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男生频道 >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八集 文明太后

第六十八集 文明太后

作者:背砍刀诗人字数:10749更新:2024-10-05 11:27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泰始二年六月,雍州刺史袁顗率军进驻鹊尾。

沈攸之闻报,便遣部将张兴世越过鹊尾,占据上游钱溪。刘胡攻击钱溪,沈攸之却不往救,采围魏救赵之计,率众将进攻浓湖。

袁顗命人传话,扬言说已经攻破钱溪,众将都很惊慌,便劝主帅赶快回救。

沈攸之说道:此乃谣言,诸公不可自乱军心。

诸将便问:将军何以如此肯定?

沈攸之:假若钱溪已被敌军攻取,定会有几人逃回,岂有全军覆没之理?此定是他们进攻不利,传播假信以恐吓我也。诸公务必听我之言,勒令军中不许乱动。

不久张兴世果然遣使自钱溪来报,说已击败叛军,并送来俘虏数百。

沈攸之便将钱溪送来叛军割掉耳鼻,送给袁顗。

袁顗大惧,遣使追回刘胡。又因鹊尾粮尽,遂派一千余人到南陵运米,未料复被官军设伏打败。刘胡见势不妙,率先逃跑,袁顗随之溃逃。

沈攸之率军追赶,终于击杀袁顗于逃亡途中。继而攻入浔阳,擒斩刘子勋。

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等附叛诸侯,皆派人到建康请求归降。

宋明帝览奏,认为淮南叛军已平,欲向淮北叛军耀武扬威,便令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率五万大军北上,迎接薛安都。

蔡兴宗谏阻道:陛下不可。薛安都勇冠三军,若归顺是实,陛下只需遣朝中重臣,一纸免罪及委命诏书即可,何须大军前往?其见官军耀武扬威而来,则必伤其自尊,更谓朝廷欲夺其兵、伤其性命,反不肯降也。尤其宜加安抚,勿使其投降魏国,以为心腹之患。

宋明帝不听,反问征北司马萧道成:若薛安都敢反,朕正好征讨之,卿意如何?

萧道成答道:蔡公之言是也。薛安都狡猾多疑,今若迫以军威,恐有害于国。

明帝不以为然:我平叛大军各路人马正锐,无往而不胜焉,卿其勿言!

于是便下诏令,命沈攸之为假节、前将军,并命其与镇军将军张永率五万兵马,前往彭城迎接薛安都。

薛安都本欲诚心归降朝廷,但见官军大举前来,以为是来剿杀,惊惧之下,果然便如萧道成所言一般,转而遣使投降北魏,并求援兵。

魏主闻报大喜,急遣大将尉元率精骑三万,连夜兼程南下,数日内便抵达彭城。

薛安都出城迎接,尉元派部将孔伯恭率精锐二千人在彭城内外布防,然后进城。魏军入城已毕,张永率军方到,因无攻城器具,以至无功而返。

尉元率大军出城追击,先切断张永粮道,又攻陷武原,击败守将王穆之。沈攸之与张永二将仅以身免,梁州刺史垣恭祖被魏军俘虏。

败信传报建康,宋明帝大愧,遂向蔡兴宗告罪:朕不听卿言,致有此败,愧卿多矣!

事已至此,蔡兴宗夫复何言。

其后经过连番激战,朝廷大军终于平定浔阳之乱。殷琰据守寿阳,直至泰始二年十二月才降。宋明帝叙论战功,诏封蔡兴宗为乐安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

