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网游 > 大唐:家母武则天,我重新投胎来得及吗? >第330章 幽州图纸

第330章 幽州图纸

作者:骁骑尉字数:2856更新:2024-01-15 19:06

时间会慢慢冲淡一切,李旦做了一些列的安排,本以为一切安排妥当,只要保护好猗娜母子三人,以及突厥剩下的妇孺老幼。

再将突厥的俘虏按在幽州修几年城池,磨磨他们的性子,学习唐人生活习惯,见识大唐的雄伟气魄和繁华,让他们彻底丧失斗志,到时候再将他们放回草原。

如此一来,突厥人就可以被大唐彻底征服了。

所以这几日,李旦也释然了,等着猗娜的恨意慢慢消解。

李旦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幽州营造皇城的事情上。

幽州要建成未来的皇城,建设皇城可以说是千年大计,甚至决定着将来上千年的发展,李旦着眼未来,自是十分的重视。

李旦要安排一个能力十分出众的人前去坐镇幽州才行。

之前幽州的将领们多已经被调往营州,现在又将张九节调回了幽州作为主将负责看守突厥俘虏。

当然单凭张九节一个人再加上燕匪石等人定是不行,这需要很多能臣前往幽州才行。

李旦现在又不得不面临着选人用人的问题。

前些年武则天执政之时,为了登上皇位,任用外戚酷吏,广开告密之风,大肆铲除异己,许多宗室以及忠良之臣被其杀害,大唐失去了不少人才。

虽然武则天也选拔了一些人才,但是因为有武则天的背景,李旦暂时也不敢启用。

现在大唐的疆土开拓的越来越大,需要用人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像刚被占领的吐蕃,一地便设置了二十余州,六十余县,这些州县的官员就要上千人。

但是对于修建都城这样的大事,必须要是懂得营造之术的人,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修建的。

李旦首先想到了大唐的匠作大将阎立德、阎立本两兄弟,但是他们已经都已经去世了。

现在的将作大匠名叫程行谌、少匠杨务廉,都是善于营建宫殿楼台园囿的名匠。

在李旦给了他们一个关于明清故宫的图纸之后,让两人去幽州实地勘察,设计图纸。

程行谌、杨务廉倒也不负众望,找出当年宇文恺设计长安时的图纸和经验,再结合李旦给的图纸,很快就设计出了一张全新的图纸,囊括整个幽州城和皇宫。

皇宫的图纸参照了李旦所给的明清皇宫的图纸,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

李旦便问道:“为什么?”

“圣上所给的宫城图纸显得不够雄伟壮观...所以我便与杨大人商量将宫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宫殿楼宇的高度也有所提升...”程行谌解释道。

在经济繁荣、眼界开阔的唐人眼中,明清宫城有些小家子气了。

既然两人设计了更加雄伟壮阔的宫城图纸来彰显大唐气势,李旦倒也很是满意。

但是对于整个幽州城的设计,李旦有些不满。

因为他们俩所设计的幽州城图纸,又参照了长安里坊式的设计,把市场放在东西两侧。

唐时的里坊就是独立的区域,夜晚要关闭。

市场则分布在城市的两侧,每日固定时间开市。

这样的设计有他的好处,那就是便于官府管理民众和市场,但是对于发展经济而言却是十分的不利,对于民众的生活也有诸多不便。

对于这样的设计对于刚从战乱之中走出来的政权而言,确实是上上之选,易于社会稳固。

但是对于已经立国七十余年,国家社会早已稳定,再用这样的设计便显的落后了,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所以李旦便让程行谌和杨务廉将里坊、东西市式的布局给打破,重新设计,让居住在皇城中的百姓更加自由,贸易也更加方便。

在李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之后,程行谌和杨务廉都对李旦敢于打破常规而感到不可思议,也被李旦的深谋远虑所折服。

其实现在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的人都已经感到里坊式的设计带来的不便了,只是没有人敢对皇帝说出来。

现在李旦主动要求他们俩打破常规,将幽州城内重新布局,让他们甚是开心。

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莫过于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作品令人高兴了。

而且他们已经隐约察觉,皇帝李旦设计的幽州城绝对不是一般的城池,看规格,应该是一座宫城。

两人虽没有敢往迁都方向去想,但是却也想到会不会是当做北都。

所以两人在设计幽州城的时候,也感到莫名的激动与兴奋。

...

在程行谌和杨务廉夜以继日、夙兴夜寐的设计幽州城图纸之时,李旦已经开始着手在幽州安排人手了。

营造幽州皇城是一件工程浩大,事项繁多之事。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要选派一批精明能干之人,李旦手底下的可用之人已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所以只能从新科中举的人中来选拔贤能。

好在大唐文风兴盛,整个社会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李旦已经开了科举选拔了一批人才。

以前考中了进士,有时候并不一定能获得官职,也要等一下官职的空缺。

现在,整个大唐蒸蒸日上,开疆拓土,急需大量的人才。

只要是中了进士的,很快就交由吏部议定官职,立即赴任。

而且李旦下了旨意,只要是中了进士的,哪怕是状元榜眼探花,也要先到地方上任职,美其名曰基层锻炼,锻炼多久就要看个人能力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很多,最主要的有六科,即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

而这六科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就是熟悉经典之意,重点在于经义,还分为五经、三经、三礼、三传...各试所习专业,文注精熟、义理明晰的就算通过。

而另一个便是进士科,可以说是科举考试之中最为重要的也不为过。

进士科注重诗赋,也考帖经、时务,但是偏重诗赋,有些人帖经不行,但是诗赋好也可以被录用。所以这也对唐诗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经科注重博览群经,死记硬背,相对比较容易。

而进士科则偏重于知识的运用,甚至是天赋,所以相对较难。

唐朝时候的文人则重视进士而轻明经,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老进士”、“焚香礼进士,嗔目待明经”等说法。

这就像是现在大学生,名校的大学生看不起普通学校学生一样。

但是殊不知,即便是考取明经科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科举的每科仅取仕少则数人,多则十几人,更别说能考上进士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