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网游 > 代晋 >第五一八章 纵论

第五一八章 纵论

作者:大苹果字数:3313更新:2024-04-03 09:28

荀康微微一笑,淡淡道:“李刺史,本人并非说笑。李刺史若觉得本人不值得一谈,倒也不必浪费你的时间。”

李徽愣了愣,意识到适才之言似乎有些调侃的意味,惹得荀康误会了。

“荀别驾,本人并无调侃之意,乃是真心想听听你的见解。倘惹你不快,先行致歉。”李徽拱手道。

荀康微笑道:“那倒不必。罢了,那下官便胡言乱语一番。我听说李刺史不久前出使了秦国,见到了苻坚和王猛等人,还订立了同秦国的和议是么?”

李徽道:“确实如此。”

荀康点头道:“那便是了。下官得知此事之时,当真钦佩之极。秦国虎狼之地,李刺史敢去谈和议,这已经是勇气可嘉了,能够订立和议全身而退,更是令人不可思议。下官听闻此事之后,便为李刺史之勇谋而折服。这并非奉承之言,乃是本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李徽呵呵笑道:“荀大人过誉了。倒也没那么难,秦人也并非不讲道理。况且……秦人也是想言和的,所以才会谈成和议。”

荀康点头道:“正是此理。秦人欲和,我大晋也想和,所以才能达成和议。但揣摩秦人的心思,审时度势,洞悉他们的意图,才是最难的。李刺史敢去出使,便是洞悉了眼前的局势。这才是最令人佩服之处。”

李徽心中一动,荀康能说出这一点来,已然是颇有见地了。看来他倒也不想是说大话,确实是看出了名堂。

“不过,下官认为,这次和议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秦人南攻,已为定局。秦国内部不稳,后有芒刺,尚未做好准备。故而不得不暂定和议,先安内,在图外。而我大晋,也需要立刻备战。此和议持续的时间,便是我大晋积极备战的最好良机。因此,两国之和议,并非是真正的和议,反倒是大战将至的战书。大战将至矣。”荀康继续说道。

李徽颇为惊讶,荀康居然能看到这一点,这已经超出了李徽的意料之外。许多人因为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对自己订立的和议颇有微词,甚至攻讦自己。他们岂知秦国南下之心甚为迫切,已经是难以遏制之势。局面很快便会失控。

谢安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让自己去出使秦国,才会竭力的维护自己。而这个荀康居然如此清楚的知道这些,岂能不令李徽感到意外。

“荀大人,你是听到了什么传闻么?还是说,得到了一些消息?”李徽沉声道。

荀康呵呵一笑道:“形势如此,明明白白,何须他人之言?谢幼度于广陵征募北府军,而李刺史来我徐州任刺史。这都是积极备战的征兆。李大人是谢安石一手举荐之人,为谢公心腹。此来徐州定也定有募兵备战之责。徐兖流民颇多,正是募兵的好地方。而且,这两处,将来也是同秦国作战的主战场。谢公的用意一目了然,和议得喘息之机,趁此机会募集兵马,加固边镇,做好迎战的准备。做出判断有何困难?”

李徽缓缓点头。这荀康确实有些东西。但直到目前为止,李徽还不能对荀康此人的才智做出定论。这样的局势判断其实确实不难。有战略眼光的人,冷静分析思考,再结合一些朝廷的政策和决定,确实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为了证明荀康是否真正是个有本事的人,李徽决定问他一个问题。

“荀大人果然识见不凡,能见微知著,对局势洞若观火。本人甚为佩服。然则,在你看来,若我大晋同秦国难以避免这一场大战,则胜败如何?”

荀康轻抚颌下美髯,笑道:“李大人是在考下官么?这个问题,下官就算回答了你,又能如何?大战尚未开启,胜负谁能知晓?下官说了,也等于没说,因为无法印证。”

李徽呵呵笑道:“若是已知之事,反倒没有意思了。未知之事,才有预测讨论的趣味。况胜负之数,也未必不能提前预测。一切并非无蛛丝马迹可循。”

荀康笑道:“听起来,似乎李大人心中也有答案。要不然你我各做预测,写在纸上,看看你我所想的结果是否相同。”

李徽笑道:“好。倒也有趣。”

荀康取过纸笔,和李徽各写结果。两人写罢,将纸张互相交换着看对方所写的结果。突然间,两人同时大笑出声。

李徽的纸上写的是:大晋必胜!荀康纸上写的是:秦国必败!虽对象不同,但结果却是一致。

李徽笑道:“看来你我都认为此战我大晋必胜。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对大晋充满信心。对朝廷上下充满信心。但不知荀大人这么认为,理由何在?”

