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那些被夹了脑袋的垃圾胡说。他们知道的个屁!”
陈老也听说过这种流言,骂骂咧咧道:“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文: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希有…… 除了色如天,其它无参考价值。
虽然他的言语中多对柴窑瓷器的不屑,但这也足以证明,柴窑确实存在。
需知道,后周就被是大宋统一的,同处一个时代,身为宋人的欧阳修比那些脑袋被门挤过的专家不更清楚柴窑有没有?”
“这倒也是。”
赵光义点点头,很是认可陈老的这种说法。
不过,他想了想柴窑如今的现状,又道:“不过,你不能因为柴窑存在,就能说明有瓷器流传到现今。就如汝官瓷,当是烧了那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不就那几十件?更何况柴窑瓷了。柴窑瓷可比汝瓷时间更久,很难保存到至今。不然为何如今没有一件实物?”
“你要说这个,我不跟你杠。不过,很难保存到现今,不代表没有。”
陈老理直气壮道:“明宣德三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显而易见,柴窑瓷器在明朝时有存世。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可见,清宫内府中曾有收藏过柴窑瓷器。
《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民国二十七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说到这,陈老嘿嘿一笑,得意洋洋道:“看到没有,明朝、清朝和民国,都曾有人获得过柴窑瓷器,这说明什么,这足以说明,柴窑瓷器有传世到如今的极大可能性,只不过完整者少罢了。”
“听听你这说话的口气,我没在你跟前都能看到你那得意洋洋的丑恶嘴脸。呵,搞得别人给你整的柴窑是真的一样,万一要是赝品,我看你还能高兴的出来吗!”
赵光义撇嘴,不服气道:“你要知道,即使日本的那件天青釉白百合花觚现在都被人看假,我就不信那小鬼帮你找到的柴窑真的是真品。”
“哈哈!绝对假不了!”
陈老笑的嘴巴都快咧到了耳根子,很是自信道:“明代洪武时曹昭所著《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宋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色青,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他已经将柴窑的特征已经总结的很详细了。
小秦给我寻到的是一款小号水盂,乃是淡青釉,有鱼白之劲。
根据历史记载,柴窑有过三次蜕变期。初期所产瓷器,釉色为淡青和鱼白;直至中期,才是现今所盛传的天青;到了后期,此窑口所产瓷器釉色为翠蓝色。
从釉色上来说,是符合的。
另外,我根据他发过来的照片,仔细研究过,完全符合古人对于柴窑瓷器的高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滋润细媚、有细纹开片纹理、黄沙土垫烧的特征。”
他哈哈大笑道:“所以,绝对假不了。另外,你可知道小秦在古玩圈的称号?”
赵光义很给面子的询问:“什么?”
“秦一眼!一眼断真,一眼断假!”
陈老一脸自傲,就好似说的自己一样,信心满满道:“这小子是我跟前成长起来的,我对他的能力太熟悉了,在断真假这方面,还从来没出过错。
因此,我即使不相信自己的眼力,也绝对放心小秦的眼力,绝对不会出错!说是柴窑瓷,绝对是柴窑瓷!百分百的柴窑!”
“真的假的?那小子真有这么厉害?”
赵光义不敢相信,内心大为震惊他这还是头一次看到陈华庚对于一个年轻人如此盛赞。
“嘿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到江城古玩圈走一圈就知道小秦的名声了,我这人可从来不说大话。”
“妈的,如此说来,你个老小子真是得了一件好宝贝!”
赵光义一脸羡慕,两眼嫉妒,很是酸酸的说:“那可是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