至此淮南各地叛乱,终于平定。但薛安都为求自保降魏,致北魏大军在四年之内陆续攻下淮北、山东等地,刘宋国力大衰,人民苦不堪言。

泰始三年七月,宋明帝命沈攸之进攻彭城。

沈攸之奏道:粮运不便,不可出兵。

宋明帝怒道:卿自春天请求北伐,朕恐去岁大军新败,士气低落,故未允许。今士兵得息,秋水正盛,卿反而推托不肯出兵,系何因哉!卿若不去,朕命副将吴喜独往可矣。

沈攸之见皇帝语带激愤,只好奉命出兵。

大军刚到迟墟,宋明帝却又后悔,诏命撤军。沈攸之退回下邳,魏军自后紧追不舍。沈攸之返兵交战,结果身受重伤,趁夜进入部将陈显达营寨,方得脱险。

当夜宋军溃散,沈攸之逃回淮阴,北伐再次失败。

因薛安都等江北诸侯投降北魏,与北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北魏夺去,南朝疆域又一次缩小。

宋明帝刘彧不以北伐失败为恨,反而认为政局已稳,遂致刚愎自用,不纳群谏。

复又接受幸臣王道隆与阮佃夫建议,大杀诸弟。只有刘休范因才凡能弱,得以幸存。同时杀害重臣,功臣寿寂之、吴喜与高门名士王景文皆为所诛。

泰始二年,才子江淹在宋始安王幕下任职,自此开始仕宦生涯。

宋明帝派将军萧道成镇守淮阴,萧道成由此开始扩展自己势力。

镜头转换,按下刘宋,再说北魏。

魏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拓跋濬在太华殿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长子拓跋弘鲜卑名第豆胤,于太安二年正月被立为太子,此时继位登基,史称献文帝。乃尊奉嫡母皇后冯氏为皇太后,次年改元为天安元年。

字幕:冯太后出身北燕皇族长乐冯氏,祖父冯弘乃北燕国君,父冯朗封辽西郡公。母亲王氏本是乐浪郡人,先生长子冯熙,次生冯太后。

冯氏出生不久,兄长冯熙就因叔父冯邈战败没入蠕蠕,多年以后方才找回。其后父亲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冯氏被按照惯例没入宫中为婢,因姑母为太武帝昭仪,蒙其多方照应。文成帝登基不久,选冯氏为贵人,此年只有十二岁。

太安二年,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年十五岁。次月,不足两岁之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依照“子立杀母”祖制,太子生母李氏被赐死,冯后便担当养育太子之责。

献文帝继位两年后,皇妃李夫人生长子拓跋宏。

冯太后喜得长孙,决定停止临朝,还政于帝。由是献文帝拓跋弘亲政,时年十四岁。

献文帝亲政时虽然依然年幼,但却颇有作为,先贬斥冯太后宠臣男侍,又试图提拔虽有才能而为冯太后不喜者,以结成心腹。

皇兴四年,因官宦子弟李弈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又多才多艺,兼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

献文帝甚是不喜,以为后宫淫乱,世人也常有异言。

是年秋,李弈兄长尚书李敷好友及同宗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李弈、从兄李显德同时诛杀。因李弈之死,冯太后甚不得意。

献文帝又因李欣反告李敷为功,将其擢为尚书。

冯太后更无法容忍,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献文帝受太后之迫,欲传位叔父拓跋子推,遭到宗室大臣及宦官联合反对。

皇兴五年八月,献文帝禅位给五岁太子拓跋宏,自己退为太上皇,时年只有十八岁。

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贪权狂傲,因见皇帝年幼,便趁机大肆排斥异己,复欺凌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又欲为妻子求封公主称号,屡向吏部尚书贾秀说项,但贾秀不答。

乙浑怒道:凡卿求见公职之事,孤无有不办者。我请公主之号,卿屡不许,却是为何?

贾秀答道:公主名号,王姬称谓。贾秀既死无惧,亦不使后人取笑也。

乙浑怒不可遏:卿掌吏部,何不求朝廷给你妻加封公主名号耶?

贾秀答道:我等庶姓,拙妻何配称公主之名?贾某不会自不量力,作此妄想。

乙浑图谋未成,于是指桑骂槐,对阶下家仆高声骂道:老奴官,真乃不识相耳!

