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画卷也似的长轴山河图,平铺在了菩萨殿内的榆木供桌上。
从左至右,从西域至东海,仙风道骨的长轴图案,将传统华夏九州的地形地貌,详细展示了出来。
虽说用的还是古人习惯的水墨风格,但地图最关键的准确度,乃至江河道路城池的位置比例,可都是从谷歌上复制下来的。
在十七世纪,这就是确凿无疑的天顶星科技了。
最后,当画卷徐徐展布到末尾,“江山社稷图”五个竖写的古篆字,显露了出来。
整幅画卷立意高远,古色古香,流里流气,颇有有萧何月下自行车的邪魅感。
当然,在如此令人惊叹的“古舆图”面前,画卷背面角落里一行不起眼的“qzjs16330302w”铅印代码,肯定是无人察觉了......情报总局技术科1633年3月2日制作,允许外部使用。
围绕长桌的一圈人,自然是李自成为首的造反派了。他们一边发出感叹声,同时伸出长满老茧的手,在图上比比划划,寻找着自己熟悉的城池。
“此图乃我师门重宝,由门中弟子千年九州采气所成,今日就献于主公。”
胸有成竹的周道长,献图的同时,还拿出了使用传统计量单位的“量天尺”,然后教会了彼辈使用方法。
“果真精细,分毫不差!”
未及,新鲜学会比例尺使用方式的田见秀,在地图上找到了他最熟悉的陕西,然后测量了米脂至榆林的道路。最终,他兴奋地对在场众人表态:“有此图,天下尽可去得!”
没有人怀疑这句话。
地图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是官府把控的战略物资,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这种等级的信息。而对于志在天下的李自成来说,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礼物了。
“今次委实得铁伞仙门辅助良多。”
李自成见次情形,心下板荡之际,一手抚摸着地图,口中也是许下了重诺:“倘使掌教真人法眼无差,吾辈日后真个能取了朱家基业......登基之日,自成定要遥拜掌教真人为国师,封周先生总领天下教门!”
“哈哈哈,既如此,主公且容贫道献策。”
这一刻,貌似心满意足的周道长,终于开始宣讲准备好的战略规划了。
—————————————————
关于李自成部的未来战略,毫无疑问是要“配合”情报总局的对明总体战略来实施的。
所谓的对明总体战略,目前需要落实到李自成部的内容,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尽快积聚实力,争取早日在中原地区消灭明朝野战主力。
真实历史上,李自成从今年开始“南征北战”,到明年继承“闯王”称号,直至明朝倒塌。
这期间,一直在各地流窜作战李自成部,多次被官兵打残打散...然而依靠明末无穷无尽的流民,李小强每次都能迅速东山再起,满血复活。
这种状况一直要持续到六年后的崇祯十四年。
到了那个时间段,明军和李自成部之间的战斗力,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明军由于满清多次入关以及天灾带来的财政崩溃,素质下降到了临界点。而农民军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积累到了足够的作战经验和物资。
量变产生质变。
最终,六年后,李自成先后通过在河南地区的五次中原大战,陆续消灭了明朝内部的野战兵团,从而获得了北上入京夺鼎的契机。
再两年,明朝灭亡。
而情报总局这一次派周乙入营的目的,正是为了帮李自成节省时间:至少要把李自成未来流窜的那六年时间,节省下来大部分。
之所以流窜,就是因为实力不够。现如今明军主力虽说在缓慢降低素质,但依旧不是流寇所能正面打败的。
于是,周乙接下来提出的第一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提升实力:藏兵。
所谓的“藏兵”,其实是一系列军政项目的组合。用后世语言来说,就是根据地+练兵+积累军备物资。
这个策略中,李自成部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根据地,秘密训练、囤积出一支不少于三千人的重装骑兵军团。
实力才是一切。在明末,有了三千精锐重装骑兵的李自成部,就属于脱胎换骨,能在未来决战中,毕其功于一役,直接消灭明军主力,震慑天下。
周乙的这一条藏兵策,讲真,确实超出了李自成等人的惯性思维...大伙自起事,就是熟练度拉满的流寇,谁也没有幻想过周乙所说的那种局面。
一张口就是三千重骑,想一想就知道需要天量资源来支持。流寇们饭都吃不饱,从没有那个想法。
另外,所谓的藏兵,其实还包含有重要的战略转变:李自成部将从流寇变成事实上的坐寇。
这一点,在坐众人都听出来了,也都迷茫了:坐寇哪里是那么好当的。几十万官兵如今就在围剿农民军,谁敢坐困孤城等死?
