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男生频道 > 华夏真相集 >第十二集 王母娘娘

第十二集 王母娘娘

作者:背砍刀诗人字数:11392更新:2024-02-26 08:27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西北边陲,千里草原,万里黄沙。

陕甘一带,有上古部落名,名谓猃狁,周人称为西戎,都于今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犬戎地处西北边远地带,属于周朝荒服,依照周制,须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

周穆王十二年,少师奏报。

少师:查今岁荒服诸部,惟犬戎抗命,没有及时进贡。

穆王:蕞尔番邦,竟敢如此无礼。传令!待我亲自领兵征伐。

大臣祭公、谋父闻此,一齐出班谏阻。

祭公、谋父:彼荒服之地,只须按时朝拜可矣,有何宝物贡献天朝?依我等之议,陛下宜行文王耀德息兵之策,不宜劳师远征,徒耗国库民力。

穆王:此时不征,待其坐大,再征迟矣。我意已决,二卿勿言。

早春二月,草木未发,周穆王率军西征。因进兵阳纡,一战获胜,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又得炼赤刀一把,用之割玉,如同切泥。

穆王虽然一战得胜,但由于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征伐政策,自始荒服者不至,边远国家亦不再前来朝见天子。

西戎边夷不朝,穆王愈发大怒,于是重整人马,二次讨伐。经过一场激战,周天子复以大获全胜告终,获其五王,并将部分戎人迁到太原。

穆王不肯干休,乘胜继续西伐,进军至昆仑之丘,到达西王母国。后世考证,西王母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以西宁、兰州为前庭,新疆为后庭,中心在敦煌、酒泉。

长河落日,转又玉兔东升。镜头回转兖州曲阜,鲁国都城。

鲁国曲阜宫内,第五任君主鲁魏公在位,苍须皓发,执政时间已超过五十年之久。

周康王时,诸侯中有四大辅臣,乃是鲁国伯禽、卫国康伯、晋国侯燮、齐国丁公。

据《史记》载:“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则鲁魏公弑兄自立,可见其阴狠果决性格。由于鲁魏公得位不正,内乱未平;又有周昭王南征不反,故导致淮夷地区诸部不服周室,渐生作乱之心。

便在此时,徐夷国君便率淮夷诸部侵扰宗周,自称徐偃王。

徐国建都徐州,距离鲁国都城曲阜只二百多里,本在鲁国军力威慑之下,此时敢于反叛,虽不明其直接原因,鲁魏公或有过错,故而引发徐偃王之乱。

鲁魏公闻警,急派斥候骑乘快马,一路往西,驿站交替,向天子奏报。

周穆王当时正在敦煌,闻报徐戎作乱,遂命车神造父驾车,日驰千里,返回救乱。

造父驾车东云,飞临曲阜上空,按落云头。鲁魏公见天子驾到,率鲁国群臣接出宫城,拜迎圣驾。周穆王引鲁国之兵南行,与徐夷之师相遇微山。因见叛军势大,周军又大半屯于西戎未还,周穆王只得暂时作出妥协,遣使前往徐偃王营中,封官议和。

天使:奉周天子诏旨,封徐偃为东方诸侯之首,命为东伯,就此罢兵。

徐偃:若要罢兵也可,周天子须承认我偃王封号。

天使:天子息兵之意甚诚,你休疑惑。待我奏请天子,必有答复。

使者还至周营,向天子复命,说徐君要讨王号之封。周穆王闻而大怒,即命造父驾车奔赴楚国,传旨楚侯,要其发兵攻徐。

车神出马,千里长途瞬息便至,来至楚国,即宣天子诏旨。

楚文王奉天子诏命,不敢怠慢,即刻举兵,北伐徐夷。徐偃王虽敢反周,却不敢抵抗楚国,闻说楚文王北来,于是主动撤走,率众隐入深山之中。

平定徐偃王之乱后,周师陆续东还。穆王于是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平定徐夷全境,继而挥师南征。通过征伐,东南许多方国部落归周,由此周朝势力远达长江下游。

南征获胜,穆王仿照祖先成王之举,乃在涂山会合诸侯。

经过涂山大会,周穆王名声大振,誉满天下。

造父善马,除原有两匹神驹之外,又寻得良骥六驾,献给天子。穆王见而大喜。

穆王:我原有双驹,是为赤骥、盗骊。今贤卿复得其六,依据毛色之别,可分别命名为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造父:善哉,陛下天才,赐此佳名。总计八马,可名八骏。

穆王:有此八骏,某朝发东海,夕止昆仑可矣!

