍监的权威,是可以压制朝臣,但自己能压制住内侍监吗?三是此举必然会导致内阁和朝臣的强烈反对,如何才能通过?
登基称帝之前,他还信心满满的自以为能成为中兴大越的有为之君,可两三年时间下来,日渐糜烂的朝政,尤其是朝臣之间的党争让他时常觉得有力无处使,真如唐海刚所说,这些年也就议税之事被苏圣平用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其他的似乎一事无成。
如今官场腐败,民心不稳,沿海海盗越闹越凶。长此以往,必然是赋税锐减,最终导致国用不足,到时别说北化恢复河山,每年的岁贡不能按时交纳,元朝都会直接打过来自取。虽然父亲能够帮助自己,但藩王受限严重,父亲的助力也仅限于一定范围,还有其他不少地方他也是鞭长莫及。所以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确实有重建内侍监的必要,不仅可以压制群臣,还可以监视百官,增加自己的权威。
第二个问题,他想想自己还年轻,此时还未满三十岁,更不是英宗、宪宗那样的少年天子和不学无术,历来内侍监权责再大也无法威胁皇权,只要一纸诏书,再有权势的内侍监太监立马就会被处死,关键是要防备着内侍监胡作非为。
第三个问题是个大麻烦,杜文心、孙博茹、周秉政等人见识不低于唐海刚,就连唐海刚这样的心腹都对重建内侍监忧心忡忡,更不用说这些朝臣。如果得不到内阁首肯,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不仅贸然重建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且作用肯定相当有限。
见皇帝在那沉思,唐海刚没有打扰,作为传统读书人,深知一旦叫内侍监得势,那会是他们这些朝臣的灾难。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今日的奏答不是不敢说,而是早就计划好了,要在合适的时机说出。当然,尽管他是有私心,但是他更认为自己是为了皇帝好,也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内侍监不会成为灾难,而是会成为臂助。不想贸然提出这个建议,只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引导皇帝思考。
果然,皇帝沉思过后,就把自己的顾虑说给唐海刚听。唐海刚十分赞同他对前两个问题的分析。对第三个问题更是顾虑深重,不过他却也提出了一个建议,让皇帝豁然开朗又有些为难。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让唐海刚先行退下,言道自己需要考虑一下。
唐海刚走出皇帝居所,走过回廊后,一个貌似忠厚的太监,对他躬身一礼,道:“大人,小的给您带路。”
唐海刚嗯的一声,道:“有劳公公了。”
那太监躬身答道:“岂敢岂敢,这是小的福分。”
待到走到回廊深处时,唐海刚轻声道:“跟你干爹说,可以准备了。”
那太监面露喜色,答道:“干爹让小的给您带句话,内外相宜,辅佐圣君。”
一向自信的唐海刚也不知道自己和老监正的合谋对不对。两人是在江宁之时认识的,他时常出入皇宫,一来二往竟也熟识起来。自己想辅佐皇帝,但无奈实在是根基浅薄,这次和老监正是一拍即合,相约尽心支持皇帝陛下。可结果会不会如自己所愿还真不好说,这时听了那太监的话也只能轻叹口气,不再言语!
刚刚他和皇帝除了谈论内侍监的问题,最终自然也提到了苏圣平。尽管皇帝心中对苏圣平的事情已经有谱,但也要听听李锦的汇报,也想压压苏圣平。说起来,皇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思,问题还是出在抗命的那件事上。因为皇帝听了父亲那边传来的情报,知道陆勇、童益民弹劾的内容大多不实,唯有那个抗命不尊是实打实的。而他要苏圣平做的事情,必须要他绝对服从自己。
要做什么事情皇帝没有向唐海刚透露,但是要用苏圣平的事唐海刚倒是知道。因此皇帝问到对苏圣平的处理之时,唐海刚则建议由内侍监审查,先关他一段时间,最后皇帝再赦免他,让苏圣平感念圣恩。这只是简单的治人手段,皇帝思索片刻,自然就答应了。但也只是传旨内侍监审问一番,不要太为难苏圣平。就这样,苏圣平开始了他的牢狱生涯。
再说回唐海刚和皇帝商议的内侍监之事,唐海刚的建议关键点在于杜文心。杜文心费尽心机成为内阁阁员后仍兼着翰林院掌院学士的位置,可这对他在内阁的地位却没有什么作用。此时的首辅赵德龄和他一样有资历、有能力,当初杜文心进入内阁的时候,两人就有一番商议,看出了皇帝让两人相争的主意,很快就达成一致,不要做仇者快亲者痛的事情。杜文心也完成了入阁的目标,就准备蛰伏一段时间。
其他阁员兼着各部的差事,只有他是兼管着翰林院这个清贵之地。翰林院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纵然有些言论作用,但翰林院内也是各有派系,自然不会是他的一言堂所在,也就谈不上把持言论了。夜深人静之时,杜文心有时候甚至也赞叹自己皇帝女婿的谋略不错,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