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7月18日,上午8时,安南国,下龙湾。
密集的雨水笼罩着海湾,天地间仿佛只余下了海潮声和雾气,处处迷蒙,宛若仙境。
下龙湾,位于北部湾中部,是河内(升龙府)所在的红河三角洲下游出海口。
下龙湾在法属殖民时期,出现了以煤矿业为核心的鸿基市。再后来,鸿基市改名下龙市,被划分到广宁省范围。
来自后世的人,在地名上面没有什么道德洁癖。通常来说,要是主事的穿越众不打算表现一把恶趣味的话,那么对于这个位面的地名,大多还是沿用他们前世熟悉的称呼。
所以今天停在下龙湾口的舰队,即将打算登陆的,就是鸿基港了。
鸿基港位于钳形的下龙湾西口。
在法属时期,鸿基港是典型的矿业港口。当时法国人为了出口煤炭从而修建了鸿基港。再往后,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就渐渐形成了鸿基市。
当然,在穿越者所处的十七世纪,所谓的鸿基港还是一片原始海口地带,荒僻自然,四周渺无人迹。
和后世发达的沿海地区不同。中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但凡是沿海地区,就一定会面临盐碱、洪涝、倒灌、海盗侵袭这些特定灾祸。
所以最靠近海岸的地区,往往也是无人区。
“不得不说,风景还是不错的。”
邵强身穿一套灰色rains个性雨衣,拿着一台索尼数码手持,站在船头,四下扫摄。
在后世,下龙湾是北部湾旅游胜地,山海秀丽,有着“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的名头。
海湾内外共有两千个以上的石灰岩小山和岛屿分布其中。这一座座探出海面的翠绿石峰,山岛林立,星罗棋布,再搭配上准热带地区独有的黄绿自然底色,乃至雨雾迷离白气萦绕,分分钟令来客犹入仙境。
所以邵强这会才不顾雨水,站在船头拍摄一气。
然而主持登陆的沙正明可就没有这么休闲了。
安南国大部分领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干、雨季明显。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多有大雨暴雨,气温高,湿度大。
邵强他们到来的这个时间点是7月,正值雨季中旬,下龙湾一带无时无刻不在飘着雨水。这种天气对于此刻停泊在港外,数量达到十二艘的船队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然而天气再差,登陆行动也是要进行的。不然呢?在船上等到10月份?
好的一点是,除了雨水外,其余登陆条件都还不错。此刻风力低微海面平稳,岸上也没有什么敌对野生部落......毕竟这里是下龙湾海滩,不是奥马哈海滩。
很快,在沙正明命令下,一批从商船上放下来的小艇出发了。
每一艘小艇上都有十余名先遣队员。这些人统一穿着帆布雨衣,脸上戴着宽大的自产防水镜,脚下是高帮牛皮长靴,手持各种冷热武器,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吴猛吴三爷撑起腰,伸长脖子,左右扫视了一眼。
透过镜片的视线模模糊糊,入眼之处尽皆是海雾和雨水。短短十余米外,他已经看不清玉生少爷的面孔,然而三爷知道,玉生少爷带着小队其余一半人,此刻都在旁边的小艇上。
尽管海面风浪不高,但是对于乘员在奋力划桨的小艇来说,依旧是摇晃不止。
一手紧握腰间刀柄,吴猛在晃荡中,用另一只手用力抓住了冰冷的船沿......不做大哥很多年的他,这一刻突然想起了当初张苏滩事败跑路的日子。那同样是个湿冷阴雨的早晨,他同样坐在小船中,手握刀柄心中仓惶,生怕被熊老爷派来的枪手追上丢了性命。
“不知熊老爷把老子的张苏滩营造得如何了,定是日进斗金吧!”
下一刻,看着越来越近的海岸,被冷雨打脸的吴三爷,将思绪转了回来。
之前澳门城破后,参战的开拓军每个人都领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赏银。吴三爷他们就地休整后,算是过了一段比较惬意的日子。每天的工作就是简单维持治安,内部学习,闲暇时间还可以逛逛澳门城,消费消费,拉动当地经济止跌回升。
然而好日子过了没多久画风就变了。内部学习时间增多,内容全是有关于安南一地的风土、地理情报。早已通晓穿越势力内部行事规则的吴三爷小队,于是又开始加码自学了。
果然,加急培训一段时日后,吴猛小队作为开拓军精英先遣队,被调派到了去琼州的运输船上。到了琼州没几天,伴随着白沙军港里又一通誓师大会,由南下舰队6艘军舰护送着的6艘运输船就出发了。
最终,吴三爷和手下二十个兄弟,就在今天,出现在了摇晃的两艘小艇上。
并排而行的七八艘小艇,随着艇员奋力划动,很快渡过浅水区,来到鸿基港海岸边。
“下船,快快快!”