遂以造父御马西征,至于青乌之所解地,名为乌居三危山,在今甘川交界处。

徐偃王甚是淘气,闻说穆王西征,复带族众自山中杀出,勾结淮夷大举西侵,前锋直至芮国华阴,深入成周之境,逼近宗周。

驿马传报,十万火急。

周穆王闻报,复又长驱归国。乃命楚文王录终为先锋,率楚军征伐淮夷,在古师(今湖北郧县)安营扎寨;又命部将率领成周八师,前与录终会师,包抄淮夷后路。

两军交锋,淮夷腹背受敌,一战崩退。

自此诸夷束手,天下咸服。西域诸国,皆都来朝。

穆王十四年,中亚西极之国来朝,贡献各色异宝。穆王设宴以待,奏迎宾之乐,又佐以歌舞,西人大笑,宾主尽欢。

西使:上邦之乐,皆是;大周舞女,尽为天仙。我等化外番邦小臣,叹为观止。但虽异域,亦各具风情。外臣使团之中,有化人随行,可献末技,以博上邦天子一乐。

穆王:哦?化人是做何营生者?

西使:便是魔术师,精于幻术。

穆王:既是如此,速宣来入见!

侍臣外出传指,西域化人随使登殿,向穆王施礼参拜。

穆王:贵使,此化人有何绝技,即命献呈。

西使:外臣遵命。

于是便向魔术师示意,嘱咐一番。那魔术师躬身领命,当时表演起来,能出入水火,贯穿金石,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

穆王:妙哉,妙哉。贵使,你西土有此奇能者,还有几人?

西使:似此末技,遍地皆是。更有碎身复合,斩首能活,方为大能。

穆王为其大言所惑,若有所失。西使告辞离去之后,穆王坐卧不安,遂再命造父驾车,载己西游。造父不敢违拗,只得遵命,收拾车马上路,开始西游之旅。

西游途中,果见千奇百怪,眼界大开。因在半路巧遇能工巧匠偃师,善制木偶,肖似真人,且能合乐歌舞。穆王大喜,遂携其同行。

周穆王驾车一路西行数万里,直至西昆仑山,得以拜见西王母,众神之神,女仙之首。

闻说人间帝王来访,西王母命设盛宴相待,相处多日,宾主尽欢。

画外音:西王母乃是传说中女仙之首,前后曾遇两个尘世间男人,一为后羿,一为周穆王。后羿得到西王母赠与不死药,周穆王则赠西王母白圭玄璧,同游瑶池,言谈甚欢。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驾驭八骏周游天下,一路带有美人相伴,名曰盛姬。更携盛姬到东方,并在沂山上巧遇凤凰。只是不幸,盛姬于途中染病身故,葬于沂山东南。后人因其乃穆王爱姬,于是便命名其墓为穆陵。《诗经》云:“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土,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诗中所写,正是帝王巧遇凤凰于高冈情景。

《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皆为战国时期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称双璧,地位尊崇。两书中皆都提到西王母,但所述形象却是大异其趣,令后世难以取舍定论。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毕生都热衷于征服、旅行、贸易及探险,而对宫廷妃嫔毫无兴趣。当时陇西直至新疆,已经出现“丝玉之路”,中国主要对外输出丝绸,而输入玉石、青金石、猫眼及琉璃珠串等。商周两朝,玉为人神沟通重要法器,穆天子热衷仙道,于是一路西游,在青海找到昆仑玉,在新疆则找到和田玉,皆是目前已知最佳玉种。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乘坐八骏战车,从岐周镐京出发,反复多次西征。其北线行程,是经宁夏、甘肃,过新疆喀什而抵达中亚;南线行程,经青海而抵达冈底斯山主峰,甚至喜马拉雅山北麓,整个过程充满冒险色彩。

