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除了在皇帝的身边叽叽歪歪,还肩负着编撰史书的重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共花了7年时间参与修编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
在古代,老百姓家里都是用的油灯(菜籽油、桐树油和动物油脂),除了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外,因为光线不好而对人眼视力产生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魏征是个干活踏实的人,他要编修史书,自然不会完全依赖别人。白天的时间,魏征坐堂上班,晚上的时间,魏征泡在图书馆查阅史料,然后伏案写作,久而久之,他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双眼的视力高度近视,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
当时,房玄龄等人和魏征一样,除了陪伴皇帝,还承担了李世民的不少研究课题,身体状况也都是一塌糊涂。
第120章风云起涌卷
636年6月,魏征以视力下降为由,向李世民提交了辞呈,希望卸掉门下侍中的重担,只担任朝廷的散官。魏征的态度非常坚决,李世民挽留不成,只好封他为特进(散官名称,地位超然),仍知门下省的事务,凡是朝廷的奏章,国家的典仪,都需要申报给魏征过目。
不过,《旧唐书》中提到
,魏征觉得自己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搞搞诡辩,对复杂多变的政事处理不过来,这才主动请辞,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魏征留与不留,其实和李世民的态度很有关系。如果李世民纳谏的心态很好,魏征就算执政的水平不行,还是可以搞谏言事业嘛,如果李世民变了,魏征就算想留下来也是徒劳。
说白了,当时的情况就是:李世民不想听太多的废话,可他需要魏征这面忠臣的旗帜,魏征不想看到贞观朝的纳谏事业毁于一旦,君臣互相需要着。
639年5月,全国各地爆发了严重的旱情,李世民特地召开议政会议,要求在长安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魏征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因此提前准备好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奏疏:《十渐不克终疏》。
准确地说,这道奏疏就是一个书面版的吐槽大合集。魏征历数了633年以来李世民在纳谏心态、生活作风上的种种变化,不管难听还是不难听,李世民是否能够接受,魏征就是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打算和李世民的耐心赌一把。
变化一:贞观初年,李世民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随便骚扰老百姓,如今却主动派遣使者
前往异族寻找宝马和奇珍异宝。李世民一直以尧舜之君作为榜样,可在魏征看来,恐怕连汉文帝这样的君主也比不上了。
变化二:贞观初年,老百姓在李世民的眼里就是亲儿子,可是到后来,李世民却因为个人的私欲大兴土木,还说老百姓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很容易得矫情的怪病,必须经常差使他们,这完全是毫无底线的胡话。
变化三:贞观初年,李世民对自己要求严苛,遇事都会考虑是不是对朝廷和老百姓有好处,如今却说如果不大兴土木,自己就不方便了。
变化四:贞观初年,李世民亲君子、远小人,如今虽然对君子很敬重,可都是出于礼节,内心其实是疏远的。
变化五:贞观初年,李世民不喜欢珠宝,如今却对进贡物品尤为稀奇,要命的是,李世民自己腐化堕落,却要求
变化六:贞观初年,李世民很稀罕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李世民都愿意去使用。如今,就算是贤明的人,只要有人说他的坏话,李世民便随意怀疑,甚至弃而不用。
变化七:贞观初年,李世民深居宫中,如今却喜欢跑出去骑马打猎,早出晚归,而
且还要各地的官府给他进贡鹰犬。
变化八:贞观初年,大臣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言,如今却因为李世民性情大变,官员们有想法也不敢随意说出来。
变化九:贞观初年,李世民主动寻找治国理政的智慧,如今却因为大唐国富民强,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变化十:贞观初年,李世民爱护百姓,这些年来,老百姓被驱使太多,关中的老百姓遭殃更大,如果发生天灾人祸,后果不堪设想。
魏征的话没什么毛病,如果想要做前无古人的圣明君主,就得按照魏征说的标准来。问题是,李世民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给他说得再多,如果他不去实践,又有什么用处呢?
三流的谏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定的标准太高,把皇帝惹得很不高兴,自己还没有什么好下场。
二流的谏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俗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标准太高,把皇帝惹得不高兴,可自己也陪着受罪,皇帝也不好怪罪你什么。
一流的谏臣,以俗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皇帝的标准适当降低,皇帝既可以办得到,
也容易接受谏言。如果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知行合一,那就再好不过了。
理论上来说,魏征虽然自己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他对李世民的标准定的实在是太高了,这也让谏言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贞观后期的谏言事业就是一个笑话,不能不说是魏征的失职。
别的不说,寻常的老百姓做生意赚了钱,都还喜欢换大房子住,换好车开,搞不好还会换个新的老婆。李世民身为富有天下的皇帝,搞几个新的宫殿怎么了?难道皇帝住在破破烂烂、潮湿低洼的太极宫,就会成为圣君吗?
如果中国的皇帝们都和魏征这样小家子气,不搞形象工程、不打仗、不搞音乐和文化事业,那会有万国敬仰的天朝文化,那会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作为无话不说的谏臣,魏征做得很合格。
作为能谋善断的政治家,魏征还是差得太远。
面对魏征的奏折,李世民几乎是置之不理。
据史料记载,魏征从侍中的位置退下来之后,依旧孜孜不倦地跪求李世民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却收效甚微。此时的李世民和魏征,就像是过了蜜月期的夫妻情侣,什么贴心话都不管用,只剩君臣之间的恩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