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敢!
这一点叶青城很确定。
他要聚集江淮二地最出众的读书人,仕人,有名望的学究大儒以及官员们,做一场最具影响力的盛会!
盛会越大,影响越大,陛下顾及就会越多。
因而叶青城有恃无恐。
这般想着,他直接道:“那就说定了,明日淮湖畔嘉阳楼,恭候您的大驾!”
“一定到场!”
尤万应了下来。
第一次罢官抵制,已被破局,而这是第二次反击。
他必须要参与。
尤万也有紧迫感。
他的官籍都被削了。
不过他也不是很慌,他任淮州州牧的时间已经很久,其背后家族势力庞大。
官位没有了,影响仍在。
这一次就让你们好好看看。
在淮州这片地域上,想把我尤万甩开,这是不可能的……
当即,他就去抓紧联系人。
叶青城能找来读书人,但不一定能找来官场之人。
他就能找来!
同时,他还去找了如李松石这样的大土豪大地主。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引动言论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造势。
百姓只认钱,而不认人。
要钱不要命的人多的是。
他们会是很好的马前卒。
皇帝又怎么样?
到了这你也施展不开。
这才是哪到哪?
尤万等众多有影响力的人出面,一场盛会就要开幕……
虽是在私下进行。
但关宁也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现在他是耳目众多,跟刚来时两眼一抹黑完全不同,能第一时间知道很多消息。
距离宣布将那些罢官之人辞退已经过去几天。
在这期间陆续有人回来,想要继续任职。
关宁给他们机会,同时也摆出了条件,那就是配合缴税。
这是首要条件,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
必须当场缴纳,还要签订一个缴纳承诺书。
这算是一种约束。
就是你身为朝廷官员,必须要积极响应朝廷新政。
每有一个人缴纳,就会直接宣扬公开。
这样做是为那些还在观望的人提供一个表率作用,也是让这些配合的官员们没有回旋的余地。
缴了税就站到了那些抵制之人的对立面。
你要不就退却,要不只能背靠陛下这座大山。
就用这种分化拉拢的手段,关宁聚集了不少人为他所用。
之后,暂没什么动作。
因为他在了解情况。
哪些人是领头的,哪些人是背后的组织者……
现在他知道,机会来了。
这场集会,就是最好的机会……
“南方仕子历来都在朝政中占有很大比重,之前罢官不成,他们必然会提及罢考,此事不太好处理。”
张重很隐晦的表达。
现在他是淮州州牧,而在以前很多同僚的眼里,就是叛徒!
因为他没有抵制新政,为了高位而背叛阵营。
在他被任为州牧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府上大门就被人泼了血。
家人也因此受到侵扰。
这就是其中厉害,斗争之惨烈。
可他已经别无选择。
他只能把这些人打倒,他的位置才能更稳固。
因而他很是上心,生怕陛下不知其中厉害,而有意提及。
相比于罢官,罢考的影响更大。
在大康历史上,曾有一次沧江大发洪水,造成灾情严重,当地官员征调民夫挖渠疏通治理,然灾情紧急,投入民夫根本不够。
这名官员便强行征调了读书人。
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不服徭役。
但这位官员顾不了这么多,还是强征了。
最终河道得到治理,灾情得到延缓,可这时这些读书人们却要求朝廷处置这位官员。
他救灾有功,何错之有。
当时的皇帝对其也是力保。
就是那一次引发了整个一州的考生弃考。
他们认为,读书人就不该服徭役,而你强征我,就是犯了大错。
一州学子弃考,影响太大,有逐渐蔓延其他州的趋势。
当朝皇帝不得不妥协,将这位治水能臣斩杀,此事才得到平息……
张重讲着这个故事,声音低沉道:“当时学子弃考的这个州,就是淮州!”
南方仕子在朝政中占有很大比重,他说这话并不虚假。
北方因有蛮族之患,一直都不如南方安稳,所以仕子不如南方多。
而在南方六州中,又以淮州最甚,他要表达的就是这其中的严重性……
新朝建立,国君显示恩典最好的方式就是开科取士。
现在还未开,不代表以后不开。
新朝建立第一场恩科就出现大面积弃考之事,这是什么影响?
而且北方因战乱生产未恢复,民生都未解决,自然无法安心读书,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