由于西部多为蛮荒之地,路途遥远艰险,周穆王西巡绝非仅为观光冒险。据后世考证,其目标有四:一为寻找传说中西域女神西王母,二为寻找玉石资源,三为寻找岐周民族之根,四为寻找神秘巨鸟羽毛,以求巫术力量。

通过《穆天子传》描述,一改《山海经》中西王母虎齿豹尾形象,化为美丽高贵女神。周穆王见到西王母时,为其美貌倾倒,献以白圭黑璧,以及大量丝织品。西王母爱其美玉华裳,于是悦纳,并在瑶池盛排筵宴,款待嘉宾。席间王母与穆王展开对歌,充满哀怨。

西王母唱: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穆天子答: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后而野。

周穆王饮罢琼浆玉液,爱慕王母之情不可遏制,遂驱八骏马车升于弇山,纪其遇仙事迹于弇山之石,并铭题曰“西王母之山”。恍如今日藏族青年对歌场景,令人无限唏嘘。

《穆天子传》后,《列子》也记载此段浪漫人神之恋,两书前后呼应,坐实此段令人神往传奇。后至唐代《仙传拾遗》,说西王母降临周穆王宫殿,两人双双升入云端,成仙而去。《太平广记》亦说穆王成仙,与西王母最终成就眷属,或是情人。

历史真相:若果然如此,那也就没玉皇大帝什么事了。但至汉朝之时,武帝独尊儒术,儒士们觉得人神之恋终属不伦,于是便给西王母择配一位对等神灵夫君,号为东王公。后来佛教传入东土,轮回说大行其道,于是也便有人认为,东王公其实就是周穆王转世。在汉族民间,甚至便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彻底改变神话品格,使其绽放出一个庸常亲切面容。民间却又不认可东王公此一虚无形象,便将此可爱亲切女性大神王母娘娘改嫁,从东王公怀里抢出,再塞给玉皇大帝。此谓是王母娘娘仙话起点,也是西王母神话终结。

考之古籍,西王母名称,最早是指位于西方原始部落。

《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

《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

可见西王母最早是部落名称,也可指代部落首领。部落具体位置,向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早期《山海经》多次提到西王母,载其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又谓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是半人半兽形象。从此描述,可知西王母部落是以兽皮为衣、兽骨为饰,穴居山洞。豹尾虎齿,则可能说其部落以此为图腾,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尔雅·释兽》:貘,白豹。

如此可知,《穆天子传》中所述西膜,亦即西王母。因母为貘之音相同,字亦通假。

到至汉代,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变为白发老妪。

司马相如: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淮南子·览冥》:西老折胜,黄神啸吟。

汉武帝之后,西王母从白发老妪变成绝代佳妇,也就是后世常见西王母形象。

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形成,西王母又变成长生不老药掌管者,对人类掌控权势大增。

西王母既然升格为女神,于是便有丈夫,甚至再有孩子,理所当然。其原配丈夫叫东王公,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

形象怪异至极!

历史真相:王母娘娘形象变化,人设迥异,实与其历史各阶段身份定位息息相关,不难理解。早期西王母乃为部落首领,之所以形象凶厉,是为保护部民安全;而后成为执掌长生吉神,乃成慈祥老妪。但既然执掌长生,怎会老迈?故又化为年轻美丽不老女神。

然而及至《牛郎织女》传说,王母复又化为凶蛮自私恶妇,也甚令人意外。

千百年来,每当七夕,文人骚客无不为牛郎、织女宿命叹息,并对悲剧始作俑者王母娘娘深表不满。正是这位王母娘娘,不但下令将织女捉回天庭,还亲手拔下头顶银簪,画出一道滔滔银河,将牛郎挡在天庭之外。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王母娘娘所生七仙女也曾思凡下界,却在洗澡时被董永偷走内衣,飞腾不得,无奈留在人世,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生活。王母娘娘气急败坏,派人将女儿救回天庭,然后银簪一划,将拐骗人口嫌疑人董永挡在银河系之外。

还有神话传说《宝莲灯》,后被改编成戏曲《劈山救母》,也出现王母娘娘黑史。《酉阳杂俎》中曾记西王母姓杨名回,乃是东王公之妻,编剧于是自行深挖脑洞,给王母娘娘设定一个杨姓娘家。于是王母便又成为三圣母及二郎神杨戬姑妈,刘沉香的表外婆。

