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玄幻 > 江汉朝宗 >第19章 杨浩宇的青春烦恼

第19章 杨浩宇的青春烦恼

作者:哺恩堂主字数:1727更新:2024-03-02 13:26

公元800年,也就是唐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也就是当时的科举考试。并一举成为当年全国十七名录取生中的一位。

在皇上为他们举办的欢庆宴会也即曲江宴饮结束后,白居易跟随着大部队一起到了慈恩寺,去瞻仰大雁塔。

按照惯例,每一年的新科进士,都能够在大雁塔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但题名之时,大家虽然都会很激动,却不敢得意忘形,往往只会庄重地在塔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籍贯、科考名次等。

但是,轮到白居易时,他写完以上信息之后,却迟迟没有放下刻笔,稍作思忖,又在下面添上了一句: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意思就是,在当年十七名新科进士当中,只有他白居易是最年轻的。

狂傲之意不言自喻。

但按实际来讲,他上头还有状元,榜眼与探花,即使他老白是第四名,也只入了二甲,要得意忘形也轮不到他。但是,他却写下此等诗句,该是何等狂妄?!

在放弃了皇上及众大臣选婿机会而离开长安时,白居易渐渐冷静下来,对自己雁塔题诗的行为感到有些羞愧,所以又写了一首叫《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的》诗,开篇便写道: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意思是说十年寒窗苦读,没想到今朝侥幸登科。在整个诗篇中反映的意思就是,其实对我来说,功名并不重要,只是能够使父母感到欣慰,才是最要紧的。

这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学子的心声。

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有努力地走好自己应该走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无论人生前路如何,在那一刻,年轻的白居易身上迸发的,是独属于青春的耀眼光彩。

杨浩宇五岁上学,十七岁才初中毕业,整整十二年,才熬到这种程度,这委实让他也有点白居易当年的那种感慨。

在长达十二年的求学生涯里,华严中学的那两年给予他的影响最为深刻,同时也是他走得最正的两年。

虽然,他在这里遇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人,但他却能够理智地压抑住那些欲望的诱惑,因为他不能心有旁骛,他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好的成绩,从而报答父母。

但即便是这样,杨浩宇在华严中学并没有停止对古春的思念。

不仅没有,反而愈加强烈。

他在这两年时间内写下了整整四本日记,密密麻麻的,都是对古春的思念,以及他想对古春说的话。

他会在忙完一天所有的功课后,专门花上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当天的日记。

在日记里,他会回顾当天的一些功课,以及有意义的一些事情,谈谈自己内心对古春的思念。偶尔也会畅想一番,去规划他们美好的未来。

十五六岁的青春岁月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尽管他们尚未得到某种东西,尽管他们还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总能在幻想中去寻找拥有一切的感觉。

因为人生尚处于起跑阶段,一切皆未成型,所有才会无所畏惧,才会拥有无限幻想的能力。

尤其是青春期的爱情,纯纯的、甜甜的、充满幻想,充满着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执着。

在这个阶段的杨浩宇,深深地相信,自己的这一场爱情,完全能够颠覆整个世界。

那两年,杨浩宇每半年才能回一次几百里以外的三姓寨老家,父母会轮番到学校看望他并给他带来生活费、衣物以及一些零嘴和菜肴。

而且,父亲每个月都会给他寄来厚厚的一封家书。

当然,都是由父亲代笔,汇合了父母俩人的敦敦教导和思念、牵挂以及告诫和期望。

杨浩宇的父亲是一个认真的人。

每一封信信件的格式、信件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才写上去的。

而且,父亲的字很漂亮。

纵算是这样,他还总是在写完草稿修改完毕后再重新工工整整地誊写一遍。

以至于杨浩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把他父亲的信件当做字帖来使用,

那些信件代替了父母对于子女面对面的直接教导,对于杨浩宇个性的形成以及端正的品行都有极大地帮助。

养不教,父之过。

杨浩宇的父亲,在对于他的教育问题上,言传身教,是不存在过错的。

虽然父母在信件里反复叮嘱他不要过早地谈恋爱,虽然父亲写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告诫和提醒,企图让他明白,只有一切安定下来、功成名就以后,才会收获美好的爱情。

可杨浩宇却不以为然。

他觉得父母的爱情观腐朽陈旧,完全是老一派的做法,根本代表不了新时代的爱情观。

喜欢一个人,就得及时表达出来,哪里还能等待那么久?

谁知道漫漫人生路上会发生哪些变故?

如果现在不抓住,错过了岂不会一生遗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