三爷不知道的是,他第一个跳下船的动作,意义深刻。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代表着自公元1428年大明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汉族势力时隔200年,再一次真正意义上开疆拓土。
几十号训练有素的先遣队员很快跳下了小艇,在齐膝深的海水里跋涉几步后,登上了沙滩。
飘雨中,三爷用力在泥泞的沙滩上跑了几步后,左右横视,然后按照之前在琼州沙滩的训练,开始给本小队负责的扇面区域分派任务。为了不使手下在海潮和雨声的干扰中听错,他一边大声下令,一边伸出手臂,平摊五指,做出了战术指令。
“扁担,前边!”
“新会仔,右边!”
得到命令是尖兵贺扁担,以及另一个黑矮精壮的新会小子。这二人都是用冷兵器的好手,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全小队也只有他们两人在雨衣下还穿着半身钢甲。
下一刻,提着长刀的贺扁担和新会仔,开始按照三爷指派往各自的方向搜索而去。在他们身后,是拉出散兵线的三爷一行人。
最后边留守的玉生少爷。密雨天气极大地降低了火枪发火率,于是玉生领着4个火枪手留在后方压阵。
处于热带气候的安南海岸,和北方大明沿海还是有区别的。当吴猛小队和其余小队一起在沙滩上前行了不到50米距离后,面前就出现了稀稀拉拉的植被。再往前50米,各种热带植物便突兀地冒了出来,连同一些零散红树林在内,在二三百米的距离内,植被很快遮挡住了搜索队伍的视线。
发现前方植被茂盛后,久经战阵的三爷认为逢林莫入,于是他高举右拳大喝道:“全体止步!就地警戒!”
很快,传令兵向后奔跑,来到了被玉生他们一干火枪手围在中间的通讯兵。
通讯兵的模样有点搞,胸前是用防水帆布包裹起来的小巧军用电台,身后背着一面撑起来的折叠方伞用来防雨。
听到传令兵带来的消息后,通讯兵很快用电台将前方的情况传送了回去。
在当前的能见度情况下,远在海面上的船队是看不到岸上情况的,只能等待前方消息。所以接收到电台信号后,已经折回去的小艇,很快又将第二批队员送上了岸。
由于岸上已经有了警戒哨,第二拨的小艇中就多塞了一些人。两轮运输后,200名先遣队员完成了登陆行动。
这之后,船队所有的小艇都被放了下来。总调度很快安排好了航道,几十艘小艇开始川流不息地将工人和工具运上了岸。
截止目前,尽管登陆行动很顺利,但是船队司令沙正明依旧频频看表:谁都知道,敌前登陆后的前24小时是最为关键的,这关系到能不能站住脚的问题。
尽管情报表明,十七世纪的北越军队大概率不会出现在下龙湾,然而沙正明可一点都不敢冒这个险:所谓的情报只是一些历史资料和简单的事前侦查船近岸观察,他老人家头顶现在没有北斗系统,鬼知道那些茂盛的植被后方下一刻会不会冲出来北越士兵?
凡事预则立,不按照最坏情况准备预案,是他这个军人的失职。
这个年代的北越士兵是相当有战斗力的——这份情报沙正明磕一点都不怀疑。毕竟越南这一时期早已进入南北内战模式,和内部承平的大明不一样,北越士兵不能打是不可能的。
陌生的敌国,陌生的海岸,茂盛的植被,外加能见度极低的雨雾天气,威力降低的步枪......这种糟糕的环境简直就是弱者用来打脸强者的标准配备。
强如美帝当年也在这块土地上折戟沉沙,沙正明现在不清楚这些只经过草草训练的“殖民民团”,在突发情况下能不能守住滩头阵地。
感受到了紧张气氛的建筑工人们,上岸后一刻也不敢停歇。他们上岸后推进了一段路后,迅速选定位置挖起了排水沟,然后开始架设帐篷。
另一部分人则拎着工具冲向了遮挡视野的植被线:视野是强者的优势所在,必须第一时间清理。
理论上说,这一类危险且低级的工作,都应该交给奴隶来完成的。可眼下没有奴隶,所以只能由“正式工”去拼命铲除植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