贾秀神色自若,故作不闻,从容告辞以归。

乙浑知道贾秀历奉五朝魏主,始终掌握机要,奈何不得。但急于排除异己,终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司卫监穆多侯、平原王陆丽等先后害死。

至此政敌皆除,朝中重臣为之一空。献文帝乃命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

乙浑既掌太尉重职,欲望愈大,准备伺机发动宫廷政变。

侍中拓跋丕暗中闻知此事,急告朝廷。冯太后胸有成竹,当即秘密布置,定下大计,暗令侍中拓跋丕、陇西王拓跋源贺、中护军将军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夷灭三族。

可怜乙浑空有异志,奈无才能,至此败于女子之手。

平定乙浑之乱后,冯太后再露锋芒。先暗使拓跋丕等众臣上疏奏请,再借帝诏宣布由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继而重用高允、高闾、贾秀等汉官,治理魏国政务。

未几贾秀病卒,诏赠冀州刺史、武邑公,谥号为简。

拓跋宏五岁即位,改元延兴,史称之孝文帝。

太上皇献文帝虽曰退位,此时仍然牢固掌握北魏朝政,不仅朝廷大小国务皆亲自处理,另屡颁诏书行使大权,甚至多次亲率兵北征南讨,取得大胜,颇有世祖太武皇帝之风。

延兴五年冬十月,献文帝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天下震动。冯太后由此不安,自谓需要重新执掌朝政,以防献文帝对己不利。

承明元年六月,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

太上皇献文帝拓跋弘应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住,强行软禁。随后不久,拓跋弘离奇死于平城永安殿,时人多言是为冯太后杀害。

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复掌北魏政权,史称文明太后。

在此时期,西域各种势力急剧变化。

先是北魏王朝联络高车民族、悦般,对付吐谷浑、柔然民族及峻哒。后峻哒族与高车结好,又和柔然通婚,向北魏王朝朝贡,与吐谷浑民族和睦相处。北魏复与柔然争夺西域,柔然对高车屡战屡败,北魏王朝便在西域占据上风,成为西域主宰。

画外音:文明太后在位期间,诏令实施班禄制,规定官员俸禄标准,严惩贪官污吏;又推行均田制,建立三常制,使北魏政治经济快速发展。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复说南宋。

建兴五年,南朝刘宋朝廷欺负北魏主少臣疑,太后当政,遂令北琅邪、兰陵两郡太守垣崇祖北伐,趁机收复淮河以北失地。

垣崇祖受命进兵,入侵北魏国境七百里,力挫北魏镇南王刘昶。

宋明帝刘彧因北伐获胜,故对垣宗祖颇为重用,以为国中梁柱。

复因萧道成掌军太久,且民间有流言说其生有异相,能为天子,于是产生疑忌,便将萧道成征召回朝,升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夺其兵柄。

延兴二年,明帝病笃,临终前遗诏镇东将军蔡兴宗、尚书令袁粲、尚书右仆射褚渊、中领军刘勔及镇军将军沈攸之,同受顾命,并以蔡兴宗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宁及南北秦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仍加散骑常侍,征召还都。

当时右军将军王道隆掌握朝政,见蔡兴宗刚正不阿,不欲其据荆州上流要地,于是改其为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蔡兴宗辞让不拜,还归府第不出。八月戊午日,突发疾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宋明帝既死,太子刘昱继位,改元泰豫元年,是为后废帝。

刘昱为人残暴,国中内乱更加炽烈。

巴西李承明趁机造反,擒获太守张澹。当时荆州刺史离职,新任刺史尚未到任,后废帝遂命沈攸之暂管荆州事务。

沈攸之到任后,李承明已被平定,于是被正式任命为都督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沈攸之暗藏反意,将郢州精兵也带至荆州任所。

此时就任荆州,沈攸之便以讨伐蛮族为名,征发民力,召集士卒,部署军务,又征收重税,修缮兵甲,养马两千余匹,造船近千艘。此外还任意截留过境士子、商旅,藏匿亡命之徒,对朝廷制度从不遵奉,富贵程度不亚王公,后房妓妾达数百人,皆为一时绝色。