《宝莲灯》剧情:王母娘家侄女三圣母离家出走,躲进华山,被一介寒儒刘彦昌拐骗怀孕,诞下私生子,取名刘沉香。王母娘娘以为仙凡成婚,门第不合,照例震怒,便令三圣母亲哥杨戬下凡,将其捉拿归案,镇压在华山之下,引出后面沉香劈山救母故事。

据以上系列神话所叙,则王母娘娘果然如此可恨?其实不然。经过追根溯源,需知《牛郎织女》、《天仙配》及《劈山救母》三个故事版本,全部成型于明清;而这三个故事原始文本中,并无一字提到王母娘娘。比如织女故事,出于南朝成书之《荆楚岁时记》。

原文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若依此论,则较之民间版《牛郎织女》更加合情合理。因为牛郎本来便是天上牵牛星,亦是天宫体制内神职人员,与织女星婚配,也是奉旨成婚,门当户对。而狠心拆散牛郎织女者,不是丈母娘西王母,而是天帝。但拆散二人理由冠冕堂皇,并非无理。因女儿贪恋夫妻家居生活,影响纺织正业,是谓渎职,其罪不小。因此天帝制定严格考勤制度,只许女儿每年七月七日使用一天探亲假。虽然稍显严苛,倒也无可厚非。

至汉朝时,有人曾著《神异经》,记载大量修仙玄幻故事,内容大抵荒诞不经,旧题汉武帝时东方朔所作。其中记载西王母情事,便完全颠覆王母娘娘在民间传说中恶丈母形象。其《中荒经篇》有文,记载王母之事。

原文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如此说来,倒是西王母每年攀登一次鸟翅,爬到鸟背皮癣坑里坐定,等待东王公从另一侧上来,幽会一番。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于大鸟之背,便与鹊桥会十分相似。

牛郎织女相会,是因天河每年七月七日适逢一次枯水期,并不需要喜鹊搭成天桥。而真正需要爬上鸟背,一年相会情郎一次之悲情主角,却正是西王母!也正因有其与东王公一年一会,方至有许多关于王母亲生女儿记载,留于人间后世。

晋葛洪《神仙传》:太真夫人,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字罗敷。

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右英夫人,阿母(王母)第十三女。紫微左宫王夫人,讳清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

可见王母娘娘所生女儿,有如此之多!

但最终结局,因世间历代儒生作祟,西王母并未与东王公成为永久夫妻。

根据历代儒生所撰轶闻野史,王母娘娘先后得遇周穆王、燕昭王、汉武帝,乃至宋徽宗等人间帝王,皆有颇为暧昧交往。王母多情,皆是世间儒生为媒,乱点鸳鸯谱所致。

至宋代以后,王母方才终于停止滥情,嫁与昊天金阙玉皇大帝,被封为正宫皇后,坐镇瑶池,母仪三界。只因此前私生女众多,为维护仙家血统,并渐渐演化成凶恶丈母娘形象。

而西王母之前夫东王公,则随着上古神话信仰没落,渐渐淡出世人视野。只有少数道教典籍,尚还会收入东王公名字,但对其与王母曾有婚史,皆都遮遮掩掩,甚至隐讳不提。

但东汉有个道士名叫郭宪,曾著《汉武洞冥记》一书,却将西王母与东王公吵架反目,直至离婚分手秘事抖落出来。

原文记载:昔西王母乘灵光辇,适东王公之舍;弃其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

此说起源,出自东方朔上汉武帝奏疏。说西王母乘坐香车,登门去访前夫东王公,但因忘拴住驾车天马,致将东王公芝田中仙草吃光。东王公本来便对西王母移情别恋玉皇大帝耿耿于怀,于是借题发挥,怒形于色,将天马撵走,弃于清津天岸。王母娘娘赌气,二人就此分手,再无联系。说其再无联系,是因自此之后,再不见关于东王公任何记载。

直到元代无名氏所著《三教搜神大全》,方才揭开就中分手内幕,暴露失联真相。

其文载曰:东皇公号日元阳父。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方诸君,或号青提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某日,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由此迷案揭晓,原来东王公并未凭空消失,而是经过改名换姓,并升为东华帝君!