李徽说罢,双目炯炯的看着荀康。如果荀康也和自己说的一样,说什么蛮夷必败,邪不压正,大晋上下同心,必能战胜强敌之类的话。那么李徽便会认为荀康并无真正的本事,只是说些客套话罢了。只是因为身为大晋臣子不得不说秦国必败。那便是敷衍之言,李徽便也不会将他之前说的那些话当回事。必定是他知道了消息,所以在自己面前故作聪明,让自己对他另眼相看。

荀康抚须道:“当今秦国,便像是一个关着各种猛兽的笼子。氐人、羌人、鲜卑、羯人,匈奴,还有汉人。氐人便是如今的笼中之王,以猛牙利爪震慑住其他的猛兽,令其臣服。这种局面的产生,乃苻坚之祸。苻坚本是胡贼,却偏偏要学什么仁恕之道,行假仁假义之事。此乃妇人之仁也。五胡岂是善类,但有机会,必会兴风作浪,焉有感恩之心?苻坚以为宽恕他们,收容他们,会令他们臣服,那简直是做梦。他们只是臣服于氐人的武力之下,暂时藏起了爪牙利齿罢了。”

李徽微笑的脸上,神情肃然。对荀康收起了所有的轻视之心。

“……倘若氐人有耐心,令王猛推儒家之法,教化驯服之下,则秦国有可能会令各胡族甘心臣服,融洽而处。但那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教化融合方可。苻坚焉能有这样的耐心?因此,秦国一旦攻我大晋,非我大晋有多么强大的能力与之相抗,而是那野兽笼中的其他猛兽会乘机露出獠牙。氐人只要受了一点点伤,露出破绽,笼中其他野兽便会群起撕咬。秦国最明智的做法便是要盯着笼子里的那些野兽,而不是盯着我大晋。我大晋虽弱,但不是秦国一朝一夕能够攻下的。一旦攻我大晋,便将不得不竭尽全力,那便给了其他人可乘之机了。到那时,秦国必败。而且,很可能会因此分崩离析。”

荀康缓缓说完,看着李徽微笑。

李徽吁了口气,脸上虽然保持着平静,但内心已然波澜起伏。在自己所遇到的人当中,荀康是第一个准确而形象的预测了秦国的结局的。他甚至给出了对策,要么苻坚不要妇人之仁,要么让王猛推行儒学,进行教化,进行民族大融合。前者固然是血腥之举,但后者可是历史证明的可行之策。

此人绝不简单。

“有理,有据。荀大人果然是坐于边城,洞悉天下大势。了不起。”李徽沉声道。

荀康笑道:“李大人,这只是本人一家之言,并未得到验证,只是预测罢了。可不敢说是洞悉了天下大势。结果如何,犹未可知。”

李徽摇头道:“结果虽未知,但大势是可以预测。你说的完全在理。我也明白了,为何你在纸上写了‘秦国必败’而非是‘大晋必胜’。那是因为,其实秦国同我大晋交战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只要秦国倾全力用兵攻我大晋,无论胜负,秦国内部必乱,秦国便会陷入分崩离析的泥淖之中。不知我说的对是不对。”

荀康双目凝视李徽,缓缓点头。沉声道:“李大人说的完全正确,那正是我的想法。大晋是否能胜并不重要,但秦国必败。李大人能立刻明白这一点,果然非常人。这便是为何,李大人二十三岁便能拜徐州刺史,不愧当世英才。”

李徽笑了笑摆了摆手,又问道:“那么,荀大人可否预测一下,大战之后,天下的格局走向。我大晋又当如何?能否趁着北方之乱,一举北伐,收复中原失地?重归一统?”

荀康呵呵笑道:“李大人当我是神仙么?我怎可预知未来之事?我可预测不出来。”

李徽道:“权当戏言,无伤大雅。我们这不是在闲聊么?”

荀康想了想笑道:“定要我说的话,我便胡言乱语几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重归一统,自然是会发生的事情。但何时会发生,无人知晓。在我看来,秦国崩溃之后,必陷入大乱之中。五胡征伐,宛如养蛊之盅,最终总有胜出者。至于我大晋能否乘机收复中原之地么……呵呵,我看却是难得很。北地不是没乱过,当年秦燕赵凉仇池并起,也是纷乱之局,我大晋可并没有乘机收复中原。虽频繁北伐,结果都是铩羽而归。按理说,我大晋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可实际上却事与愿违。其中的原因嘛……嘿嘿,不说也罢。”

李徽沉声道:“为何不能说?请说下去。原因是什么?”

(PS:颍川荀氏是东晋大族,东汉太尉荀彧七世孙荀羡曾为徐州刺史,荀羡之子,史料所载的只有一个,名叫旬猗,事迹不详。以上都是史实。荀羡有无其他儿子,我没有查找到。本书中的荀羡之子荀康是虚构人物,出现只是情节需要。特此说明,以免考据党跳脚骂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