元徽二年,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密谋造反,命道士陈公昭送信给沈攸之,称其为沈丞相,欲引以为同党。

沈攸之只看封皮称呼,已明其意,故此并不拆信,即将陈公昭交付朝廷。

不久刘休范起兵袭击京城,沈攸之对僚佐说道:桂阳王如今造反,必定声称与我同谋。我若不勤王,则定会引起朝廷怀疑也。

于是派部将孙同、沈怀奥率兵东下,接受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指挥。孙同等奉命起兵勤王,大军刚过夏口,探马报说刘休范已被朝廷平定,便复率兵返回荆州。

因沈攸之有勤王之举,故此同谋造反谣言不攻自破。朝廷由此进封沈攸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沈攸之拜受征西大将军,但固辞开府之赐。

众臣以皇太后名义派中使去荆州,探查沈攸之意图。中使试探道:朝廷皆谓明公在外辛苦镇边,宜回京城执政。然明公职位特重,极难使他人替之,去留大计,惟明公自决。

沈攸之答道:臣蒙受国家大恩,勉为此职。某本来不配朝廷重职,今防守边疆,讨伐反叛蛮族,尚能勉强胜任。若皇太后命我归朝,某则焉敢自定去留?惟听朝廷旨意。

中使以此回报,朝廷愈加忌惮,调其回朝之事只得作罢。

元徽四年,巴东建平蛮叛乱,沈攸之派兵讨伐。不久刘景素复据京口造反,沈攸之权衡利害轻重,便又下达指令,遣使追回讨蛮之军。

巴东太守刘攘兵与建平太守刘道欣皆疑沈攸之有野心,截断巫峡归路,不使荆州军回。

当时刘攘兵长子刘天赐为荆州征西大将军府西曹掾,正在沈攸之帐下效力。沈攸之便独召刘天赐说道:今刘景素起兵谋反,我故将平蛮大军撤回,以讨叛逆。未料卿父疑我,阻我大军归路。卿可归劝尊父,放我荆州兵回军,休因听信谗言,误了朝廷大事。

刘天赐奉命,遂还巴东,以沈攸之所云转告其父。刘攘兵听了其子劝告,得知荆州兵确因刘景素造反回军,便解除武装,亲自修书令子带回,向沈攸之谢罪。

巴东军虽然让开道路,刘道欣却仍坚守建平,阻拦荆州军回师,不肯让路。

刘攘兵便与荆州伐蛮军一起夺取建平,斩杀刘道欣。

镜头闪回,按下沈攸之,复说宋后废帝刘昱。

刘昱生性好杀,刚即位时内畏太后,外惮大臣,不敢过于放纵,后来便无所顾忌。

元徽四年起,刘昱与心腹解僧智、张五儿常夜出承明门,从者皆持鋋矛,夕去晨返。若于途中遇行人男女及犬马牛驴,逢上便刺。民间畏惧,晚上行人绝迹。

刘昱并置棍棒数十根,各有名号,针锤凿锯,不离左右,用以击脑、锤阴、剖心,日杀数人,见卧尸流血,方觉开心。常常杀人之后亲自切割,一日若不杀人,便觉怏怏不乐。

又多奇思怪想,常在耀灵殿上养驴数十头,更将所乘骏马均养在御榻之侧。因见领军将军萧道成肥胖肚圆,煞是惊怪,执意要将其肚脐作靶练习射箭。

萧道成惊吓欲死,却不敢忤旨,只好听天由命,祷其射之不中。多亏内侍尚存怜悯,劝改用骨簇来射,刘昱从之。

刘昱引弓搭箭,觑得清楚,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一箭射出,正中萧道成肚脐,透其衣裳,血流满地。