关于西王母以往由来之事,始末根由之变,基本如此,无须赘述。

关于西王母娘家血亲,历代神话及民间传说皆甚了了,但有一人众所周知,不得不提。因适才说到刘沉香劈山救母,此人便不得不说,乃是王母内侄,二郎神杨戬。

杨戬俗称二郎神,昵称杨二郎,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或曰二郎显圣真君。

二郎神信仰起于唐代,两宋时期信仰大盛,终被纳入国家祭祀,并载入史册。

民间更加极崇二郎,其后更敷演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弹打双凤、梅山结义”传说,又因《西游记》及《封神演义》渲染,便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尤其在《封神演义》书中,杨戬是以主角身份出现,所占回目极多,形象愈加丰满,以至成为后世永久定位。在此书中,杨戬出于玉虚宫门下,师从玉鼎真人,助周伐纣,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又颇具智谋,人缘极佳,最终肉身成圣,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人物形象,出于宗教典籍《二郎宝卷》、《惠民大帝解厄新忏》、《祈祥品经》,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以及各类神话传说。外表为三眼少年,容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梅山六兄弟及神犬神鹰追随,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但无论哪个来源,均说其为独子,并未提及其有长兄。

至于因何称为二郎,传谓其生母尊天为大,故号独子为二郎。此说乃系民间衍变,不足采信。实则二郎神由来,与杨戬无甚关系,而是出于李二郎、赵二郎、杨二郎三个传说。

在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影响相当广泛。自古以来,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正宗,有都江堰岷江东岸二郎庙为证。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山川地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何姓何名,却又是重重迷雾,难以言明。

以灌口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乃是宋真宗敕封赵昱,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俗称赵二郎。

但赵二郎乃是文官,庙中二郎神塑像却是顶盔戴甲、粉面无须青年郎君,便不相符。又额上多生一只竖目,手执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一看便知是杨戬。

更令人惊奇者,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将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赞颂。

一个二郎神,道经证为赵昱,塑像貌是杨戬,碑文颂为李二。一庙三神,却为何故?倘若请教庙祝,也是含糊其辞,更无确答。于是剥茧抽丝,分别推论。

先说李二郎,以及皇帝敕封。秦蜀郡守李冰在任,领导民众建成都江堰。次子李二郎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立有不世大功,故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宋会要·仁宗嘉佑八年》:神即李冰次子。

南宋朱熹: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南宋范成大: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其后李二郎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又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清雍正帝认为封子而不封其父,似不妥当,故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

灌口二郎庙改为二王庙,便由来于本次皇封。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说法,便即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之士大夫文人支持。

次说赵二郎,乃道教神祇。相传隋人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

赵昱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手持蛟首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朝时,蜀民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称“灌口二郎”。唐太宗获知,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避乱逃到四川,又加封赤城王。

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治蜀,诣祠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赵二郎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二郎神,就是此公。

再说杨二郎,源于民间传说、评话小说及戏剧,如《二郎宝卷》及《封神演义》。不但将二郎神改称杨氏,且取名叫做杨戬。杨二郎便成为明清以来,约定俗成二郎神。

《西游记》: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乃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义》: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徒弟。

历史真相: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有近代历史学家认为,杨二郎原型,乃是南北朝时氐族英雄人物杨难当。

杨难当,氐王杨盛次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

杨难当为氐王时,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仇池,曾据宕昌之地,邻近灌口,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旧地,慑服于本族英雄,于是立庙崇祀,成为唐宋以来灌口神起源。

氐族先民生活在中国西北,一直保持“剠额为天”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痕,伤口涂墨,形成永久痕迹,便如竖睛,所谓天眼。二郎神塑像生有三只眼,来缘于此。东汉以后,氐人由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由是此地不仅二郎神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不少,最著名便是西康二郎山。唐朝以后氐人融合于汉族,其三目二郎神,也成为华夏民族神仙成员。

