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马上依据信上的要求当即停止了从东路包抄管州的作战,并转头返回汴州。结果刚到汴州,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汴州刺史王要汉给做掉了。
王要汉和张慈宝一没结怨,二没结仇,之所以会痛下杀手是由于他接到了王玄应的秘密指示,说张慈宝突然领兵到汴州,是要占据汴州谋反。
虽然王要汉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自然也是李世勣事先设计好的。
就这样,王要汉被李世勣骗来当刀使了一回,等他发现事情的真相时已经于事无补,因此这位王伯当的哥哥终于无可奈何,被迫归降了自己的仇家。
一时间宋州、汴州一带的郑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假冒的“王玄应”在四处乱发命令,让郑军各部之间自相残杀,而且在周围州县中有些守将已经秘密降唐,现在正在挖坑等着下一个王要汉中招。
这种情况可真糟了个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各州的守将接连崩溃,相继主动归顺唐朝。而王玄应本人听说这一情况后,也吓得不行,直接跑回了洛阳(估计是找老爸求安慰去了)。
至此,李世勣一兵未动,单靠几句话和两封信就帮唐朝将一大片
地区直接划入了版图中。
只要分析一下李世勣的这一计划,你就能明白,李世勣的智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怖。
因为要制定这样一种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计划,他必须了解以下三点,缺一不可:
首先,他必须清楚王玄应等人具体情况,知道王玄应比较迟缓,魏陆比较胆小,张慈宝比较粗心,王要汉比较多疑。这样他才能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性格,给他们分配各自的角色,做各自的活儿。
其次,他能预测到战场形势的具体变化,知道王玄应在管州被自己击败后,必定会卷土重来,且下一次一定会扩充兵力,搞多路进攻。
最后,李世勣还需要了解管州周边各州县的军政情况,准确判断出王玄应会在哪个地方集中征调军队,平时又是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调遣部下将领,指挥作战的。
对他人心理的准确揣测,对对手动向的正确预测,还有对时机火候的精确观测,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发挥到极致的表现,个人以为,李世勣在谋略项目上已经达到了绝顶高手的水准。
王世充的儿子和部将们集体栽在这样的天才手里,不亏天下第一强军
在李世勣同王世
充的手下们大打心理战的时候,李世民正在加紧锻造一柄利刃,这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玄甲军。
其实关于玄甲军具体出现的时间、部队的详细类别与规模以及这支传奇武装最后的走向等问题,一直是存有争议的。
这支天下第一强军似乎就如同他们身上所穿的皂衣玄甲一般,始终处于神秘的状态,长年默默待在历史舞台的幕后,只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才会突然闪现出来救场,但等危机消失,却又如闪电般撤离而去。
不过即便是闪电也总会在天际留下一道清晰的身影,而玄甲军也不例外,在这场争夺天下的重要战争中,史书上终究还是记录了有关它的只言片语。
比如司马光先生在他的《资治通鉴》中就认为玄甲军的正式成军,事实上就发生在李世民攻打东都的这段期间。而根据他的记录,玄甲军系由秦王李世民精选出的千余最精锐的骑兵战士组成,而这一千多人又被分为了左右两队,被分别交由秦琼、程咬金、尉迟恭和翟长孙四位大将率领。至于使用频率和效果,那是“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看这架势很有点近
代战争中的坦克集群推进的感觉。因而有人就此认定,所谓的玄甲军应该是一支完全意义上的重装骑兵部队。
对于这种说法,本人是比较认可的。别的不多说,就说那身黑甲,那色泽和质感就极符合重甲骑兵的厚重特色。不过,比较认可不等于完全认可,因为就我所能接触到的资料来看,玄甲军并不只有这么简单。
提到玄甲军的前身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大业十二年。当时还是隋朝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李渊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就是那位被刘武周刺杀的老兄)正在边塞天天吹风,辛苦奋斗,当然这不是由于二位仁兄过于喜爱塞北的长河落日,以至于流连忘了返,而是因为他们的邻居突厥那段时间比较活跃,几乎是天天都要派骑兵来逛一圈,而且每次逛完之后,来去如风的突厥骑兵都不会沿途留下任何的果皮纸屑以及各处醒目的到此一游,看似很和谐很文明,只不过他们同时也不会沿途留下任何的财物、粮食,甚至是百姓。这就既不和谐也不文明了。
作为慰抚大使,面对这一现象,李渊自然有责任管一管,然而等到李渊出手时,他才发现,管不了。
通常状况下,隋
朝边境将领应对这种情况,都是派出边防大军在前线热热闹闹地搞上几次军事大游行,意在向那位不太老实的邻居传达这样的一个信号:虽然我们质量不及你们,但好歹人多,十个打一个是可以的。所以下会来前,请先考虑下成本问题。而一般见到隋军像这样有了动真格的意思,突厥那边也会多少收敛一点,毕竟没人敢担保自己不会在下一次出游中掉队落单。对于这一点突厥人都很有共识:被围殴的话,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惜的是,这一次李渊不能故技重施了。因为当年已经接近大业末年,正好赶上全国各地民军四起,到处都在打仗。所以李渊发现朝廷给他配备的这点兵根本不够继续搞游行,倒是整个仪仗队还差不多。很显然,突厥人是不会因你正步踢的好,胳膊伸的直就变得怕怕的。该来的还是会来,改抢的也还是要抢。而且事实证明,在硝烟四起的局面下,即使是李渊大使也不太好使,他几次向朝廷请兵增援,都没有得到回复,这位堂堂皇帝的大表哥算是被结结实实地晾在那里了。
其实就算有回复,我估计也是“朕知道了,兄弟你要想法儿挺住”这一类的安慰话。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