因其箭矢是用骨簇,萧道成免于一死,回家养了月余,伤势方痊;于是从此切齿痛恨刘昱,便起反心,为此后篡宋张本。

杨玉夫本是刘昱心腹侍从,一日刘昱忽然翻脸,咬牙切齿要杀杨玉夫,取其肝肺,众人求告得免。刘昱种种恶行,不一而足。

刘昱即位后,尊皇后王贞凤为皇太后。但自知并非王贞凤所生,则不受太后控制。

元徽五年端午节时,王贞凤赐给刘昱一把玉柄毛扇。刘昱非但不感恩,反谓扇子不够华丽,因而对太后心怀不满。乃命太医熬制毒药,准备杀死王贞凤。

随从阻止道:皇上若毒死太后,则要每日在宫里守丧,不能到外面去游玩了。

刘昱怕受拘束,这才作罢。太后尚且不知,因天子因不耐服孝,自己侥幸得以活命。

忽有一日,刘昱嗅出亲信孙超口中有蒜味,问而不肯承认。为证明自己所断不爽,刘昱便以刀剖开孙超之腹,探视其内有无蒜头。

孙超惨叫状如杀猪,血流遍地而死,腹中自然并无蒜头。

刘昱又闻大臣孙勃家里广有金银,一时兴起,亲自扮作盗贼,率领心腹侍卫前去劫掠,挺刀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冲入府中。

刘昱虽作强盗打扮,孙勃焉有认不出来之理?眼看皇帝带兵前来,知道家族不免横死,就扑上前揪住刘昱,撕扯其耳骂道:你这贼头暴逾桀纣,日后必遭屠戮!

左右一齐上前,杀掉孙勃。刘昱因怒被其揪耳,遂亲自脔割尸体解恨。

刘昱一日又入领军府,当时天气酷热,萧道成正解衣袒腹卧在堂中,见到皇帝亲至,急忙起身相迎,施以臣礼。

刘昱手指萧道成之腹笑道:卿好大肚量也。

忽想起前番射脐之事,顿时兴起,便命萧道成站立室内,在其腹部画上靶心,然后持弓引箭,就要发射。

萧道成亡魂皆冒,急忙叫道:老臣无罪!

左右亦都劝说:萧领军腹大难寻,国中无双。陛下神箭,必会射死,则后不能再射矣。

刘昱闻说有理,遂令去其铁簇,以布包箭头,引弓发射,正中萧道成肚脐。

此番虽然未致流血遍地,但萧道城仍是痛不可当,只好趴俯于地,大赞陛下神射。

刘昱甚觉不爽,又去院中磨砺佩刀,口中说道:既不让我射,翌日便以此刀杀之。

然后引众而去。萧道成十分忧惧,密与袁粲、褚渊商量,欲废刘昱。褚渊闭口不言,袁粲则不同意。萧道成无奈,于是寄书给儿子萧赜,令其暗中准备。

因知刘昱喜欢夜出杀人,萧道成忽思一计,便命越骑校尉王敬则身穿夜行黑衣,伏于皇宫门外,听察刘昱行踪。嘱令一有动静,疾速来报。

是夜七月七日乞巧节,刘昱临睡前吩咐内侍杨玉夫道:你在庭院里等织女渡河,见时立刻奏报,若看不见,明日我就杀你。

牛郎织女相会只是神话,哪里能看见?杨玉夫想起前番险被挖出心肝之事,不由十分恐惧,便趁刘昱熟睡之时,以刀杀之。

刘昱被杀之时,年仅十五岁。

越骑校尉王敬则夜伏宫外,见久无动静,于是忍耐不住,遂施展飞檐走脊之能,摸进内宫,来探消息。

此时恰逢杨玉夫杀了刘昱,蹑足潜踪从内宫出来,被王敬则看个正着,不由又惊又喜,急翻墙出宫而去,来领军府报于萧道成。

萧道成闻知大喜,急率本部兵马束甲而出,吵吵嚷嚷入宫,命擒拿弑帝凶手杨玉夫。

杨玉夫正在值宿殿中佯睡,被人自被窝中扯起,不知如何走漏消息,犹如梦里一般。

萧道成遂命召集朝廷重臣,公布杨玉夫弑帝罪状,下令夷其三族。复拥安成王刘准登太极殿为帝,改元升明,史称宋顺帝。

字幕:刘准,字仲谋,小字智观,史载为宋明帝刘彧第三子。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后裔,父为刘宋名将萧承之。