分析至此,似乎二郎神来历已渐清晰,但就此问题转入复杂,便是二郎神随从哮天犬,以及梅山六兄弟来历。

于是便有研究者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牧羊神“羊二郎”谐音讹传。

持此说者认为,灌口二郎神原型,乃是古羌民祖先大禹。

论据之一:杀羊祭神祀祖,向来是羌人世代相传习俗。

论据之二:《博物志》云: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称:民杀羊四五万计,祭赛李冰,相延成俗。

据此祀神习俗,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夏禹后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证明灌口二郎神,乃是大禹变体。

又有学者推测,灌口二郎神,最初应是羌氐部族中所崇拜牧神兼猎神。因为射猎必须携带弓矢、猎犬,故唐末灌口二郎神塑像身披甲胄、手持弓矢,脚前蹲坐哮天犬。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或由此嬗变而来。

所谓梅山六兄弟,乃是《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其来源乃是梅山七圣。

据四川民间传说,谓是猎户七人,俱是李冰次子二郎之友。李二郎曾在灌县擒斩孽龙,其地有玉垒山产煤,故有人猜测七友大概是古代采煤工。

二王庙旧有七圣殿,塑梅山七友像于其中。如今山门内小戏台横额之上,尚有木刻线雕涂金人物图像,约作于清代初年,即二郎偕梅山七圣,助李冰斗犀图。右侧绘一象鼻怪兽,身被鳞甲,长须壮汉徒手搏之,即为李冰斗犀。中绘武士八人,居中一戴冠著袍少年,腰悬宝剑,倒持三尖两刃刀,前后均有猎犬跟从,便是李二郎。其余七武士,各著战袍,前三后四,即是所谓“梅山七圣”。

二郎神与武王伐纣产生关联,始于宋朝志怪集《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将二郎神与成汤、高宗、伊尹、周公等人并称。明人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塑造西周大将杨戬,只因叙其“炼九转玄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并沿用宋代敕封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封号,欲不使其成为二郎神,亦不可得。

此后再经清代宫廷大戏《封神天榜》、《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小说《说唐三传》,方史《永平府志》、《米脂县志》层层演绎,“二郎神杨戬”之称便即敲钉转脚,不容改变。杨二郎却又是另外形象,父为凡人杨君,母为玉皇大帝胞妹。故事见载于明朝《二郎宝卷》,主要事迹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但若与杨戬身世比较,似乎并无太大关联。

总而言之,二郎神乃是民间祭祀神,却也曾受历代官方祀典;既受民众崇拜,又为官方认可,实为天界重神。由于朝廷推崇,又经漫长历史源流演变,二郎神便衍生出三个身份,在儒家是被定为李冰次子,道教谓是赵昱,民间则是杨难当。明清文学作品及戏曲传说,实是以杨二郎为体,融合李、赵、杨功绩神通,创作出二郎神杨戬形象。

镜头转换,退出神话传说,复还正史。

周穆王三十七年,天子大起九师,再伐荆楚。历时一载有余,又获大胜。

三十九年,穆王传檄天下九州,再次大会诸侯于涂山(会稽山)。

近侍:陛下会盟诸侯,随处皆可,因何非要选在远离岐周之地?

穆王:尔等小臣,岂知其中含义。昔日大禹涂山会盟,指划天下九州,重新规划部落联盟权力,便为建立夏朝奠基。涂山会盟,确立诸侯向天下共主纳贡标准,为华夏文明从蒙昧时代,进入国家文明时代张本。防风氏反对纳贡,即被大禹加以诛杀,由是确立夏后氏天下共主威信。我中断西征,转为东伐,效当年大禹涂山会盟典故,以震慑东方诸侯也。

近侍:陛下明见万里,小人怎知!

于是檄文到处,天下诸侯响应,皆来会盟。穆天子大会诸侯于涂山,杀牛为祭,当众盟誓。诸夷由此皆服周室,奉为共主。

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侯为司寇。由此天下无事,享受十年太平。公元前923年,穆王姬满在位五十一年,命吕侯作《吕刑》,颁布天下。

忽一日,周穆王酒后中风,就此得疾,不久驾崩。

子姬繄扈继位,史称周共王,又作恭王,次年改元为恭王元年。

周恭王继位时,因穆王长年远游,西征南伐,耗费巨量财富,国家财政十分空虚,渐渐难以支持。但为维持天子威势,表示赏罚分明,恭王只得将都城附近土地拿出,陆继分封给诸侯大夫,使王室直接支配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