于是当周乙话音落下后不久,马上就有人提出了疑问:“不知先生这兵,打算藏在何地?”
“呵呵,问得好!”
对今天这场面早有推演的周乙,知道这一问问到了关键地方:根据地建立在什么地方。
下一刻,周乙重重一拳砸在了地图上他们如今的扎营之地:伏牛山脉。
“就与这伏牛山内,藏精兵三千。待它日功成,主公一朝出山再无敌手,顷刻间便成席卷天下之态。”
“八百里伏牛山,绵延盘桓,多有易于守备藏兵之处。”
周乙知道,这个策略的关键,还是后勤问题:“好教主公知道,铁伞门在荆襄之地积累多年,多有预备。如今只需打通武昌至南阳的粮道,这练兵所需的三千领铁甲,附带三十万斤军粮,半年内皆可运至此处。”
听周乙夸下如此海口,饶是李自成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依旧动容:“先生此话当真?”
“绝无虚言。便是那粮袋中所藏的铁甲,三千领只多不少。”
周乙所说的“铁甲”,是当时在粮车中运来的第二种盔甲。这种盔甲式样简单,是情报总局在工厂批量定购的仿制甲,内在质量很高,外型和时下明军骑兵装备的制式铠甲一样。
至于之前的山纹甲,那是用来给少数高级将领的,不可能大批装备。
......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自成一干人要是再瞻前顾后,那也就不是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革命家了。
更何况对于一伙流寇来说,能有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老巢,自然是好事。之前只不过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一时没反应过来。
于是周先生的藏兵策得到了初步通过。
看到在场众人忐忑中混合着一丝不信任的复杂神情,周乙心下了然。他清楚这些流寇的心思...不外乎就是有便宜先占,走一步算一步。等有一天您老吹的牛皮破了,粮秣甲胄接济不上了,那时候再说。
如果换成几年前出门逃荒的周乙,大约也是这个想法。
然而,周乙如今也是参观过番禺非标准件厂的帝国精英......力大无比的煤气压机,像压米粉皮一样,轻而易举就将一块块精铁板压成了光滑坚固的头盔、臂甲、腿甲、胸甲.....
最终,这些部件被工人随手扔在了一旁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成品堆里,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怀着“土鳖也就这点见识了”的高档优越心情,周道长眼中带着诚挚微笑,徐徐讲出了下一条策划。
比起最关键的藏兵策来说,第二条被周乙称之为“搏名望”的战略,其实是为了配合第一条而生的。
想要养精兵,光有粮草和甲胄不行,最关键还要有人。
这里所说的人,还不能是流民,最好是有骑兵经验的人。
这方面李自成有先天优势。他起家的几百核心部众,大多就是陕西驿卒,以及边军中的逃兵。
历史上当李自成和明军在中原地区展开大兵团作战时,其手下最核心的“老营”兵,绝大多数都是甘陕边兵。
所以周乙的意见很简单:根据地建设,留下田见秀这样老成持重的人主持就可以了。至于闯王同志,适当还是要带队出去,前期跟随高迎祥打一打辅助...重在参与...精准撤退...也无需出河南境内...刷声望为主。
这样一来,等明年高迎祥在子午谷被杀后,自成兄就可以顺势接过版闯王称号,招兵买马,一夜成型。
在这里,周乙要求李自成尽量在天下人中搏名声,他并没有透露自己掌握的最机密:高迎祥的死亡时间。
对于总局告诉他的高迎祥死亡时间,周乙深信不疑。
他本人就是狙击手。他深知在当前的战争模式下,总局想要一个人死,那个人就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去见阎王。
所以高迎祥明年必须死,给李自成留出上位的空间,这是周乙对总局这条绝密计划的理解。
当然了,对于这条机密的始作俑者,某些掌握着百度历史资料的人来说,高迎祥明年就是被孙传庭擒杀了,属实和情报总局没关系,不要乱盖。
待到周乙将全部战略计划公布,李自成缓缓点头应诺。至此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大潮,在某支黑手的拨动下,就此涌向了另一条时间的支流。
而南望和周乙他们的故事,也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加遥远的北方,看一看那里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