宋顺帝刘准既立,萧道成因有拥立之功,诏命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

朝中重臣袁粲、刘秉不满萧道成一步登天,合谋意欲灭之,准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举事。不料事泄,萧道成抢先下手,杀死袁粲、刘秉,清除两个政敌。

升明三年三月初二日,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总领百官,封以十郡之地,号称齐公,赐九锡,仍任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

萧道成见朝中再无敌手,遂令部下上疏,要求刘准禅位,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进宫。

刘淮已知再无任何转机,更无力与萧道成力抗,遂亲撰禅让诏书,写毕掷笔于地,长叹道:某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耶!

一个十余岁孩儿说出此话,一言道尽身为末代皇帝悲哀,令人心酸。

升平三年四月十六日,萧道成禅位,改国号齐,是为齐高帝。

于是诏命改元建元,封刘准为汝阴王,允其不行君臣之礼,上书不称上表,帝答表不称下诏。迁居丹阳宫,并派兵监管。

建元元年五月六日,监视刘准兵士听得门外马蹄声杂乱,以为发生变乱,便擅自杀害刘准。汝阴王死时十三岁,谥为顺帝。齐高帝敕葬刘准于遂宁陵,刘宋宗亲都被幽禁而死。

刘宋政权到此灭亡,共历九帝,国祚六十年。

齐高帝萧道成受宋禅登基为帝,立王妃刘智容为皇后,长子萧赜被立为皇太子。分封百官,治理朝政。遂革除宋孝武帝以来诸多暴政,下诏修建儒学,精选儒官,削除部曲私兵,整顿户籍,禁止宗室封山占水,减免赋役,安抚流民,朝政严明,官民始得安业。

建康作为南朝京都,自从晋朝以来,宫室外城只用竹篱环绕,设有六门。

朝中有人揭开白虎樽盖,饮其酒言道:建康白门三层关,竹篱穿破不完全。

齐高帝闻言有所触动,遂命令于建元二年着手改建城墙,以加强建康城防务。遂聚集工匠掘土烧砖,将四面城墙皆以青砖砌筑,使其坚不可摧。

工程即罢,建康城遂成坚固堡垒,城郭亦大为改观,整齐划一。

画外音:萧道成为人大器,性格沉静,喜怒不形于色。且博学多才、擅长草隶书法,在文学上亦有造诣,文体风格与谢庄相近,推崇陆机、潘岳。萧道成还酷好围棋,亲自撰写《齐高棋图》二卷,乃史载首位亲著围棋书谱之皇帝也。

齐高帝虽文治武功俱善,奈天不假寿,在位四年,即患重病不起。建元四年春,萧道成驾崩,太子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

萧赜根据齐高帝遗诏,升任司徒褚渊为录尚书事、左仆射王俭为尚书令、车骑将军张敬儿为开府仪同三司,共同辅政。六月初一日,立长子萧长懋为皇太子。

齐武帝关心百姓疾苦,即位后便遣中书舍人前往赈恤长江两岸。永明二年,复下诏酌情遣返军中囚徒,大赦天下。赈济鳏寡贫穷,奖励农桑,灾年减免租税,以为永制。

齐武帝提倡节俭,诏以富国为先,提倡农业,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国人德行。为缓和南北局势,齐武帝派尚书殿中郎范缜出使北魏,和亲修好。

范缜奉公主车驾北上平城,以其渊博学识及外交言辞能力,折服北魏朝野众臣。

字幕: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出身于顺阳范氏。祖父范璩之刘宋时官至中书郎,父亲范蒙,刘宋时奉朝请,在范缜出生不久病故。