如此以来,周王朝国势开始走向衰落。恭王由是大举进行改革,裁减军队,明法息民。废除土地国有及分封旧制,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依法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西周王朝土地私有,便自恭王开始。如此贵族垦荒愈多,国库收入愈增。

数年之后,周恭王见国库渐渐充盈,便效先父穆王,出都巡游。

周恭王行到泾水边上,密康公前来迎驾,并且随行。

密康公陪同天子巡游泾水,当夜扎营野外烂牛湾。天子营盘在内,密公在外卫护。

密康公于帐外独坐,遥望天空银河耿耿,眼见夜深,刚要入帐安睡,忽见林中出来三人,瞬间便至帐外,盈盈跪倒。康公借星光看时,见是三位绝色女子,皆有倾国之质。

密康公:你三女何来,拜我为何?

三女:我等皆乃密国长吏之女。因奉母命,来林中采果摘菇,不料遭遇天子驾至,不敢冲撞,忍饥挨饿整日。今见夜深,天子已睡,故冒死来投国君。尚求看在本国子民份上,相救脱困则个。

密康公见三女明艳绝伦,闻言大喜,乃藏于内帐,暗嘱左右随从,不得泄露此事。

一夜无话,次日周恭王巡游半日,启驾回转镐京。

密康公送至国境,拜别天子而回,将三女带入密都灵台,命入内宫,拜见母亲隗氏。隗氏见三女容貌大惊,忽唤密康公至内,殷殷相劝。

国母:我观此三女形状,绝非凡人。我儿不可私享,定要将其献给天子不可。

康公:母亲何以言之?

国母:我闻野兽三只曰群,人类三个谓众,美女三人乃粲。君王田猎,不敢猎取群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必谦恭;君王纳妃,不娶同胞三姐妹。此三女皆都美貌如此,同时投奔于你,我儿有何德行,可承受此无边艳福?君王尚承受不起,况你小国寡君乎?以小德而承重赐,终必灭亡,我儿切切慎之。

密康公诺诺而出,毕竟不舍,由是不听母亲劝告,将三女纳入深宫,并未献出。

历史真相:密康公却不知道,此乃周天子一计,故派三美前来相试,以观其对王室及天子忠心。三女既然不归,周恭王便即断定密侯不忠,由是一年之后,遂派兵灭亡密国。此为史上所载首例美人计,密侯因此亡国。

公元前900年,周恭王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姬囏继位之时,年已三十八岁。继位后日趋腐败,国势衰落。周懿王元年,北狄玁狁来犯,大行杀掠,朝廷官军战之不利,只能拒城以守。

玁狁乃是中国北部古代民族,亦作狁、猃狁、荤允、荤粥、獯鬻、薰育、严允,原意是长嘴猎犬。以上称谓皆为音转而译,形容其族人之面目丑陋,本性凶恶。

周懿王二年,玁狁入侵宗周,疯狂抢劫周人财物,杀死许多百姓。周王闻报,命令边关守军出击,战不能胜,反失关隘,周兵大败东归。

玁狁乘胜追杀,一直攻至岐山脚下,离王都镐京只有三百余里。周懿王闻报大惧,挑选国中精兵,命虢公统帅六师御敌。同时征调周边各诸侯国军队,前来勤王护驾。虢公奉命,率军进至凤翔,经过数日交战,终将玁狁击败,班师还国。但玁狁已知周室衰弱,此后又屡次出兵,扰乱北境,数年不休。由是岐周不安,天子威信大减,诸侯渐渐不朝。

太史:启奏陛下,天象有异。一日内两次天亮,昏而复明,是谓天再旦,大凶之兆,于国君不利。

周懿王:以何避之?

太史:镐京不利,不如迁都,以避灾祸。

懿王:迁至何处为佳?

太史:臣见镐京西北犬丘,处于祖源岐周与宗周之间,乃是最佳建都之处。

懿王:便依卿奏。

周懿王遂命营建新都犬丘,迫不及待,下令搬迁。大臣只好携妻带子,一起迁往新都。周懿王以为犬丘其名不吉,遂将新都命名为槐里。(本集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