范缜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以孝谨闻名。贫而好学,十多岁时即到千里之外沛郡相县求学,拜名儒刘瓛为师。范缜勤奋好学,成绩远超同门学友。

刘瓛十分钟爱,亲为行加冠礼。刘瓛颇有声望,门生多是车马贵游子弟,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缜常布衣草鞋,步行攻读,却并未因此自卑自愧。

范缜怀才不遇,二十九岁时已白发皤然,写下《伤暮诗》及《白发咏》,抒发不平,寄托不屈厄运之志。

建元元年,萧道成夺取刘宋政权,建立南齐。为巩固统治,齐高帝起用新人,范缜由此踏上仕途,任宁蛮主簿,后迁为尚书殿中郎。齐武帝甚赏其才,故遣为使,与北魏和亲。

时有齐竟陵王萧子良,精信佛教,常聚会名僧,讲论佛典;同时在京都鸡笼山西邸官舍礼贤纳士,交游宾客,聚会文学名士。

萧衍、沈约等“竟陵八友”及范缜等人,皆游于其门。这些名士多为佛门信徒,笃信因果报应,唯范缜对这此嗤之以鼻,大唱反调,盛称世上无佛。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聚集门下佛徒名士,与范缜展开论战。

萧子良率先问道:卿言不信因果报应,则人何有富贵贫贱之分?

范缜答道:人生如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各择其居。有因风拂帘帷而飘落厅室,留于茵席;有因篱笆遮挡而掉入粪坑,或陷泥渠。殿下犹如花留茵席,下官则是落于粪泥者也。贵贱虽然不同,因人际会有异而已,何来因果报应哉?

萧子良不以为然,但无言以驳。

坐中名士亦各言出机锋,纷纷辩难,范缜皆以锋芒相对,不肯折服。经过交锋,范缜乃著《神灭论》,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无神论观点。

《神灭论》甫经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

萧子良不服,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孝道撰文立著,范缜以反问而驳,使王琰哑口无言败阵。

由于难以辩倒范缜,萧子良便派名士王融以官爵拉拢,范缜复不为所动。

齐明帝建武中叶,范缜迁领军长史,改任宜都太守,仍坚持神灭论,不信鬼神。

宜都辖境夷陵有伍相庙、汉三神庙、胡里神庙,乡人笃信三庙有灵,经常祭祀。范缜下令断其香火,严禁祭祀。后因母去世,范缜辞官守丧,自此直至梁初,居住南州不仕。

永元三年,梁武帝萧衍自襄阳举兵东下,范缜丧服出迎。

画外音:萧衍平定建康后,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任四年,清廉节俭,除俸禄以外一无所取。梁武帝下诏尊佛,命范缜为尚书左丞,后因事被谪徙广州。流放期间,范缜再次将《神灭论》充实完善,修订成稿。其后调回京师,梁武帝命大僧正法云批驳范缜神灭论,响应者六十四人。不乏萧琛、曹思文、沈约等一众名士。范缜据理驳斥,辩摧众口,日服千人,终获胜利。梁天监十四年,范缜病逝,寿六十五岁。

齐武帝沿袭前朝之政,优待世族门阀,允其可以免赋。庶族为入世族以免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世族户籍中伪造父祖爵位。

齐武帝继续其父校籍之政,将伪造户籍一律退回本县改正,称为却籍;使本应服役纳赋但造假逃避者皆承担赋役,称为正籍。但因检籍官贪污作弊,反致“却籍不却,正籍不正”,贿赂公行,天下扰乱,检籍政策依然受到庶族激烈反对。

永明八年,齐武帝被迫妥协,宣布却籍无效,对因却籍而被发配戍边者准许返乡,恢复刘宋升明时期户籍所载原状。

齐武帝因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安定,并无重大军事冲突。齐武帝在位十一年,可谓政治清明,国内安定,带动经济文化发展,史称小康安定之局。

镜头转换,按下南朝,再表北魏。

太和十年正月初一,魏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

冯太后有意使其独理朝务,养其政治才干,有关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孝文帝亦谨慎而为,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从不过多发表意见,更不参决朝政大事。

冯太后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及《皇诰》十八篇,使孝文帝以为行则,同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更令取消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鸷猛禽,偃息皇亲贵族平日游猎之事。自己平日穿戴皆是缦缯,从无锦绣装饰,膳食亦改花样繁多旧制。平日几案宽仅数尺而餐,食谱减少十之八九,杜绝奢侈铺张。

孝文帝也力效太后节俭朴素,平日穿浣濯之衣,坐骑鞍辔乃为铁木,并无金雕玉镂。冯太后常外出巡视,皆令孝文帝随行,以便其磨炼。

太和十四年九月,冯太后崩于平城皇宫太和殿,终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文明太后遗旨: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太后临终之前,单独召见国丈李冲,自暗室将出一只锦匣赐之,嘱道:此乃先太武帝所遗羌胡令牌,亦名五胡令。先帝在时,因暗受宋宣城太守范晔所托,受此令牌及鬼谷门兵书战策、武功秘籍,欲图统一华夷,平定天下。后其志未果,只扫平北方五胡;复传于献文帝拓跋弘,乃为鬼谷门第三十四代掌门,使我监管。匣内另附历代掌门谱系图表,预言当传于卿,命为第三十五代掌门。卿习熟其中文韬武略,则必能助我孙儿统一天下,成其大业,切宜慎之。此间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成功与否,皆不可言于他人。戒之戒之,慎思莫忘。

李冲再拜领命,受匣而出。五胡令牌及鬼谷门掌门之位,即此落于李冲之手。

字幕:李冲,字思顺,陇西省狄道县人,曾祖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祖父酒泉太守李翻。李翻生敦煌公李宝,李冲即是李宝幼子。

李冲少时便为孤儿,被长兄荣阳太守李承抚养。当时牧守子弟多侵害百姓,独李冲和李承长子李韶高洁寡欲,光明磊落,时人赞之。

孝文帝拓跋宏宠待李冲,升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李冲曾创三长制上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趁征赋时令知均平,且得好处,则易推行。

冯太后大喜道:设立三长,则民税有固准,租有定量,陷户可查,何不行之!

于是设立三长制,并重用李冲,升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不久转为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赏赐钱财每月达数千万,复进爵为陇西公。

李冲向来清贫,至此始为富豪。但以谦虚自约,近自亲戚远到乡里,无不均沾其利。漂泊贫寒之人,门第衰败旧友,依其晋升者极多。

文明太后去世后,文帝对李冲厚待更胜于前。李冲精习鬼谷门绝艺,尽忠侍奉皇上,勤劳忧国,朝中旧臣皇亲国戚无不佩服。于是天下归心,境外皆视作天下奇才。

孝文帝改设官署,制定五等爵制,特命李冲参与制定典礼,封为侍中、吏部尚书、咸阳王师。册立太子后,复拜李冲为太子少傅。

至此李冲便以鬼谷掌门之责自任,欲助孝文帝平定天下。计议已定,便以少傅身份,日行间言,游说孝文帝迁都之事。

李冲:陛下既为皇帝,是欲偏安塞北,还是平定天下,君临万方?

文帝:国丈是何言耶!朕自然欲效汉高帝刘邦,平定天下。

李冲:陛下既欲平定天下,则应恢复中原故都洛阳,不可偏安于塞北之地。

文帝:我北魏自建国以来,长期都于平城,未曾改易。迁都洛阳,有何好处?

李冲: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飞雪,风沙常起,且远离中原,对江南更是鞭长莫及。陛下圣明,可见自古以来,曾有远居塞北而遥控天下者?

孝文帝即已胸怀天下之志,被李冲多日开导,便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顺利迁都,先行周密部署安排;因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以继列宗列祖遗志。群臣闻听大哗,任城王拓跋澄率先出班反对,鲜卑勋臣大半附议。(本集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